分享

东北怀旧之旅(三)

 冬不拉拉 2023-08-28 发布于安徽

             师范大学的回忆

      东北怀旧之旅在长春的最后一站,去东北师范大学探访。

      东北师大紧靠吉林工大北侧,从我家原来住的工大新五栋走到师大只需几分钟,我小时候就经常到师大去玩。

     我在师大读书4年,是全校离家最近的学生(没有之一),从家走到师大教室比从学生宿舍到教室还近。毕业留校当老师11年,合计在师大15年。从小时候算起,我在长春的36年时间都与师大密切相关。

     东北师大始建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院校。

     不仅我本人与东北师大有多年联系,我父母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师大当过老师。1952年,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到东北师大当校长时,从中国人民大学挑选了三位高材生带到师大,我父亲是其中之一。

      我这次进入师大校区,感觉与我41年前毕业时相比,与30年前我离开师大时相比,都有了很大变化。到处都是新建的楼房,老房子也整修一新。师大还在长春净月潭建设了新校区,可惜没有时回去看看。

    我首先来到当年我工作过的马列主义教研都所在地——师大校部楼。回想我在师大11年当老师的岁月,给全校各系讲共同课,绞尽脑汁背课,提高讲课吸引力;去全省各地讲函授课,现买现卖讲《现代西方经济学》,几天讲几十个课时,辛苦劳累,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紧随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发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 

图片

          师大校楼(地理系楼)

      随后来到当年我就读的政治系教学楼,回想我们七七级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每天刻苦学习,没有电视,没有手机,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并积极触入国家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大潮,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图片

            师大政治系教学楼
      政治系教学楼也是当年东北师大和吉林工大学生交流的场所。有一次我们年级在政治系教室里举办舞会,邀请工大会跳舞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来教跳交际舞,我现在的夫人吕双莹就是这位女生,在舞会上引起我们班级一些男生的高度关注。当时我只是通过我大妹妹(她们是大学同学)认识吕双莹,两人还没有说过话。在舞会上,她走到我面前说:“嘿!冯晓明”,并教我跳三步圆舞曲,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交流……
      按常理说,工大男生多,师大女生多,应该师大女生嫁给工大男生。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7月3日上午探访师大后,下午参加因我到长春而召集的一次同学小型聚会,大家把酒言欢,不亦乐乎。
           
              老工业区的艰辛
    7月4日,我们开启了吉林市的怀旧之旅。
    我们首先去探访我夫人父母家住过的吉林老工业区吉林炭素厂的三处老房子。
     吉林炭素厂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中国第一家生产炭素产品的大型国有企业。炭素产品是冶金、化工、机械等领域的重要耗材,旧中国炭素生产几乎一片空白。 吉林炭素厂解决了我国炭素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享有中国炭素工业摇篮的美誉,见证了共和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我夫人的父亲是第一批参加吉林炭素厂建设的输配电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的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我们这次去探访的吉林炭素厂的三处住宅,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工厂的发展历史。
      第一处是位于吉林哈达湾的所谓“四口之家”,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也是我第一次去拜访的老丈人家,为三层楼房,每户面积只有19.2平方米,两间房(套间),当时老丈人家住5口人,人再多了就在床边接个木板睡,做饭还在烧煤炉。2023年我们去看时,早已没人住了,已荒废多年,但没有拆除。    
图片    炭素厂“四口之家“已荒废多年

     听说,这里是热播电视剧《人世间》拍摄地之一。剧中反映的周秉昆家住的“光字片”小区,就是吉林炭素厂“四口之家“附近的一片平房区域,吃水取自公共压水井,上厕所要去室外的公共厕所……这里代表了东北老工业区职工住宅的历史面貌。

     第二处房子是位于吉林哈达湾的高层板楼,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善住房搬入的,有两室一厨一卫,当时是新建楼房。我们这次去时,历经三四十年,已显陈旧。
图片
     吉林哈达湾的炭素厂高层板楼     
     第三处是位于吉林市二道江松花江边、龙潭大桥附近的吉林炭素厂家属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搬入的新房,三室一厅一卫,地处江边,环境美好、风景秀丽,历经三十年,仍不失当年风采。 

