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工布王系"的历史渊源

 黑错达布老 2023-08-28 发布于甘肃

西藏"工布王系”的历史渊源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古代,今天的林芝(ཉིང་ཁྲི།)、米林(སྨན་གླིང་།)和工布江达(ཀོང་པོ་རྒྱ་མདའ།)三县古称“工布”(ཀོང་པོ།)地区,其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数千年前“工布”(ཀོང་པོ།)地区成为“雍仲本教”的发祥地,并被人们称之为“本教圣地”。据本教文献记载:“古象雄的王子敦巴辛饶弥沃在数千年前从象雄来到工布。在尼池村,工布王(ཀོང་པོའི་རྗེ།)和他的臣民一起皈依了雍仲本教。辛饶弥沃为他们传授了古象雄佛法的皈依和招收万物福气经等大乘教法,使这里成为古象雄佛法初传教法的圣地,也是整个西藏最早继承和传播古老象雄文化的摇篮。从此,古象雄的文化习俗开始传遍整个西藏,并传承至今。”又据说,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古象雄王国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也就是说“工布”(ཀོང་པོ།)地区隶属于古象雄王国。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古象雄王国完全解体,遂形成了雪域“四十邦国”;后来,又相互合并统一为“二十五邦国”;再后来,又统一为“十二邦国”。“十二邦国”时期,“工布”(ཀོང་པོ།)地区被称作“工布哲那”王国,是“十二邦国”之一。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为,“十七个邦国”即:“象雄”、“娘若切喀尔”、“努布”、“娘若香波”、“卓木南木松”、“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工布哲那”(ཀོང་པོ་བྲེ་སྣར།、“娘玉达松”、“达布朱西”、“琛玉古玉”、“苏毗雅松”以及“雅砻悉补野”等。又据敦煌文献P.T.1286《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载:“工布哲那(ཀོང་པོ་བྲེ་སྣར།之地,以工杰噶波(ཀོང་རྗེ་དཀར་པོ།)为王,其家臣为'喀尔’(མཁར་པ།)与'帕珠’(ཕ་དྲུག)二氏”。之后,到吐蕃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时,直贡赞普被“娘若香波”(མྱང་རོའི་ཤམ་པོ།)小邦首领罗阿木达孜所杀害。遂直贡赞普之子“聂赤”(也被译作“娘赤”、“尼赤”等等)逃到“工布”,后成为“工布王”,其后裔世代传承该王系。

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叶,南日伦赞征服“森波”(སུམ་པ།苏毗)后,“工布哲那”(ཀོང་པོ་བྲེ་སྣར།)也成为吐蕃赞普南日伦赞的附属国,王系继续由该王后裔承袭。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伦赞(南日伦赞)亲率精兵万人,启程远征……遂攻破宇那堡寨灭顽敌魁首森波杰,芒波杰孙波逃盾突厥。自是,上起帕之雍瓦纳之下,直至工布哲那(ཀོང་པོ་བྲེ་སྣར།之上均为赞普统领之辖土。”又据敦煌文献P.T.1287《历代赞普传记》载:“父王(南日伦赞)所属民庶心怀怨望,母后所属民庶公开叛离,外戚如象雄、犏牛苏毗、聂尼达布、工布(ཀོང་པོ།)、娘布等公开叛变。”因此,“工布小邦”在南日伦赞晚年被吐蕃所征服。随后,公元581年,南日伦赞驾崩时“工布”反叛。公元584年(隋开皇四年、松赞四年 木龙年),赤松赞(少年松赞干布)开始发兵工布、达波、娘波等地,历时两年,斩杀了所有反叛者。将“工布小邦”编入吐蕃“五如”之“苏毗如”,但仍保留其王系成为吐蕃帝国的地方政权。

关于“工布”的片段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工布第穆摩崖石刻上。该石刻位于今林芝县门日区广久雍仲增村附近,面向西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字迹仍然清楚。上面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雅隆部落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从波密来到工布的强妥神山,从这里开始他的雅隆诸部落的赞普生涯,前后共经历七世,住在山南青瓦达孜宫。公元前1世纪前后,因雅隆部落君臣之间发生权力争斗,第七代首领止贡赞普被杀,他的两位王子聂赤和夏赤逃回工布地区。后来弟弟夏赤从工布返回雅隆,成为雅隆部落的第八代首领布德功杰,而哥哥聂赤则留在工布地区成为工布人的首领,开始了工布王的沿袭。石刻中说:“工布王族系肇一于王兄”,“永不令外姓为工布王,只命工布王之子孙世袭。”这块摩崖石刻是8世纪藏王赤德松赞(?-815)颁赐给工布王的盟誓文书,并勒石为纪。石刻文末又记载:“工布噶波小王之奴隶、土地、牧场迩后决不减少,亦不摊派官府差役,不科赋税,不征馈遗,在其境内所产之物中以酿酒粮食、青稞、大米任何一种(奉献)均可等等。” 此后许多年工布地区都由工布王统治。另外,与“工布”相关的记载按照编年的方式罗列如下:

