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吃喝费思量 王智琦 开学了,在外撒欢多日的“神兽”们又被归拢到校园里,学生营养午餐重新进入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议题中。 其实,校园统一配送营养午餐也是近20来年的事。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夜,我还在中学念书。那个时候学校少,生源集中,像我们77届一个年级在学校就有10个班级,每个班级近60名学生。如果全校学生排队到操场做操,队伍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更夸张的是,外区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竟然有16个班级!当然,那时中学没有什么初、高中之分,中学四年制一贯制到底,到了中四就算毕业,发一张奖状大的毕业证书,上面有学生一寸头像照片,右下角是校长签名与学校钢印。这张文凭到了社会上却不予承认,需要重新回炉补文凭,八十年代“白天上班、晚上夜校”的经历,相信很多过来人至今都会难以忘怀。 当年学校从来不给学生提供什么午餐,只有老师中午可以去食堂吃饭。学生当然也要吃午饭,但学校周边没什么饮食店,关键是学生没钱,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也吃不起,只好回家吃饭,又是长身体的年龄。那时都是就近分配入学,无须考试成绩排座次,没什么重点与非重点中学之分。但我入所读的市北中学在文革前却是正儿八经的市级重点,规模体量大,招收学生当然就多。说是就近,从学校走回家也要20分钟,尤其是饿着肚子走路。当时自行车是稀罕物,学生不可能拥有,来回学校都要靠两条腿走路。于是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校园外的永兴路上人潮汹涌、众声喧哗,到处晃动着一张张精力过剩的粉刺脸,打架斗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我曾亲见几名男生狂奔追逐,后面男生操起一把刀子随手就扔过去,幸而前面逃窜的男生脚底抹油滑得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中午放学时间是11:45分,下午上课时间1:30分,理论上有1小时45分钟时间,刨去来回走路,大概还有1小时,应该完全来得及。家里当然没有营养午餐伺候着,父母早就去上班,能有昨晚剩余的一点冷菜就算不错了。最惨的是寒冬腊月,家家烧的都是蜂窝煤,回家后打开炉子烧饭热菜肯定行不通,因为太费煤,而煤则限额供应,时间也仓促。只好把早上烧好的饭(钢精锅里)放到稻草做的饭窠里保温,这种饭窠保温效果有限,到中午饭其实也基本冷掉了,米饭上面还会结出一层硬硬的饭茧。不会扔掉,明天早上可以烧泡饭吃。 回到家,我洗一块四川榨菜,红红的辣椒碎末有点呛人,切成大块,就着米饭香甜吃下。稍作休息后,又急急往学校赶,其实学校也不怎么读书,但总要去的。每次经过虬江路、龚家宅路的铁道口(原是淞沪铁路,现在腾空而过的是地铁三号线),下午一点钟左右,总有一列从老北站开往吴淞的货运列车要经过道口。如果碰上加载的货运车厢多,车轮可以“咕隆、咕隆”地耗时10来分钟,令我和同学急得双脚跳,却也无可奈何。现在想想,学校不供应学生午餐,无形中浪费了莘莘学子多少宝贵时间!青春就像小鸟,一去永远不复返。 有一次,班主任刘老师让我帮忙抄写学生手册,紧赶慢赶还是弄不完。我只好放下手中的活,想赶回家去吃饭。刘老师想了想,爱怜地说:你今天就不要跑来跑去了,和我一起到食堂去吃饭吧。她给了我饭菜票,让我排在老师队伍后面,我看见有几个教工子女也在队列之中,他们轻松地嬉笑打闹着,心里非常羡慕。那一次午餐吃了什么,就像水过鸭背全无印痕,但老师的点滴之恩却难以忘怀,可惜刘老师去世已有十多年,尔墓之木虽未拱,墓碑旁的青草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还是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兜兜转转中,我重返校园当了一名教师,校领导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一定要我当班主任。既然当班主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都要管。八十年代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自带铝制饭盒,上写自己的班级、姓名,里面装上米,到学校淘洗后放入大蒸笼里,饭量多少学生自己决定。而菜则由学校食堂统一烹饪,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后,派两名男学生专门取来,就在教室讲台上分发。除饭菜外,有时还会有一锅汤。学生毕竟年少劲小,看着他们歪歪扭扭地拿着菜尤其是汤锅回来,我心里总有些发颤。分发学生午餐是令我颇为头疼的一件事,每天中午必须要进教室看管着。初中学生尚小,有的男同学忘记往饭盒里放水,蒸出来的米饭就没法吃。有的喜欢嬉闹打斗,汤洒了一地,自己也被滑倒。有的同学觉得菜肴分配不均,争来抢去,沸反盈天。我觉得自己整天管着这些婆婆妈妈小事,很是恼火。班长梁同学人小心大,沉稳文静,我便把午餐事宜全权交给她。也不知她用了什么诀窍,竟把一帮小调皮管得服服帖帖。我赞扬她将来有当领导的潜质。她却早早出国留学,前些年回国任职于某审计事务所,年薪早就超过百万元。看来从一件小事中确实可以看出人的大素养。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午餐这个民生问题。学生每天花上点钱,有特殊情况者还能减免餐费,就能吃上营养卫生可口的饭菜。电视中看见上海学生的营养午餐都由专业公司统一配送,饭菜统装在一次性可降解纸盒中,既卫生又便捷,免去了班主任繁琐的管理。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教育提升的必然。因为学生营养午餐,关乎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绝不是小事。 说明:发表于2021年6月29日《旅游时报》“闲话”版,有所修改和补充。 (配图来源:网络)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上海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