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开始,十一学校开启了组织变革。组织变革从确立价值中心开始,明确了学校一切工作都要指向学生成长。传统行政班的教室没有了,班主任的角色被导师取代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管理干部都从行政人员转型为服务支持人员,学校里所有的权力、资源,乃至每个人的精力都投放在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这样的变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图景呢?很显然,每一天学生都在自由地生长想法,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从校长到厨师都在想着如何竭尽全力地为师生们解除更多的后顾之忧。 但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500多位教师用了十多年的努力,将人们期待的变成了现实。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十一学校的组织变革并不是一个选项,而是知识型组织的必然走向。走出组织变革之路很艰难,一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就会看到美好的图景。 我选择了12个影响十一学校变革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既是十字路口的考验, 也是创新突围的智慧。 神圣的讲台拆了教室里的讲台几乎成了教师职业高辨识度的标志,也是权威的象征。你从小到大所经历的课堂,一定都有一张高高在上的讲台,至今为止,教室里的格局依然没变。 但是,十一学校变革启动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讲台,这意味着教师的权威地位被动摇,这意味着整个课堂要换主人了。尽管《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写得很清楚,“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拆除讲台开始,但是理念上都认同,行动上难。 首任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老师想了个办法,他每天在楼道里转悠,看到哪位老师的讲台破旧了,就说:“来,搬出去修理一下。”老师答应了。但半个月、 一个月,讲台都没有修理完。后来发现,在修理的讲台越来越多,再也没有回来过。老师们也从讲台的暂时性失去变为被动型适应。大概三个月时间,学校里所有的讲台都消失了。 方法论:变革切忌一刀切,开展统一行动或推广一个模式,人们需要适应和缓冲。 仓库、储藏室消失了十一学校大部分时候的变革都是悄无声息的,只有一件事让大家感受到变革真的来了,那就是打开仓库、打开储藏室、打开实验室,把里面保存完好但基本不使用的设施设备器材全部搬出来,放进一个个学科教室。 一瞬间,原本需要经过繁杂借阅程序的图书走进了语文学科教室;很多常年 不用但又价格不菲的实验器材搬进了物理化学教室;原本只有保管员有钥匙的体育器材室全部采用开放式。很多保管员一开始不适应,有种心被掏空了,护了一辈子的家当全被别人拿走的感觉。过去,实验室、库房、办公室一共18扇门都锁好才能放心回家,现在都不需要了。 这样一来,所有资源,包括图书、器材,甚至老师自己,都出现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而一间间学科教室就成了学科博物馆。第一次,教室成为十一学校最喜欢的十大校园场所之首。 方法论:让核心价值观发力,“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申请自主研修的背后变革启动不久,就有个别学生提出了自主研修的请求。学校满足了需求,在高中楼410特辟自主研修教室。其实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台电脑,还有一些书等,但它在学生心目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被学生描述为“我们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 但是一学期过后,提出请求的学生超过了60位,需求出现了“井喷”。很多 领导者看到这样一个局面会认定这是变革的成效,的确是成效。但是十一学校想得更深一层,那么多学生提出自习,那么一定是课程出了问题。 于是,一场“顶天立地”的重建课程体系的行动开始。分层、分类、综合、特需,300多门课程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整整花了3年时间,从2010 年的新高一开始, 实现了一人一课表,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选择的课程跑道上奔跑。 方法论:让核心价值观发力,“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班主任淡出,导师挺进学生走班选课之后,新的年级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变革之初,学校暂时保留了行政班的建制,但是,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上课去了不同的教室,同 一个课堂则汇集了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堂课都有分散在教学区、图书馆各处自修的学生,每间教室都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做着各不相同的事情。