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那么矮能防御啥?西方学者吐槽:秦始皇建的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8-29 发布于北京

秦从战国时期到统一以后共进行了四次长城的修建,既有针对东方魏国和赵国的“堑洛”和“上郡塞”,又有针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昭襄王长城及秦始皇万里长城。从这几条长城的修建都可以看出秦人在修建长城时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修”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发挥极强的防御性能。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秦长城的修建工程,首要考虑的是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在修筑过程中,可以用“因地制宜,据险制塞”八个字概括。所谓因地制宜:一是指根据地形条件而巧妙修筑,二是指建筑材料选取上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所谓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达到御敌的效果。

长城是防御体系,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天险作为屏障,所以在山区长城多沿着山脊或山体有利于防守的位置修建。在山势陡峭险峻的地带,墙体就修建得相对低矮窄薄一些;在山势平缓的地带则修建得相对高大宽厚得多。

长达万里的秦长城所经地区的地理环境情况复杂、地形千变万化,既有高山峻岭、大河深谷,又有沙漠草原等。修筑长城的时候,其设计者、劳动工匠、军事家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在险要处修筑城墙、关隘和烽燧、城堡等,用以阻击来犯者,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利用高地修建防御设施可以登高望远并及时掌握敌情,以便迅速将情报传递到后方,因此秦长城多修建在地势较高之处。正因为如此,秦长城沿线出现了很多诸如长城梁、长城岭、长城塬、营盘山、城墙峁等地名,说明长城在修建过程中利用了特殊的地形,从而占据有利位置为防御服务。秦始皇长城阴山部分就充分利用了阴山高大的优势,将长城修建在阴山北麓的山坡上,非常利于防守。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因地形,用制险塞”,表现在长城大多是建在山梁上和水边,而且内侧为缓坡。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以沟堑代替墙壁,或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形成石门。有的还设有水门。在山谷要道,往往于深入山口处的陡立峡谷中切断山路,筑起一条如同封山水库大坝一样的石筑或土石混筑的“当路塞”,并在“当路塞”的侧旁修建城堡用以防守。

为了提高修建效率,秦长城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依山而建的长城利用山上的石块垒砌而成;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长城,用土或砂石结合来夯筑;还有一些地方利用险峻山岭,随山就势人工劈凿出劈山墙,利用大山险阻作为障壁修筑山险墙等;在低洼多水、不宜修建墙体之处,则因地制宜挖成壕堑。这些长城构筑方法,既减少了工程量,还达到了制险御敌的理想效果。

秦长城防御体系除了墙体以外,还修建有许多障塞。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可以发现秦昭襄王长城的障塞,有大小、位置、等级、内涵等方面的区别,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紧贴长城内侧的小障塞,数量最多,绝大多数无城垣之设,为早期遗迹。少数有城垣者,多为晚期遗迹;其二为位于长城内侧的河谷台地或山梁通道山峁之上,其面积又因河谷大小险要和山梁通道的长短位置等因素而有不同。

阴山至贺兰山之间的长城是秦统一以后新筑的。其长城的修筑基本上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是用石块垒砌,在乌拉特中旗南部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沿长城内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烽燧,山谷间的通道则构筑了一些关隘或者城堡设施,沿黄河岸还夯筑了一系列障塞,使秦统一以后的长城中段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内蒙古固阳段长城保存现状较好,秦人利用阴山有利地形,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镇、银号乡、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这段长城多半修筑在阴山北麓山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现存遗迹一般每隔一段尚能辨识出秦代烽火台和障城的遗迹。这段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上也有一定的特色,雄伟壮观,堪称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

秦长城的修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地

貌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罗庆康在《简析阴山长城筑造的特点》一文中提到整个阴山地区长城筑造的五种方法,即土夯、石砌、砂堆、石砌与土筑相结合以及利用天然屏障。巴彦淖尔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长城的构筑方式多种多样。

二、因天材,就地利

“因天材,就地利”是我国都城选址修建的原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长城选址修建上同样得到应用。我国历史上修建了众多的长城,既有汉民族为防御少数民族而修建的长城防御体系,也有少数民族修建的长城防御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形成自然物质分配的差异,资源不均也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差异,而社会差异则必然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引发矛盾与战争。加之历史上中原王朝不断改朝换代,缺乏稳定的民族政策,导致北方边塞游牧民族对农耕区经济社会不断进行侵扰和战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缘于不同民族生存空间和生业方式的巨大差异。长城北边是荒漠与草原,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只适宜畜牧业的发展;长城以南是富庶的平原和广袤的田野,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宜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对自然界极度依赖的古代农牧业社会中,土地和水资源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强盛的基础,而且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战争的重要导火索。历史与现实明确告诉我们,在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水资源。水资源是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形成、发展和延续的直接成因。良好的水环境既可以灌溉农作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关于秦人修建长城中如何利用山脉河流优势以达到防御目的,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可见以河为险是秦人修建长城的重要方法之一。秦国最早的长城就是利用洛河的险要地势修建的,被称为“堑洛”。有关“堑洛”,《史记·秦本纪》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载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三秦记辑注》云:“堑洛在蒲城东五十里,秦筑长城即堑洛也。”

