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古典音乐吗(古典音乐不等于正襟危坐、老气横秋)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看到大家在讨论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Khatia Buniatishvili),我凑上前去,我说,我也很喜欢她,论颜值、论波大,目前的古典音乐界内,无人能出其右。友人说:“你可真够俗的,一个演奏家,不看演奏,你居然一眼就盯着人家的“事业线”,你是古典乐迷吗?

图片

图片

可能在大部分的眼中,古典音乐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严格的距离感的。古典音乐应该是穿戴齐整,表情刻板,正襟危坐的端坐在音乐厅里面,乐章之间不能鼓掌、一曲完毕演奏者点头致意。观众默默离场。

首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古典音乐,Classic Music,更贴切的翻译应该是经典音乐,是指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是自文艺复兴、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世界、尤其是西欧音乐的经典,也就是自中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流行音乐”中的经典的集合。在古典时代,他们是宫廷娱乐、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中佼佼者例如: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更是成为了大众膜拜的明星,类似现在的“天王巨星”。正因为音乐家的地位的提高,逐渐的有了职业的音乐家、独奏家、乐团,进而将这些音乐的表现场所、形式逐渐的固定在了音乐厅。人们想听的话,花钱买张票,为了尊重演奏者,入场的观众穿戴整齐。但就音乐本质来说,这些音乐只是各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中的经典,并无高雅、曲高和寡之说。

古典音乐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由于演出机会较少、动辄天价的票价、缺乏一个好的引导。造成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出与中国普通家庭有较大的距离,故大部分老百姓认为,第一听不懂、第二太高雅无法用来表达或者宣泄自我的情感。

那么,看一下古典音乐的大国德国的情况:德国的音乐教育,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引导教育,是贯穿各个教育阶段,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相应的艺术引导课程。德国每个城市可以说古典音乐演出机会都是大把。而德国音乐会的票价,也有价格不菲的,但也有类似咱们学生票或者站票的几欧的票,确保了广大的百姓能去的起音乐厅。

但,就是这样一个古典音乐大国,目前也陷入了越来越少的人进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困境。目前你去任何一个音乐厅,大部分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对德国年轻人进行的调查表明,德国年轻人现在更愿意选择流行音乐而不是古典音乐。

为什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古典音乐了吗?这个问题展开来说,可能需要三天三夜,需要无数音乐学者的论文,甚至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听古典的人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三点:

第一、目前的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表演形式需要改变,经典的音乐是不需要拘泥于表演形式的,可以在直播间直播、可以在抖音上演出。这些其实质与当年帕格尼尼在大广场上表演、李斯特在沙龙上给一群贵妇弹奏是没有区别的,只要音乐经典、形式需要多元。

第二、需要有一个好的引导,任何艺术欣赏是需要引导的,不管是绘画、音乐,都是如此。

第三、在目前全球化、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可以说唱片时代繁荣了古典音乐,也毁了古典音乐。这个有点类似明清的文人画,唱片上白头发的卡拉扬、老态龙钟的阿巴多坐实了古典音乐等于老气横秋,就像齐白石、张大千坐实了明清文人画等于白胡子老头一样。这样的观点忽略了当年的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个个都是英姿飒爽、迷妹无数、风靡欧洲、人气爆棚,毫无老气横秋之说。

回到本文开始,在如今这样一个看脸的时代,一个美女钢琴家,有颜值,有事业线,钢琴谈的又好,我们大家都热爱,这有什么错?

所以,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长的像木村拓哉的李云迪、表情帝朗朗、穿超短裙演绎音乐会的王羽佳。这样经典音乐的内容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