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人智慧与信仰图腾0828
2023-08-30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人智慧与信仰图腾夏鸿雁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明。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后来又
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文明而成就今天的中华文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如华夏、诸华、诸夏、中华、中夏、中土、中原、神州、九州、中国、中华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其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到底蕴藏着什么魅力,让几千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称“宅兹中国”①,并
以“中国人”自诩呢?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是今人使用简体中文的源头。本文试图追本溯源,寻根觅珠,从甲骨文“中
”发掘其博大精深、放之四海皆准的本源含意,将泽被古今的先人智慧与信仰图腾合浦还珠!甲骨文的“中”表达了怎样的本源含意呢?先看“中”
的演变(样图来自http://www.bdzzz.com/百答知识):现今关于“中”有以下多种解读:一、甲金文“中”像旗杆,上下有
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一个“口”或“〇”形置于杆件适中的部位。本义是个指事符号,表示中间、一定范围内部适中位置。二、引申为内、
里面,与外相对;半、中途、半中腰;居中的方位;宫禁之内;内心;中介等等。凡此种种说法,均认为“中”是旗杆中间、居中、适中等意。基于
此意便有关于中国的多种理解:在“国”前冠以“中”字,“中国”也就有了“中央之城邦”的意蕴。此意之“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排他性的特
质。古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天下四方的中心即谓“中”。“宅兹中国”①释为: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此意之“中国”顺应古人居中而治的理
念。以上种种说法,隐隐然体现以我为中心的天下主义、唯我独尊的国族主义、大民族的主体主义、正统而强大的中心之国等等思维意识。对于以上
思维意识定位,国人对其还是有所质疑的,总有一种“无中生有但挥之不去”的感觉。也有人试图尝试新的角度阐释“中国文化”,洗刷莫须有的、
以我为中心的名头,但收获寥寥。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上述问题大抵出在如何理解“中”的本真源意上。当我琢磨甲骨文“中”时,发觉“中”蕴
含着极其科学的道理,而现今对“中”解读只识其浅层表意而失其根本源意。兹事体大,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让每个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中”,以
“中”为荣,为“中”而做!以下图甲骨文“中”直观形象阐释(1、须先说明一点:在甲骨文中,“点”往往是需要着重关注的信息,这也是“重
点”这个词的由来;2、另绘一个彩色“中”以便于直观说明):首先,“中”为竖立旗杆飘挂旗帜说太过滑稽荒诞:旗杆顶部飘旗再常见不过,但
谁见过旗杆底部也飘旗?此说不值一驳,却众口一词,习非成是。此说是导致“以我为中心论”的缪端。其次,“中”为中间、居中、适中一说不够
严谨:只识浅层表意,远未及“中”之根本。甲骨文“中”示意一根杆件两端各挂着物件,此物件很轻,可随风飘动;杆件中间范围置一红点,红点
两边各置一绿点。此红点是示意杆件两边平衡的“〇”点;同时为了强调此平衡红点的重要性,画出两个绿点众星捧月般包围着红点;中部若以“口
”替换“〇”亦是表示平衡点的大致分布范围。“中”示意一个“平衡结构”。由于两边衡量物轻至可随风飘动,则要求这个“平衡结构”须高效精
确,还需适时动态调整而适衡。综上:甲骨文“中”的本真源意为“高效的动态平衡结构”;“口”或“〇”示意平衡点所在范围。仔细对比,我们
会发现动态平衡结构的“中”神似平衡的杠杆结构。下面以扁担挑水和杠杆平衡示意图加深理解“高效动态平衡结构”:甲骨文时期的先人虽不识杠
杆平衡物之原理,但对于勤劳的先人而言,这样的生活常识还是容易感受到的:挑扁担时两边重量可能不等,但总能找到中间合适的平衡支撑位置。
今悉:杠杆两端分别承担作用力F1和F2,当F1xL1〓F2xL2时就达到以“〇”点平衡而立。可见平衡的本质是力产生的特定效应相等“
〓”;“〇”点是各力产生的特定效应平衡“中”点。但扁担挑水和平衡杠杆一般均为水平衡状而存在,为什么“中”和其他甲骨文均以竖向刻画并
以竖向方式排布呢?有多种说法。其一:早期文线刻画在甲骨上,顺着甲骨纹理上下刻画,更加省力;其二:后期文字刻画书写在竹简上,竹简为条
