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55)——吴广州之乱·晋大举伐吴

 新用户6303bXRU 2023-08-30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二十一节 广州郭马之乱

天纪三年(279)夏天,广州爆发郭马之乱。

早前吴国平定交州之乱后,任修允为合浦太守,郭马是修允的部曲督。这时修允转任桂林太守,赴任途中病了,留住广州,派郭马带领五百人马到桂林郡去安抚当地土著民。不久修允病死,所统领的人马按规定应该分拨给其他将领。

吴国是世袭统兵制,父死子继,无后则分兵给其他将领,这样的话,应该是修允无后。郭马是部曲督,部曲即私兵,也就是说,这支部队是修允的私兵,由郭马统领,既是累世征战的战友,又有牵扯不断的私谊,这些人就不愿意分散离别。

恰好孙晧此时派人到广州核查户籍人口,郭马和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人借机四处造谣说孙皓要派人来横征暴敛,以此煽动人心,恐吓军民,很快聚集起大批人众,攻杀了广州督虞授。

占据广州后,郭马自封都督交州、广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殷兴为广州刺史;吴述为南海太守。派何典攻苍梧,王族攻始兴。王蕃的两个弟弟王著、王延此时在广州,被郭马杀害。

此前吴国流传一句谶语,说:“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孙晧听说后,将文武官员包括士兵中姓公孙的人,全部迁徙到广州,不让他们驻扎在长江边。听说郭马造反的消息,孙皓十分害怕,说:“这是天要亡我啊。”

八月,孙皓调整朝廷人事,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孙皓舅舅)为司徒。本来还要任命执金吾滕修为司空,因为滕修以前曾经代熊睦为广州刺史,在广州很有威望,孙皓就先让他担任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率领一万人马从东面去征讨郭马、殷兴、王族。

双方在始兴相遇,滕修无法攻破郭马。郭马杀南海太守刘略(疑是留略,留赞之子),驱逐广州刺史徐旗。孙晧又派徐陵督陶濬(陶璜弟弟)率领七千人马从西面进攻,命令交州牧陶璜率领所属人马和合浦、郁林诸郡的人马从东面进攻,意图东西夹击郭马。

当吴国注意力集中在南方郭马之乱时,北方的晋国已经要开始灭吴行动了。

第二十二节 杜预三请伐吴

前面说过,司马炎从禅位以来就想伐吴,这毕竟是一统天下的伟业,而真要实施时,又总是犹豫不决。不排除其中有大部分朝廷重臣反对,有西北鲜卑、匈奴叛乱的牵制等等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司马炎对机会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吴国陆抗死后,就是一个好时机,白白浪费。羊祜病得不能起身时,司马炎又要求羊祜带病伐吴。这些都是司马炎犹豫不决的表现。其实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司马炎越看重这件事,就越害怕搞砸了,越容易犹豫。

这次伐吴,司马炎同样也表现出犹豫。

杜预接替羊祜后,立即派兵偷袭西陵。吴国西陵督张政措不及防,杜预旗开得胜。张政没想到杜预一到荆州就发动偷袭,完全没有准备,心里十分不服气,又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将战争实情上报孙皓。

杜预趁机使出离间计,把西陵俘虏全部送到建业。孙皓受此羞辱,怒不可遏,立即召张政回朝,以武昌监刘宪接替。

战前换帅,兵家大忌,吴国已先输一筹。

第二年(279年)八月,杜预上书司马炎请示伐吴时间。恰巧在此时,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上表声称吴国要大举进攻晋国,吴国长江沿线的部队已经进入临战状态。贾充、荀勖等朝中反对伐吴的人以此为借口阻止伐吴,司马炎又开始犹豫,决定明年出兵。

此时王浚的益州别驾何攀正好也来送呈王浚建议伐吴的奏章,听说此事后立即上书指明孙皓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主动进攻,但何攀人微言轻,上书没能引起重视。

王浚此时也上书建议尽快伐吴,认为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百姓无不怨恨,应该抓住时机,快速伐吴。如果孙皓突然死了,吴国新立一个贤德的皇帝,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

