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渡渡】拖复兴后退的农村教育

 语文渡渡李亚平 2023-08-31 发布于山东

拖复兴后腿的农村教育

李亚平

《送东阳马生序》这样写从师求学: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伺其欣悦,则又请焉。
《孝经》里记载着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座,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曾子用避席的礼貌行为,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
杨时是北宋一位才子,刻苦好学。一次,他🈷约同学游酢去拜访大学问家程颐求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们来到老师家门口,看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不忍打扰老师休息,就站在风雪中等候老师醒来。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以前上学要先行拜师礼。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我”先给孔子牌位行礼,再给老师行礼——“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求学,要有求学的样子,要有基本的礼仪规范。亲其师,信其道。不亲近老师,尚且无法信其道。尊重是亲近的前提。
这是我国古代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是否更进一步了呢?作为一名从教25年的农村基层教师,最近几年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校园景象:
下课铃还没落地,办公室的门就被“忽”地推开,两个学生一边大声地互相争吵一边闯进安静的办公室。
一个近50岁身高一米八的男教师询问一个五年级小男孩:“刚才上自习课,你为什么吹口哨?”只听这个刚满十岁的小男孩用不屑的语气说:“我吹口哨关你屁事!”这个身为教导主任的男教师立刻被噎住。
一位女教师在课堂上责问一名不听课做小动作的男生,她说:“你干什么呢?”
那学生回她:“干你!”
一位班主任正上着课,突然一个女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捅我的腚眼子!”后面的男生说:“她掏我的裤裆。”全场愕然。老师无语。
某老师上课提问到一名同学,那名同学站起来,脱口而出:“操!”
一个学生因为在晚自习课上老师批评了他说话做小动作太多影响了别的同学学习,这男生自此每逢见了这位老师就突然高昂起头颅,“呸呸”地吐唾沫。
学校食堂每天会有一包餐巾纸,用以让师生们用完餐后擦手,一个女生,成绩在年级是名列前茅的,每次都要“哧哧”地抽拿近十张才罢,不管旁边有多少双眼睛看着她。
有一个当课代表的七年级女生,因为高调谈恋爱,借钱不还,不听课,不写作业,欺负同学,而被老师勒令停课回家反思,回来后,发现老师另外选了课代表,就在背后用很难听的话辱骂老师。
一件是音乐老师在课上询问一个七年级男生为什么和人争吵,那男生却狂哭狂叫:“都怨我!都是我的错!我不好行了吧!我不上了行了吧!”
一位班主任通知外地打工回来的家长做核酸检测,却被家长抢白:“你听着,我现在通知你,我们全家都没空做核酸检测!”说话“啪”地挂断了电话。
不止礼仪教养问题,还有——
以前我们这儿的学生,学得再怎么不好也会写字。可是现在,一个年级100多学生要有十几个简直不会写字,歪七扭八不成个样子,无法辨认。每次考试,试卷也因此竟然有连着七八份是空白的,一个大字也没有。这当然首先是因为他们小学到初中练得少,写字的基本功没养成。可是为什么练得少呢?大家应该还记得,“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的法律规定,小学高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说句实话,根据孩子们写字慢的现实,一小时,一个半小时,根本写不出多少作业。而且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们要思考问题,不单是写字的。所以,现在的孩子写字量大幅减少。这不是练书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书法班,孩子的书写依然很不好。不仅不好,是不会写。汉字的书写不是会写就完事的,它就像手工活一样,需要反复地在实践中打磨操作技巧。这也跟家长对学习的监督程度两级分化有关:重视教育的家长主动要求孩子多写多练,不重视教育的家长完全不把孩子的学习当回事。而农村很多家长都以打工挣钱为由,放弃对孩子学习的监督。
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一些学习压力大的孩子的保护成了一些无知的家长放纵孩子的借口。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学无术,而假装无可奈何地说:“国家都不让学。”或者安慰自己说:“现在的社会反正都有出路,能挣钱吃上饭就行呗!”
这就是部分农村家长的观念。他们像一个个骆驼祥子,对于自己的失败和弱项,总有无数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却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然而,伴随着对学习的放松,一些做人的品质培养也就失去了载体:比如,谦逊,比如勤奋,比如坚韧,比如严谨,比如自信,比如勇敢,比如进取。加之学校教育的宽松化管理,导致学生素质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更兼应试教育依然控制着课堂。
国家对一个学校的素质育人考察往往浮在表面的形式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文字材料影响材料课题研究一大堆,然而,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境界却少见真正的提高。
似乎大家都明白,所谓素质,是给人看的花架子。而分数,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于是,学校教育仍然花大把的时间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而非指导学生做人上。而伴随着农村家庭的结构被新时代的谋生方式所拆解,很多农村学生的教养发展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我的意思是不要把这些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落后家庭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颇为严峻,迫在眉睫。
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绩当然是必须的。学业也必须靠成绩来督促。成绩是一个学生付出的载体。然而,我们在成绩之外,应该另有一套衡量学生成长的标准。让人着急的是,这套标准迟迟出不来。
综合素质评价形同虚设。起不到真正督促学生成长的作用。尤其起不到对学生心灵成长的督促作用。
学生的心灵成长,道德品质的提升,还处于自然、自动、自发、自觉的状态。
学校即使有主动引导和干预也是围绕着提升成绩打转转。例如思政道德课,学生的大多认识就是背会条目多得分就是了,跟实际做人是两码事。例如班会课,大多也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拿到好的成绩,而非把自己塑造地更像一个现代文明人。
我们正在走向复兴。
可是,农村一些落后家庭孩子的成长,不仅跟不上复兴的脚步,而且在大大地拖着复兴的后退呢。
怎么办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个“习”,需要我们成年人好好地监督啊。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
绵绵炎黄,文明东方。
我想,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是否应该格外重视礼仪教育呢?如果连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所具备的基本的教养、基本的品质都不具备,又何谈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
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怎么立足于现代社会?
一个不懂得勤谨努力的人,怎么获得生存的尊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