状,不管是刻画还是书写,竖向更为方便。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个人认为还有更加质朴深刻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运动的或有生命的物体均表现为
竖立状态。比如:太阳升起再落下;植物盈盈竖立生长;动物直立腿而行;无腿的爬行动物也是肚皮贴地而背朝上;鱼在水里立而游;水滴落下;器
皿平放而开口朝上等等。竖立生长的树一旦拔根倾覆,则不能正常生长,且占用更多空间而影响其他植物生长。可见竖立状结构更节省空间、更有序
且更有生命力。竖立状态在先人眼里是一种随处可见且高效的平衡态。由此,每个甲骨文以竖立方向刻画,并以竖向方式排布更符合先人认知理念。
后人更是总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③,立而有序。先人刻画一个竖立状的、表达高效动态平衡结构的文线“中”有什么特别
之处,让亘古亘今的国人对此图腾情有独”中“,并以此自诩呢?植物扎根于土地而自立,微风摇曳,大风摇晃,风止树静;小树扎根浅,越长大扎
根越深;人不用劲则躺,用劲则可立,再用劲则可行;一个物体静止,人们移动它,最终还得静置于另外一个地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②。先
人基于此直观感受,认为天地万物均以“平衡,再到下一个平衡”这种“动态平衡”而存在。于是循此理创造甲骨文“中”,示意天地万物均以动态
平衡而高效有序运行,并视为最重要的存在运行规则而信仰之!由于“中”是对自然动态平衡现象的直观正确反映,“命中注定”契合于杠杆力学平
衡科学原理。今人知悉,万物均动态平衡而循环有序运行,内在原因是动态平衡的作用力效应。比如:带几个正电荷的原子核周边就有几个电子,平
衡;由原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平衡的作用力,作用力大小不同则呈现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由分子组成的鼠标搁置在桌上,平衡;桌子
放在楼板上,平衡;楼板通过梁柱框架结构支撑,平衡;框架结构通过基础搁置在地球上,平衡;重物掉落在地上,虽动但终归于平衡。地球绕太阳
转,也是因为离心力与向心引力的动态平衡而循环运行。甚至生物的DNA碱基对也是以嘌呤-嘧啶配对平衡而存在。先人认为做任何事情满足高效
动态平衡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第一要务,此基因便扎根于“中”华文化深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③,万物和谐之正道也。此理念涵盖万物,贯
穿古今。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②(“归”为动,平衡即“静”)。久而久之,崇尚“中”的人们便自诩生存的地方为中土、
中原、 中华、中夏、中国,并自称中国人。“中”的万物高效动态平衡理念是先人本真智慧结晶,也是国人信仰图腾。该智慧和信仰来自于对自然
世界的本真感悟,符合自然规律,与世界运行基本原理之热力学第二定律同源同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简述为:热量只能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
冷的物体,反过来是不可能的。该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任何系统皆往平衡态方向发展,唯外力可打破平衡态但趋向另一个平衡态,即动态平衡。由
此可见寓意动态平衡的“中”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完美契合,均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规律总结揭示,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和谐互补统一!今人研究表明
: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运行所需要的能量是最少的。由此可见动态平衡对于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世界多么重要!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现于
十九世纪,而中华先人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世界万物均是动态平衡,且把该理念植入创造的甲骨文“中”。该如何赞叹先人的本真智慧啊!同时也为今
人遗珠弃璧、不识其本真源意而遗憾!都说热力学第二定律导致可怕的、令人绝望的热寂。热寂是封闭、孤立系统的必然,是一种了无生机的平衡态
。而有生命力的生物则是开放自己,从外界吸收能量,以营造生机盎然的高效动态平衡为己任,即“天下万物生于有”②的生态平衡。人的生命价值
体现也就在此!万物均存在,万物均以某种平衡机制而存在。存在的道理在平衡,但是否合理取决于平衡机制是否高效。自然界因为有适者生存的优
胜劣汰机制,所以能繁衍生存下来的生物均是动态平衡做得好的。自然界因万物自适应而呈现高效动态平衡。人类能生存下来并进化成万物之灵,也
是因为动态平衡做得更高效。人类动态平衡做得更高效的第一表现就是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可以节省大量能量,增强人类生存能力,所以先