另外,我造船已经七年,最初打造的船只已经逐渐腐朽损坏,我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

杜预得到司马炎延期伐吴的消息后,立即再次上书,坚持要在近期伐吴。

杜预认为“近来,吴国只是严加戒备,一次都没有发兵西上。以常理和形势推断,吴国已穷于计谋,没有力量东西兼顾,只能先保护上流,尽力保住夏口以东,没有理由把更多的兵力调到西边,让国都空虚。

陛下过于听信朝臣之计议,因而放弃灭吴大计,放纵敌人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确实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假如实行这个计划会失败,不实行也是可以的。制订计划当然务求完善牢靠。如果成功,则会开辟太平基业;不成功,不过费些时光,为什么就不肯一试呢?

如果等到明年,形势变化无常,恐怕会更加困难。陛下平时的意见,是分别命臣等随边界进军,各军的进退要东西同步,这是万全之举,没有倾败的顾虑。臣对这些是明了的,不敢以自己的暧昧见解带来不良后果。望陛下明察。”

杜预、王浚对形势的判断是一致的,都认为应该抓住目前的大好时机,及时伐吴,以免夜长梦多,但司马炎仍然在犹豫。

晋国朝臣中反对伐吴的主要理由是吴国立国百年,根基牢固,又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灭。这派人以贾充、荀勖为主,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大多已经进入老年,不想在晚年时还要去沙场征战,弄得不好就要马革裹尸还,失去已经得到的荣华富贵。

一统天下对皇帝来说是伟业,对这些人则无可无不可,反正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已经到手,再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还要一种奇葩的反对理由,以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为主,他认为“古人云,'只有圣人能做到内外无患,假如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就必然有内部的忧患。'以我朝目前的情况来看,留着吴作为外部威胁,难道不是良计吗?”

外部安宁了就一定会有内部忧患吗?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太牵强。照这个逻辑去推论,为了防止内部出现忧患,就可以允许和放纵外部反对势力的猖獗,一旦外部反对势力强大得超过了你的话,岂不是更大的忧患?

杜预急得第三次上书,说:“羊祜与朝臣意见多不同,不事先公开与朝臣筹划,而是秘密与陛下商量,造成许多不同意见。凡事应比较利害,现在伐吴,十之八九有利,其余一二至多无功而已。

那些人认为这个计划必然会失败的形势并不存在,只是此计划不是出于他们自己,有功也没有他们的份儿,因此这些人耻于收回不愿战的意见,抱住原来的主张不放。

近来朝廷事无大小,异议蜂起,虽然各人的想法不同,也多由于依仗陛下的恩宠而不顾国家前途,轻率地发表不同意见。昔日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表,实施以后成功,宣帝斥责那些持异议的人,这些人都叩头谢罪,这样是为了堵塞异端。

自今秋以来,讨贼的好形势已很明显。如果现在中止行动,孙皓因为害怕而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对抗,或迁都武昌,修好江南诸城,使其居民远迁,城不可攻,野无所获,把大船集中在夏口,那么明年攻吴就来不及了。”

从这封上书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杜预对反战派已经是怒不可遏,暗中也有对司马炎犹豫不决的不满和指责。

司马炎是个围棋迷,杜预这份上书送来时,司马炎正在和张华对弈。张华一见是杜预上书,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对司马炎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司马炎这才终于下定决心伐吴。

第二十三节 六路伐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兵分六路,大举伐吴,灭国大战拉开序幕。

六路军总指挥:太尉贾充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

副总指挥:行冠军将军杨济(皇后杨芷之叔父、杨骏之弟)为副大都督;

第一路,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攻涂中;(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第二路,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攻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攻夏口;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攻江陵;

第六路,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水军顺江而下,攻打沿长江一线吴军。

六路人马共有二十多万。

贾充一直反对伐吴,尽管司马懿给了贾充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师的职权,给了羽葆、鼓吹、缇幢、兵万人、骑二千,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十人,帐下司马二十人,大车、官骑各三十人的优厚待遇,贾充还是不愿意当这个大都督。