堑洛长城是秦国修筑最早的长城,也是利用以河为险修建长城的最早实践。秦人利用洛河的有利自然地形,通过“堑”的办法达到阻挡东方魏国入侵的目的。堑是坑、壕沟、护城河的同义词,之所以通常把长城比喻为“天堑”也是此意。堑亦可作挖沟解,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环而堑之。”堑这种施工方法在修建秦直道时也使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因此用“堑”的办法修筑山险墙是可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在诸多长城防御体系中均有使用。所以“堑洛”在这里当解作挖掘,通过削整洛河河岸陡壁,从而使之利于防御,以防止敌人越过河流或者延缓敌人越过河流。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此法不失为“因地制宜”修筑长城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省时、省钱、省力的方法,是秦人在修建长城过程中聪明才智的表现。

如甘肃岷县段秦长城大多是沿着洮河形成防御体系的,从岷县到临洮,很少有长城城垣建筑,其与榆中以东的“城河上为塞”一样,也是以筑城为堡垒,或者用“堑溪谷”的这些形式进行防御的,因为这里并不同于北方较为平坦的沙漠草原地带而需要有连续的防御工事。这里有的只是连绵的黄土丘陵和山岭,其西侧逐渐向黄河上游的草原地带过渡,所以只需要在交通要道设立防御据点,以河为险就足以达到防御目的。

三、秦之长城,祸水西流

冒顿单于是一个传奇性的君主。原本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是匈奴的下一任君主。但头曼单于和第二个妻子生下儿子后,就试图取消冒顿的继承权。为此,他将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随后又袭击月氏,希望借刀杀人,让月氏人把冒顿处死。然而冒顿很机警,抢了匹快马逃回了匈奴。匈奴人看重勇士,头曼单于欣赏冒顿的勇气,便将他留在了部落。谁知冒顿早就怀恨在心,他找了个机会弑父,然后将他的弟弟们全部杀死。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冒顿单于攻灭了强大的东胡。在吞并东胡后,冒顿又转兵西向,灭掉了大月氏,将大月氏王的头颅做成了酒碗。此时,秦朝正陷于内乱,无力组织冒顿单于对草原的统一。由于秦末大乱,长城沿线的秦军皆逃散了。因此冒顿单于不战而重夺河南地。

其后冒顿单于四处攻伐,灭亡二十六个游牧国家,使“诸引弓之国成为一家。”匈奴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蛮之长”,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按照游牧生产的规律,匈奴原本不可能长期存在。但是长城的存在却改变了这一点。因为要突破长城,就必须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只要聚集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人马,就可以大大减少南下掠夺的风险。抱着匈奴这根“粗腿”,草原诸族便能从集体的抢掠之中分一杯羹。而这,也是草原诸族愿意臣服于匈奴单于集权统治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游牧帝国的建立,大大抵消长城的防护作用。在白登之战中,冒顿单于集中了四十万骑兵,将汉高祖刘邦团团包围。在后来的汉匈战争中,匈奴动辄出动十多万骑兵入寇。历史记载是“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

对于新生的汉朝,匈奴骑兵南下掠夺简直比逛自己的后花园还要轻松。为了阻止匈奴进攻,西汉不得不与匈奴和亲,用女人和巨额的财富求得和平。但实际上,这依然不能阻止匈奴的入侵。不仅如此,匈奴还向西域进军,几乎降服了整个中亚。西域诸国被迫向匈奴称臣纳贡。可以说,匈奴帝国的成立,让匈奴人富了起来,稳定了起来。

但是随着汉帝国的复兴,匈奴对汉朝的掠夺越来越吃力。原来,汉朝发动人力物力,改善了长城的防御系统,建立了天田——堑壕——虎落——关城——烽燧-——堡垒——障城的防御体。虽然天田就是汉军在长城前洒下的一层细沙。但汉军可以通过细沙上的脚印观察敌军的动向,作用类似于雷达。一旦发现敌情,后方的烽燧就会立刻烧狼烟求援。

匈奴骑兵到来后,宽阔的堑壕会成为第一个障碍;而虎落的尖刺陷阱则可以有效阻止敌骑靠近墙体。然后,匈奴还要连续攻打关城、烽燧、堡垒以及障城,防线一道比一道坚固,守备一道比一道强。随着长城防御系统的完善,匈奴对汉朝的掠夺,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轻易了。

匈奴帝国的建立,本来就是建立在军事胜利之上的。匈奴在军事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在汉昭帝年间,匈奴遭到了南方汉朝、西域、东方鲜卑乌桓以及北方丁零的四面夹击,甚至分为五个部分。在汉朝的扶持下,单于重新统一匈奴,而匈奴也不得不成为汉朝的属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菲尔德先生在他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之中,他有创意地提出了一个观点:“秦始皇修筑长城,使游牧帝国不得不将关注点放在曾经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身上,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侵略之潮。”

可见长城不仅塑造了游牧帝国,还使这些游牧帝国有余力、有动机进行大规模的西征。他们一旦在中原打不开局面,就会退而求次,向西亚以及欧洲进军。罗马帝国时期,匈奴人曾在欧洲横行一时。在中世纪前期,马扎尔人又引发了一次侵略之潮。而马扎尔人,正是被北魏所击败的柔然人;在6、7世纪,突厥帝国达到了极盛,曾兵临东罗马帝国,突厥可汗号称“世界之主”;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异军突起,最终横扫了欧亚大陆。所以西方学者才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结语

长城虽然不高,但却成功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并塑造了强大的游牧帝国。而游牧帝国又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中介,最终在蒙古帝国时期,让整个世界真正的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说文解字》

《三秦记辑注》

《危险的边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