据考古发现,距今4000-5000年前,在尼洋河边的工布地区已有人类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出土文物中的网坠、箭头,还说明这里的人们不仅在古代的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两岸定居生活,而且在已被这些河流袭夺的古湖泊水滨从事农业,也兼从事渔业。专家研究认为他们应属于一个大的部落以至部落联盟或族体。

大约公元前1880年左右,敦巴辛饶弥沃莅临工布地区的尼池村。据《圣地本日山志》中记载:“辛饶弥沃自象雄阿里赴工布地区降伏魔王与工布王,他在工布王宫殿则拉岗右方的那乌德塘举行纳降献宝仪式,以藏升为量具,将工布王与魔王敬献的黄金和绿松石等分为三份,其中一份珍宝及亲用手杖等圣物被伏藏在工布苯日神山前,用以积蓄藏地四茹精华”。又载:“……(工布)王妃工尊德穆王姬手捧婀娜柏树,前去迎接敦巴,敦巴诵着祝词,工尊之呈柏树,栽作永固标志”;又载:“工布王恰巴及眷属,搭起高于王座,高高凶神宝座(藏语为“尼池”),恭请敦巴登坐,地名'尼池’由此来。”《桑杰林巴传记》还载:“在娘、塔、工之地,工布的仁钦扎那,辛饶祖师曾经伏藏三藏升黄金、绿松石等珍宝。”

公元620年(铁龙年)左右,在热嘎地方,工布王阿吉杰布修建了一座庄园,也就是今天的“热嘎工布王庄园遗址”。也据说,距今已有1380年的历史,它出现于土蕃王朝统一前后时期。

公元869年(土牛年),在“约如”地区,琛氏等工布地区六人(མཆིམས་ཀོང་མི་དྲུག),在开山筑渠的工地上聚义,提出“不砍山头,要砍人头”的口号,发动起义。随之,吐蕃帝国完全解体,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数十个部落政权,工布地区也进入混乱的地方割据时代。就如《贤者喜宴》中说,吐蕃王朝崩溃后,战乱“充斥于大部分藏族地区,各地遂分为所谓的:大政、小政;多部、少部;金者;玉者;食肉者,食糌粑者”。又载,钦域贵族赛尼赞被钦域和工布的六位平民首领率众诛杀于工布哲那。

萨迦时期(1265-1353年),工布王系仍世代传袭,但王权逐渐衰弱,王室的权利慢慢转移到噶玛噶举派寺院,政教合一制逐渐形成。

公元1340年(铁龙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为乳必多杰,出生于西藏工布地区,父亲叫索南顿珠,母亲叫卓萨宗哲坚。

公元1383年(水猪年),噶玛乳必多杰于在西藏工布地方圆寂,享年只有四十四岁。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 水兔年),为了审查第五世噶玛噶举派活佛大宝法王得银协巴(1384—1415)的转世灵童,明太宗派番僧班丹扎失(དཔལ་ལྡན་བཀྲ་ཤིས།)奉旨西行,前往藏地的工布咱日山,“审查大宝法王的呼毕勒罕”(《安多政教史》)。

公元1527年(火猪年),第三世第穆·拉旺巧列朗杰出生于聂赤仲钦,三世帕巴拉任命其为整个波密和古(青)、阿(公)、登(西)三地(即八宿的白马、察隅一带)所有格鲁派寺庙的总寺主。拉旺巧列朗杰从此名声大振,人称第穆教主。

公元1631年(铁羊年),第穆拉喀洛色林寺寺主第四世第穆呼图克图拉旺丹贝坚赞诞生,该第穆活佛开始工布地区的一切政教权归第穆活佛,并以第穆寺活佛世系传承。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和工布地区的噶举派寺院及一部分首领联合,发动战乱,占据了后藏与山南的许多地方,严重威胁到新兴的噶丹颇章政权。对此,固始汗让其子丹增达赖汗率军队到工布地区镇压,捣毁了该地区大部分噶举派寺院,强令改宗格鲁派,却英多吉失败后逃到云南丽江纳西族沐土司处。之后,工布地区被分封为阿沛、江中、甲拉等几家地方首领的领地,不久又划分成立了则拉、觉木、雪卡、江达等宗。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 水虎年)七月,因潘德活佛兄弟纠合工布和康区的部分首领,与拉萨对抗。第巴到色钦塘与达延汗商议出兵之事,并向玛本和如本发布了指示。

1931年(铁羊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工布、波密地方划为波堆、波密两宗。1960年2月以德木宗西部与觉木宗东部、则拉岗宗东北部合并设林芝县(驻尼池村);以则拉岗的西南部设米林县;以江达宗设工布达县(驻江达村,即太昭)。1961年米林县迁驻东多村。1962年工布江达县迁驻介德。1963年10月撤销林芝专区,将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驻介德)、米林(驻东多村)4县划归拉萨市领导。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正式恢复,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共有5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林芝县 38960、工布江达县 24971、米林县 180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