此时贾充已经六十二岁,担心失败了有损自己一世英名,上表以西北鲜卑、匈奴为患,今年粮食歉收等各种理由拒绝,司马炎这次是坚决要伐吴,不再听他唠叨这些,直接下诏告诉他:“你如果不去,我亲自去。”贾充迫不得已才接受任命,带领中军南行,驻扎襄阳。

孙权时期与曹魏交战时,从来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出几路军我就派几路军抵挡,丝毫不惧,而此时却不见孙皓分兵布阵与晋国抗衡,反而又封十一王,配兵,削弱了沿江防御力量。孙皓之无能,可见一斑。

六路军中,除王浚外,其他五路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各自按照总体作战计划执行,只有王浚是以水军走水路,没有具体的攻击目标和任务,司马炎给王浚的指令是攻下建平,然后接受杜预的指挥,配合杜预作战。攻到秣陵,转到接受王浑的指挥,配合王浑攻打建业。

因此,王浚一路事实上参与配合了其他各路军的行动,为方便讲述,就从王浚一路说起。

咸宁六年(280年)一月,王浚、唐彬率军从成都出发王浚先前在巴郡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劝勉从军的儿子说:“你的命是王府君给的,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七十岁的老将军,平生三大愿望得以实现,手下又有这样一批感恩图报的士兵,难怪王浚一路能势如破竹,屡建奇功。

王浚水军顺利通过瞿塘峡、巫峡,二月初一,首战攻克丹阳,生擒吴国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阻拦。

为防止晋国顺流而下,羊祜未死前,吴国就开始在西陵峡一带长江水面上设置拦江铁锁,在水底安放锋利的铁锥。羊祜时已经得到这个情报,因此王浚早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王浚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方圆百余步,筏上扎草人,被甲执杖,让善于游泳的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到数十人才能合抱,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战船得以通行无阻。

铁锁拦江和铁锥阻船的防御办法本来是可行的,但必须有足够的弓弩兵配合,在岸上和战船上以弓弩射击杀伤前来破坏铁锁、铁锥的士兵,这样才能发挥作用,阻止敌人进攻。光靠铁锁、铁锥这种静止的物理防御,除了拖延下敌人的进攻时间和速度外,没有任何防御意义。

二月初三,王浚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虞翻第五子)。

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夷道监陆晏(陆抗长子)。

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一作中夏督)陆景(陆抗次子);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一说虞忠与陆晏、陆景同守宜都,城破同时遇害)

王浚节节胜利,最为显著的战功是突破吴国西部战略重镇西陵,吴国西部门户大开,再也没有办法阻止晋军前进的步伐,国灭已成定局,陆逊、陆抗两代人的忧虑不幸成为事实。

司马炎按耐不住兴奋,于十八日下诏升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按照计划,王浚此时应该归杜预管辖和指挥,杜预给司马炎上书说:“如果王浚打下建平,就可以顺流长驱,成就显著威名,不适宜让他听命于我。如果打不下,不能和我会合,我也没机会指挥他。”

得知王浚攻破西陵后,杜预直接给王浚写信说:“足下既然已经摧毁吴国西部藩篱,就应当直接去攻秣陵,征讨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生灵涂炭的吴国百姓。再从长江入淮河,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也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

杜预此信既是对王浚的夸奖,又是自动放弃指挥权的表示,王浚看后大喜,立即将信呈送给司马炎。私人之间的通信本来是不需要呈交给皇帝的,王浚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司马炎,不是我不听杜预的指挥,是杜预让我直接去攻打秣陵。

杜预一路此时打到江陵。杜预和王浚是同时发兵的,进军到江陵城外后,派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军沿江西上,十天之内,连下数城,和杜预预料的一样。

又派牙门将管定、周旨、伍巢等,率领八百奇兵,夜渡长江,偷袭乐乡。偷袭部队使用疑兵之计,树起很多旗帜,在巴山点起火,然后出击要害之地,袭取吴军指挥中心。

吴都督孙歆震惊害怕,给江陵督伍延写信说:“晋军像是飞过长江一样。”当地百姓一万多人投降归顺。

这时王浚一路也赶到江陵外围江面,孙歆派军阻击王浚,被王浚打败。退回城中时,埋伏在乐乡城外的周旨、伍巢率领伏兵偷偷跟在败军后面潜入城内,直接走到中军营帐里,将孙歆活捉而回。

