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坐专车离开上海,返回北京的途中,张治中突然问了毛主席这样一个问题:“您好像处处存着戒心。”而毛主席的回答,让张治中大受震撼。 1911年,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政体,在孙中山先生等人领导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彼时的张治中,还是个年纪不大的读书郎,但他毅然加入到扬州的反清起义中,自此投身入革命。 此后近十载,张治中一边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业,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还曾担任过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等职务。 1924年,孙中山先生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最后的修正,这也被称为”新三民主义“。 张治中一直对孙中山先生的三大革命政策推崇有加,对他领导的国民党也是极为看好。 所以,在当时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的邀请下,张治中顺利进入了黄埔军校,担任了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一职。 也是那时起,张治中慢慢走入国民党高层的视线范围,逐步晋升为一名高级军官。 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也时常互相配合,但在日益相处中,双方的矛盾也逐步激化。 1939年,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又在华北掀起了第一场反共高潮,两党可谓是正式撕破了脸。 时间转眼来到了1945年,日本签下了投降书,这也意味着中国持续了十数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 与此同时,国内国、共两党的对立局面,也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早在1941年,张治中便向蒋介石谏言,痛斥他对待中共关系处理的不妥,大力主张议和。 那时,蒋介石就曾派遣张治中为国民党的代表,在重庆曾家岩,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代表人进行商谈,结果却是无疾而终。 抗日胜利后,两党的和谈事宜被提上日程。 张治中再一次被任命为代表人,与共产党进行谈判,这一次共产党的代表人是毛主席。 1945年8月,张治中乘飞机前往延安,准备迎接毛主席入重庆。 这是他第一次到延安,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张治中曾这样来形容他与毛主席的首次见面:“和我们党内宣传的大相径庭,我以前对他能够担任中共的领袖充满着怀疑。但是从今天的接触来看,他是一个博学、乐观、大度且具有革命领袖风度的人。” 这样良好的第一印象,也为张治中后来的选择做了铺垫。 8月28日,毛主席等人到达重庆,在张治中的建议下,众人住进了张治中家中。 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谈判后,国、共双方终于成功签订了《双十协定》,这是一份对和平有着极大好处的协议。 张治中对此喜不自胜,毕竟他一直都是极为推崇和平的,但天有不测风云。 1946年,野心不足的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向着解放区大举进攻。 这不仅使双方谈判者的心血付之东流,更是让好不容易迎来和平的国内再次掀起战火。 张治中十分不满当下的形势,多次向蒋介石上谏,希望他停止战争,还百姓一个和平的中国,但蒋介石均不予理会。 此后三年,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与共产党展开战斗,但蒋介石却节节败退。 无奈之下,蒋介石为求自保,再次派出张治中前往和谈。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为首的众人前往北平,共产党再次和谈。 毛主席再次见到张治中时,一声”文白先生“脱口而出——文白是张治中的字。 张治中听后,更是百感交集。 可惜,这次的和谈终究还是没有成功——蒋介石再次反悔了。 之后,解放军直指南京,不久蒋介石就被迫逃往台湾。 经过几次和谈失败,张治中也终于认清,现在的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孙中山先生在时的模样,他们已经将三民主义忘得一干二净,这也不再是他想要追随的组织了。 也是这时,毛主席不计前嫌,热情邀请张治中加入共产党的怀抱,并对他委以重任。 之后,张治中更是不辞辛劳,坚持为中国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创建有利条件。 1958年,此时中国的各项建设初见成效,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张治中接到一个任务,陪同毛主席在全国展开视察工作。 武汉、芜湖、合肥...... 每一处张治中都陪着毛主席亲自走过、看过,每经过一处便是百姓的热烈欢迎与称颂爱戴。 上海是他们此行的最后一站。 在众人坐着专车离开上海,返回北京的途中,张治中突然问了毛主席这样一个问题:“您好像处处存着戒心。” 毛主席对此很是讶异。 其实这一路上,每到一处,张治中都在默默关心着毛主席,也看到了每一个地方的百姓们是如何欢迎毛主席,爱戴毛主席的。 可是毛主席的反应却很是奇怪,并没有完全接受大家的好意,反而一直有些“卑微”,一直强调自己也是百姓,是人民的好朋友,好像存着就怕造成个人崇拜的戒心。 毛主席听后,笑着回应:“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立,人民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要把人民摆在前头,悬在心中,时时刻刻做到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正确的!” 张治中听后大受震撼,为毛主席有这样一种心态而叹服。 话说着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但毛主席却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言语。 张治中也用一生诠释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