图片

       松花江边的炭素厂家属区
     据我夫人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炭素厂一些工人家庭生活很困难,但也想尽办法省吃俭用。有的家庭在冬天买冬储菜时,到市场里捡掉下来的菜帮子菜叶子回家包包子吃;有的家庭买5斤大酱(1毛钱1斤)回家再放些盐、兑5斤水稀释之后再吃。那时候吃饭油水少,人就特别能吃,有的家庭一家9口人7个孩子,一次买5斤韭菜做汤才够吃,有时买10斤豆角5斤土豆做菜一顿全吃完了,妈妈还没吃着。当时孩子们带午饭上学,一般都是窝头加咸菜,我夫人家庭生活好些,给两毛钱“下馆子”,其实下馆子也没什么好吃的,就是一毛钱二米饭,一毛钱素菜。
      那时候工人家庭困难的又何止在吉林市,即使在北京也有。据曾经在我家当过“小时工“的同龄人回忆,她家祖孙三代9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和5个孩子),只有父亲一人在首钢上班,家住门头沟,舍不得花几分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上班;家里连菜都要分着吃,像小手指头粗细的咸菜每人每天分三根。有一次过年,买了51毛8一斤的便宜带鱼,鱼中间段多数分给爷爷奶奶、父亲和哥哥吃,几个女孩只能分到少量的中间段和鱼头鱼尾吃……
     回想当年的困难日子,更要珍惜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松花湖上的浪漫
      探访炭素厂家属区之后,第二天向我们夫妇谈恋爱的浪漫之地松花湖进发。
      松花湖位于吉林市内的松花江上,由于1937年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建设的丰满水电站而蓄水成湖。松花湖呈狭长形,水域辽阔,湖叉繁多,状如蛟龙,最宽处10公里,湖区面积5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大蓄水量108亿立方米,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明媚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1980年夏天,我和吕双莹确定恋爱关系后,第一次到吉林老丈人家,并到松花湖游玩。
      吕双莹弟弟的对象家,在松花湖边上有一处农家小屋,前后院有果树和菜园。他们划着自家的小船,载着我们游览松花湖。
     那时候,松花湖还没有搞旅游开发,一片原始的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湖水清澈,可以直接饮用。我们边划船,欣赏美丽风景,边用手捧着湖水喝,同时下“挂子”(用船拖着的塑料鱼网)挂鱼,游览两个多小时,收获满满。
      船到中途一处小岛,我们下船在茂密的山林中休息,观赏湖边风光,享受二人世界,充满浪漫情怀。
    回到农家小屋,用新鲜的活鱼、前后院采摘的水果和蔬菜,做了一顿丰盛的农家饭,再喝点小酒,加上身边恋人的陪伴,那种幸福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图片

     1980年夏天在吉林松花湖畔
     43年过去了,2023年我们再次来到松花湖。受到我夫人吕双莹中学同学们的热情接待。他们1973年中学毕后,多数人50年没见过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些既是老乡又是同学的朋友,50年后再相见,心情更为激动。
    “真的变化太大了”。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都成了年近70岁的老头老太太,“如果走在马路上肯定彼此认不出来!”
     一位同学的丈夫在松花湖经营游船,一次可坐二三十人。当年的小木船变成了大游艇,我们泛丹湖上,正值松花湖雨过天晴,蓝天白云之下,宽阔的水面、翠绿的森林、环绕的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图片

    2023年夏天乘船在松花湖中游览
     船游至一处小岛,但不是我们当年登上的小岛,而是远离水电站大坝,松花湖深处的小岛,有金色的沙滩,茂盛的树林,我们休息拍照之后继续前行。 

图片

              在湖中小岛休息
      船游两个多小时后回到岸边,吕双莹的同学们又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农家饭。 我们喝着小酒,吃着刚从湖里捞上来的大鱼,品尝着自己家地里种的蔬菜,共同回顾青年时代的难忘岁月。
     饭后到湖边散步。我们7岁的小外孙,面对他从没有见过的大自然景色,高兴得又蹦又跳,在湖边奔跑,在水边的一处秋千上使劲悠荡。    

图片

      中学同学在松花湖边合影
     在欢声笑语中,大家在湖边合影留念,相约何时再相见。
      东北的怀旧之旅结束了,但我心里总是依依不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