人对直立状态情有独“中”。其次且最重要的表现是文字的发明和运用,前人垂古而后人承古④。先人高效做功,达到更好地平衡态,并以文字的方
式记录下来,后人传承迭代进化出更高效率的做功方式,呈现更好地平衡态,即是人类文化的进化、文明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动态平衡做的好的人
,在中国文化里体现为君子人格。“君”示意交口称赞用手把杆件平衡竖立的“尹”。“君”即贯彻“中”道之“尹”人。如:君者,治辨之主也⑤
。中国人崇信天。“天”示意人将动态平衡“中”道之“口”或“〇”或“〓”膜拜于头顶;延意为眼前万物高效动态平衡的自然界。“天”的本质
是“中”:高效动态平衡。由于对“中”的解读未及根本,导致对“天”的解读茫无端绪,甚至以此为根源滋生“天神”等迷信思想。天者,百神之
大君也⑥,唯动态平衡之“中”而。昔日天子须护佑子民平衡和谐才能长治百年。替天行道即替天行平衡之“中”道。“中”为天下之大本③,天下
太平⑦之正(走向“中”即“正”)道。“中”、“天”皆循动态平衡之意而造,其他还有居多甲骨文循平衡之理而造,比如“礼、乐、幸、立、真
、善、美、壴、喜”等等,见下图:“礼”源意为利用衡器“壴”公平等价易物。平衡价值对等易物的“礼”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基石(详《甲骨
文铭刻人性,“礼乐幸”福泽古今》)。高效动态平衡的“中”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科学的世界观。中国不仅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还是一个高效动
态平衡的文明综合体。中国历史是这片土地上各种力量博弈维持动态平衡的运行史。境内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的平衡,黄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平
衡,多民族融合的平衡,与周边国家、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平衡,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的平衡等等均是中国人考虑的因素。崇尚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中
国人,更是崇尚建立人与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不平等的奴隶制在中国存在时间很短,甚至还有专家提出《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
;中国有藩属国而无官方殖民地等等均是中国人崇尚人人平等的明证。社会发展进步,即是从一个平衡态往另一高效平衡态运行,人们要做的无非是
: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将我们的生存环境往更舒适的平衡态方向做功。人做功需用心力,那么如何提高心力做功的效率是关键。由于每个生命个体均
不停的从外界吸收能量,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没有绝对的、不变的平衡态。社会的高效动态平衡发展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崇尚万物动态平衡
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呈现以下中华文明的特性:原创性:万物动态平衡的理念是中华先人原创的,此后人们一直传承并践行之,虽然兼收并蓄其他
文明理念,但情有独“中”,亘古不变。科学性:几千年前的“中”华先人根据本真觉知原创的“万物动态平衡”的理念符合自然之道。甲骨文的自
然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合理性、中华文明的科学性。中华文明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延续时间最长、唯一没断档的中华文明
与天地同寿。二元论与一体论的统一性:“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二元对立因素构成一个平衡稳定的个体,二元对立论和一体中心论的哲辨思维深入“
中”的骨髓。比如:阴与阳、工作与生活、危险与机遇、经济性与安全性、理性与感性、唯物和唯心、整体与多元等等的对立统一。略举一二:阴与
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平衡。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比如:若只有黑夜,生物没有根本能量来源,地球只能趋向
热寂;若只有白天,地面温度只升不降,生物将无法生存;地球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繁衍,得益于日光的照射和地球的运转,黑夜与白天往复循环,
阴阳平衡而有生有长。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万物动态平衡是基于对自然的理性思考。国人崇尚自然规律,既是无神论但又神服于自然规律。在理性科
学“中”的文化指引下,国人均为营造美好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社会而努力,极富人文感性色彩。所以中华文明富含因理性而感性的科学