这就直接挑战了班主任的工作。一开始,采用班主任和导师两种方式并存,后来发 现双方都不敢插手。就这个挑战,学校展开的研讨会就不下30场。 胶着了大半年之后,暑期战略会结束时,坐在车上的项目负责人于振丽老师,望着窗外,内心极不平静,极度矛盾、纠结、担心,她在下最后的决心。许久,于振丽老师终于鼓起勇气,语气坚定地对李希贵校长说了一句:“就取消班主任试试吧!”李校长笑着回答:“好哇!” 这是决定这场变革胜负的关键一步。一个改变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大决定诞生了,每位教师都是育人者的全员导师实现了,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纠结了差不多一年的老师们把想法告诉学生的时候,没想到,学生轻描淡写地说:“早就该这样了。”一场温情的致敬与告别完成。 方法论: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生长出更多的需求。 在大大小小的集体中成长选课走班之后,每一位学生都在各个学科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班集体中成长。在高阶数学的教学班里,一位学生可能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歌舞青春》音乐剧里,他可能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在生物学科教室里,他已经俨然成为学科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却不过是一位初级学徒。 当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学期里都选择在近十个不同的班集体里学习、生活时, 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他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他在每一个团队中的位置如此不同,谁都不会以他在另一个团队里的地位来确定他在本团队的位置。因为现在的教学班,已经不是那个固定的同学们天天厮守在一起的行政班,已经没有了官方赋予的地位和光环,一切需要重新努力,一切全凭素质与实力。 方法论:变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必须找到新的利益平衡点才能让人信服地 放弃原来所拥有的。 从生活自理到自谋生计在2012年校级奖学金颁奖典礼上,第一次出现了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的场面。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作为乐仁咖啡厅的董事长,用他们公司的盈利在校园里设立了“乐仁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那些有公益心且为别人有所付出的同学。 奖学金的数额并不多,他们公司也没有多大规模,但是,在这样一个咖啡厅经营管理的链条上,他们付出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 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来看,无论是经营咖啡厅还是设立奖学金,这些事情似乎都与他们的学习、高考毫无关系,但是,如果审思一下学校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说,最终还是为了孩子们的社会化。在社会化的所有内涵中,帮助他们完成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社会化过程是对教育者的重大挑战,也恰恰是目前大部分校园缺失的。类似乐仁咖啡厅这类活动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方法论: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也是关系学。 学会为自己奔跑十一学校没有全校统一的运动会,自然更不会有一个班、一个班接受领导检阅的入场仪式了。学校将运动会改成体育季,除了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而奔跑”,也就是在没有掌声和喝彩的场景中,依然知道健康与运动的意义。在体育季,学校开始平衡比赛过程中自我激励和他人鼓励的关系,让孩子明白,他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秀”给人看。如果他们能不在乎别人是否在场、能否点赞,将其视为自我追求的一部分,那么,运动就会成为陪伴一生的爱好和习惯。 当然,孩子们也渴望同伴的鼓励,我们会组建一些不同专业方向的啦啦队,在现场欢呼、喝彩、营造气氛,让孩子在自我激励的同时,也能受到他人的鼓舞。 方法论:既要赢得现实的成绩,也要拥有未来的能力,两个限制条件中可以 夹击出第三条道路。 社团不设指导教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学生社团,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指导老师。而十一学校里活跃的200多个社团,没有指导老师,只有一个由社团学生选举产生的组织——社团联合会,这个联合会负责全校所有社团的注册、晋级、淘汰、评级。 无论你要成立的是一家什么类型的社团,是街舞、摄影,还是合唱团,都得在社团联合会注册,而且社联每年还要给各个社团评级。其实社团一旦有了指导老师,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就会慢慢消失。