一次非常成功的斩首行动,军中为此编了个歌谣说:“以计代战一当万。”

清除乐乡等外围防御后,杜预进逼江陵。伍延诈降,在城墙上列兵防守。杜预没有上当,直接指挥部队攻下江陵城,杀了伍延。

西陵、江陵平定,沅湘以南直至交趾广州的吴国州郡望风而降。杜预仗节以皇帝诏命安抚降者,又借此兵威,迁徙将士及屯戍人家充实江北。南郡故地安置地方官,荆州大地安宁有序,吴人投奔而来的,像归家一样。

杜预一路,至此总计斩杀及俘虏吴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将、郡守一百二十多人。这中间还闹了个笑话,王浚不是也和孙歆交过手吗?于是王浚上表说杀了孙歆,得到其首级。谁知道杜预把活捉到的孙歆送到了京师。

谎报战功看来是武将的惯常行为,抗拒不了军功的诱惑。

杜预攻破江陵后,做了件残忍的事情。杜预和司马师一样,脖颈上长了一个大肿瘤,城中就有人在狗颈上拴个葫芦给杜预看,还在每棵长有树疙瘩的大树上挖去一些树皮露出白底,写上“杜预颈”。城破以后,杜预把这些人全部抓来杀了。

六路军中最先和吴军交手的其实是王浑一路,他离吴国最近,王浚、杜预还在行军途中时,王浑就率领军队从横江出兵,于一月二十五日派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打寻阳濑乡,又攻击吴牙门将孔忠,俘获武威将军周兴等五人。又派殄吴护军李纯占据高望城,打败吴将俞恭,斩杀俘获很多。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率部投降。

此时六路大军在江陵会师,司马炎下诏部属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

“王浚、唐彬东下,扫除巴丘吴军,与胡奋、王戎共同平定夏口、武昌,顺流长驱,直逼秣陵,今后行动与胡奋、王戎计议商量,相机行事。

杜预安定零陵、桂林一带,招抚衡阳军民。大兵过后,荆州南部一道檄文即可平定,杜预分一万人给王浚,分七千人给唐彬。夏口平定后,胡奋分七千人给王浚。武昌平定后,王戎分六千人与唐彬。太尉贾充移驻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总督各路兵马。”

六路军在江陵短暂会合后,又按照司马炎的诏命踏上征途。

王浚、唐彬按计划继续东下,与胡奋、王戎共同攻取夏口、武昌。武昌本来是王戎一路的作战目标,此时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与王浚共同进攻武昌。吴国持节都督武昌以上诸军事的虞昺(虞翻第八子)、将军杨雍、孙述及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投降。

王戎率大军至长江边,吴国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王浚、王戎攻克武昌后,移驻项县的贾充居然上书要求停止伐吴,说:“吴国不可能全部平定,何况春夏之际,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应该召回诸军,以为后图。即使腰斩张华,也不足以谢天下。”

因为张华力主伐吴,所以贾充怪罪张华。中书监荀勖与贾充一唱一和,认为应该照贾充的意见办。司马炎没有理睬他们。杜预听说贾充上了这样的奏章,立即派人火速送上自己的奏表,力争继续伐吴,指出平定吴国只在旦夕了。(送表的人到轩辕(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时,孙皓已经投降,证明杜预的判断是准确的)

不光贾充有退兵的想法,六路军中也有将领这样想。各路军将领在江陵聚会商议时就有人说:“已有百年历史的吴国,难以一下子灭掉。酷暑将到,会带来雨涝、瘟疫,应该等到冬天再进攻。”

这个建议遭到杜预的否决,杜预坚持进攻,说:“昔日乐毅借助于济西一战而并吞强齐,今我军威已振,譬如破竹竿,劈开数节之后,其余就会迎刃而解,不须着手用力了。”

是继续进攻,还是就此停战撤军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