人文气息。多元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融合统一:“中”仅示意出两端力量的平衡,但一个事物实际受多种力量的影响和作用。参与平衡的各方力量既对
立又统一。若一方减弱或者一方增强,则失序不稳,此时须适时调整以达平衡的“中”。考虑多元因素作用以达到事物的整体平衡发展,体现多元思
维与整体思维的融合统一。天人合一⑧的自然性:万物动态平衡来自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人做事崇尚契合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之道,损有
余而补不足②:万物趋于动态平衡,此谓“中”;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②:此谓高效平衡态的“庸(田里结庚庚果实)”;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②:循天道“中”做成高效平衡的“庸”果,就是有道之人。“中”乃天道,“庸”乃人道,两者对立统一,天人合一⑧而成“中庸”③
之道。以结构设计简要说明(附《Fcts构件计算工具》界面局部截图):每个梁板等结构构件按照外力大小,采用科学公式(合天理的等式。等
式因等号“〓”两边平衡而存在)设计合理截面及配筋,抗力效应>〓外力效应,结构整体呈既安全又经济的高效平衡“中庸”③之态。开放性:既
然是动态平衡,那么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其他力量的参与叠加,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中”点位置以维持平衡。即以动态、开放、发展的
眼光看待万物。适应性:万物动态平衡,既强也弱;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强在平衡态的转换能力上,弱在维持微小差别的平衡态上。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⑨维持平衡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⑩,是国人崇尚的自我适衡信条。创新性:万物动态平衡意味着须创新变化。
中国人勇于兼收并蓄,敢于打破一种平衡态而进入另一种平衡态。平等性:万物动态平衡而并行,符合自然规律。讲究平衡、公平、平等的中国人即
讲理又有礼,所以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和平性:万物动态平衡,并行而有序。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寻求“中”的稳定,而不轻易打破平衡。所以
维护和平是中华文明显著特征。“中”蕴含的智慧博大精深,书难尽言!本文仅是抛砖引玉之作,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每位中国人深层感悟、努力书
写。甲骨文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蕴藏着中华文明底层密码。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底蕴为: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自然合理,其实就蕴含在“中”里。高
效动态平衡的“中”来自先人自然理性的质朴思考,但后世均把“中”解读为中点、其中、中心、中央、适中而失其动态平衡之根本源意。以中释“
中”,既犯逻辑循环论证推理之大忌,又食古不化、不求甚解,导致文化底层出现偏差。身在中文中而不识“中”啊!由于“中”失其理性思维之根
本,导致国人深层次理性科学思维相对欠缺。久而久之,国人潜意识里或多或少有我在世界中心、唯我独尊、万邦来朝的妄自尊大成分;即使无此意识,还有被人误解而百口莫辩的可能。关于中国之图腾有很多说法,比如龙、凤、麒麟等等。龙的综合特质充分体现了国人的融合思维,而符合自然之道的高效动态平衡的文线图案“中”才是国人最底层的智慧与信仰图腾,只可惜日用而不知。对底层文化的片面理解,导致思想伤根而畸果。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立衡难成。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原因,是扬汤止沸,事倍功半。只有从根本上正确理解甲骨文本真源意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才能够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汲取文化沃土养料,文化育人而事半功倍,立衡自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造人们幸福和谐社会,须诸(壴)位国人正本清源、知根达地理解“中”的源意为高效动态平衡,再循此正道而努力践行,建立天人合一⑧的“中庸”③盛世,创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增光添彩!周易;⑩论政策
献花(0)
+1
(本文系夷陵流水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