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小脑角区肿瘤中的“锐角征”【YXZX301】

 忘仔忘仔 2023-08-28 发布于山西


[表现]


    轴位CT平扫或增强扫描,位于脑桥小脑三角(CPA)的轴外占位,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并与岩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称为锐角征。


[解释]


    锐角征是听神经瘤(AN)在CT及MRI上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听神经瘤起源于内听道内前庭神经的 Schwann 细胞,开始多局限在内听道内,随后沿着神经向阻力较小的内听道外及CPA生长。病变中心绝大多数位于内听道口,以窄基底与岩骨相贴,以致肿瘤与岩骨间的夹角为锐角。


[讨论]


    听神经瘤是CPA区最常见的肿瘤,占该部位肿瘤的70%~80%,好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95%单侧发病,双侧发病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约占5%。绝大多数听神经瘤起源于前庭神经,起源于蜗神经者较罕见。前庭神经在内听道内分2支,即前庭上神经与前庭下神经,两支皆可发病,故又称前庭神经鞘瘤。

    听神经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平扫时为均匀等或略低密度病灶;2、增强前病灶边界不清,增强后变得境界清楚、光滑或分叶状,这种境界清楚可能与手术所见包膜完整有关;3、增强后呈现均匀强化、略不均匀强化、含有囊变区的不均匀强化,以及单环或多环强化;4、肿瘤以内听道口为生长中心,并与岩骨呈锐角相贴,内听道扩大。

   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密切,常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向 CPA生长,极少数不以内听道口为中心。肿瘤紧贴岩骨,多数以锐角与岩骨相交,少数呈钟角相交。约 80%的病例可显示内听道扩大,与对侧相比宽径相差>2.5mm,出口宽大呈喇叭状或瓶状,有时内听道宽大并缩短呈漏斗状,有时可见岩骨骨质破坏。两侧内听道扩大者,常为双侧听神经瘤或慢性颅内压增高所致

陈星荣等认为,听神经瘤呈实性时,往往只需与脑膜瘤鉴别;呈囊性时,往往只需与胆脂瘤及蛛网膜囊肿鉴别。脑膜瘤增强前常呈略高密度,钙化常见,体积常较大(听神经瘤较大时常已囊变),增强后密度升高相对较多,延迟扫描廓清较慢,肿瘤以广基、钝角与岩骨相贴,不一定以内听道口为生长中心,内听道一般不扩大,可伴有邻近颅骨的增生硬化。胆脂瘤可呈现脂质密度,甚至出现脂肪液面,囊壁或囊内出现钙化,但不会出现整个或大部囊壁强化的情况,肿瘤形态不规则,轮廓不整齐,常沿脑池生长蔓延。蛛网膜囊肿的 CT值近似脑脊液,不会强化。

    CPA的面神经瘤少见,约占 CPA肿瘤的 3%,影像学上和听神经瘤鉴别非常困难。有文献报告应用3D-FSE T2WI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可以区分长径<10mm的听神经瘤和受推移的面神经束,因而可以鉴别微小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但当肿瘤>25mm时,仍然无法区分肿瘤的来源。最近 Taoka等报道应用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技术,可以确定CPA段的面神经束,有利于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的鉴别,并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

图片

来源:《全身CT和MRI征象诊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