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丨洛阳桥: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黄之中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2023.8.10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桥,原名“万安桥”,洛阳桥横跨在洛阳江入海口处,是旧时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历史长河中,洛阳桥已然成为泉州的重要文化精神符号,民间有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
为何叫洛阳桥?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大批中原人南迁,因思念故乡,于是便取名为洛阳,古镇叫做洛阳镇,桥名为洛阳桥,此江也称洛阳江。同样地,移民们将泉州的最大的河流命名为晋江。
洛阳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彼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因贸易原因,南北往来的商旅日益增多,但每年都有舟船遇难,商旅“往来畏其险”。为改变现状,宋庆历初(1041年),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始修浮桥,但潮水汹涌,浮桥常毁于风浪;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太守莆阳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石匠四至,各呈其艺”,历时6年,终于建成石桥。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里,因地震、台风、水患、战争等原因,先后修复达17次。1971年,桥的上游新建洛阳闸桥,供机动车通行来保护古桥。1993年春,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勘察古桥后,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终于在 1996年10月,洛阳桥开放通行。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洛阳桥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施工技术,其一是使用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即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在江底形成矮石堤,而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两头较尖,以减轻江水、海水对桥墩的冲击,其二是“种蛎固基法”,古人在水下基石上养殖牡蛎,以牡蛎所分泌的胶状体液,将石块粘合在一起,以维持桥基之牢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1998年修建的造桥创始者——莆阳蔡襄立姿石雕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洛阳江畔的红树林和停泊的渔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洛阳江上游泳的大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