社团变成了指导老师的小爱好,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容易失败,但社团取得的成绩很多时候也 跟学生无关了。 最关键的是,学生社团的根本目的是尝试各种可能性,因此有的 社团没人来,有的社团无法维持运营,有的社团倒闭,这些关关停停、起起落落 才能产生教育的力量。 方法论:统一目标,而不是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像特级教师那样对待好厨师小胖是十一学校的一位面食师傅,深受学生喜爱。小胖不仅手艺好,会下各种面条,宽的窄的、拉面刀削面,也会调制各种风味的卤汁和浇头,更绝的是,能把到他窗口吃面的有特殊偏好的师生都记住——当你第二次再来吃面时,他会为你量身定做。因此,在学校多次餐饮满意度评分中,“小胖面”总是名列前茅, 成为学校经久不衰的热门窗口。 后来,小胖因爱人怀孕待产,只能回老家照料。整整一年时间,同学们都在怀念那一碗吃了忘不了的刀削面。十一学校食堂主管三顾茅庐,把小胖从陕西老家请了回来,还解除了小胖的后顾之忧。 李希贵说,要像特级教师那样对待每一位受学生欢迎的厨师。学校没什么大事, 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越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学校越要重视。小胖师傅的归来之所以广受关注,就是因为他的存在与学生成长休戚相关。 方法论:组织应该成为可以安全试错的地方。 结婚母校给你办我们从一所学校毕业以后,习惯把它叫作母校。但要成为真正的母校,就需要像娘家一样能吸引学生常回来。十一学校将一幢楼的两层挑空,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光大厅,称为“缘宫”,只要是十一学校的毕业生,提前预约就可以终身免费使用这个空间举办活动。你可以在缘宫举办公司的招待酒会,也可以举办你个人的婚礼,甚至可以举办你孩子的摄影展…… 通过建立“缘宫”,校友关系就这样一层层被推动起来:校友一辈子不管用 不用这个地方,他都知道自己的母校欢迎他;在校学生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知道这个地方永远会是自己的母校;来办活动的校友,就不是用某个特定标准挑出来 的了,每一个校友都有机会把自己各方面的成功,呈现给在校的师弟师妹。 通过师哥师姐方方面面的成功,在校的师弟师妹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 这本身就是教育。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毕业生回来看老师,当年教过这个学生的老师,就会受到非常大的激励。他们会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果,会更好地教今天的学生。 方法论: 把未来拉进现实的方法就是构建良好的关系。 戏剧课与男女生交往十一学校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范围内,将戏剧作为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先后开发了京剧、话剧、音乐剧、舞剧等不同剧种和影视作品创作。每一个剧种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课程实施的要求,选择了不同的剧目。如音乐剧里我们就选取了《花木兰》《嘎达梅林》《歌舞青春》《音乐之声》等一系列剧目让学生选择。 无论选择哪一个剧目,每名学生在其中必须承担两项任务:一是扮演一个角色,当许多学生扮演同一个角色时,可设多个版本;二是承担一项剧务,在音乐、 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编剧、导演等多项剧务中至少选择其中一项。 但从学校的课程设计目标看,还实现了一个预期,就是让处于青春花季的少 男少女们,有了一个正常的被认可的交往平台。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庸俗、 那么功利,只是在这个年龄成长必需的养料中,需要异性欣赏的目光、赞叹的口气和认同的掌声。当然,来自异性的提醒、协商甚至批评,反而更容易让他们收敛、妥协甚至改变。只要教育者能够不时地给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当然也包含适时、 适当的一些提醒,他们的交往与成长都会令人欣慰。 方法论:顶天立地设计课程产品,满足国家、社会、家长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校长的社会活动也成了课程校长经常会接到一些参加社会活动的邀请,有时还不乏一些重要活动。如何将这些邀请转化为教育学生的活动,变事务为课程,是李希贵的智慧。 一个朋友曾邀请李希贵参加一个国学沙龙,其间有台湾地区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演讲,校长便带了一位对国学特别感兴趣,也有一定功底的高一学生参加。现场与傅佩荣先生的交流、对话,使这名学生受益匪浅。 教育部举办新春音乐会,在送给校长的两张票中,有一张是犒赏家属的,希贵校长想到的却是学校交响乐团的学生们。于是,他从学生乐团选了一位团员。一名高一学生,对共和国的教育部部长感觉很是神秘,李希贵校长便利用音乐会前的时间将她介绍给了部长。部长的亲切握手和谆谆叮咛,令这个同学十分激动。当然,校长也借机告诉她,未来共和国的重任将会慢慢地转移到他们的肩上。 许多时候,一些活动一旦有了学生的参与会增光添彩,另一方面这样的经历对学生的影响也远不是单纯在教室里能比拟的。 方法论:领导者是首席服务官,一切能够体现价值中心的都应该成为服务的 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