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在河北易县境。战国时燕太子丹要报仇遣刺客荆轲入秦行刺,在易水上送别,荆轲曾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后世称颂。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此时,陈子龙母丧服满,由家乡松江华亭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荆轲的慷慨悲歌,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渡易水》。 《渡易水》 陈子龙〔明代〕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这首诗的大意是: 昨夜锋利的宝刀在匣中悲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那当年荆轲辞行的易水河呵,依然潺潺淙淙,易水河岸呵,依然云草青青,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陈子龙是明朝南京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以身殉国的抗清战士。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 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 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诗一开始就有一股立功无路愤懑不平之气。并刀,古代并州制造的剪刀,泛指刀剑。古人对宝刀宝剑故神其说,认为宝刀宝剑要立功常在鞘中作响,首句即用此传说,表示渴望立功救国之情怀。 韩愈《送董召南序》云:“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送孟东野序》又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第二句即用韩愈文意,强调匣中宝刀到燕赵故地发出不平之鸣,慷慨悲歌。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三句写当前景色,有声有色。从易水潺湲想象当年燕太子丹送荆轲情景,四句笔锋一转,此地景色依然,而当时壮士却无法再现。 “可怜无处送荆卿”一结,“送”字最见深意,如果慨叹时无荆轲其人,那该用“觅”字。此句意在虽有荆轲其人也无处让其发挥能力,因而慨叹。 借古伤今,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诗人信手拈来为人熟知的古人古事,抒写胸中的感慨和对师长的思念,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感伤色彩。但是由于典故的连用,读来不免有晦涩之感,这可能与诗人当时身处的政治环境也不无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