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知觉之耳闻

 杨春6fmm8arzl2 2023-08-31 发布于内蒙古

一个做文件柜的老板和我介绍一款可以通过拆装实现平板化运输的新产品。从结构到外观哪里都好,但是柜门关上的时候,因为柜体内部的空气被压缩,柜门铁皮受到挤压,发出“哗啦”的声音。他说这个声音是不能接受的,它直接降低了产品的档次。如何消除这个声音,或者把这个声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甚至把这个关门的声音变得令人愉悦舒适,这是设计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视觉上的问题通过选择材质或表面处理可以解决,但是面向听觉的“声音设计”一直没有置于产品设计的优先地位,往往是外观和结构完成了之后再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有大量的外观和结构设计专利,但是鲜有没有听到“声音设计”的专利。或者,声音是作为材质和结构设计的一个评价标准或自然结果,但听觉确实和视觉同样重要的设计要素。外观的问题有时可以回避,比如看着看着就顺眼了,或者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声音的问题人却很难适应,很多时候也无法回避。比如你可以在一个墙面有破损的屋子里生活,但很难容忍在一个有噪音的屋子里生活。在有些情况下,用户对声音的要求是优先于外观的。

一、用耳朵“听”

“我听到了声音”,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空气或者其它介质中的压力产生了变化,二是这种压力变化传导到我们的耳鼓膜,进而转化为神经脉冲,使我们的大脑获得了一种体验,如同光线引起人颜色体验一样。当一个物体运动或震动时,会引起空气、水或任何其他可以传导震动的弹性介质中出现的压力变化,于是一个声音刺激便产生了。从物理角度讲是没有声音的,有的只是物质状态或属性的变化。关于声音有以下两个物理参数。

①频率,即1秒内压力变化的次数,计量单位是赫兹(Hz),1赫兹为每秒一个周期。人类能够知觉到的声音频率约在20~2000赫兹。大象能够“听到”低于20赫兹的刺激,海豚能够听到声音最高可达150 000赫兹。一种频率可以定义一种声音,我们称之为是纯音,但现实环境中纯音很少见,即使是专业乐器发出的声音也是由很多不同频率的声音叠加而成,称之为复合声。

②分贝,即声音的振幅,表征声波高低峰值间的压力差。从刚刚能听见的轻声细语到引起人耳朵疼痛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轰鸣,人在环境中可以听到的声音的振幅大约在0~140分贝(dB)。

这两个物理属性都可以用仪器设备精确检测和度量,但对用户来说,作为空气或者其它介质的压力变化是没有意义的,压力变化只有被我们感知到后才能称之为是声音。不过,压力变化一旦被听到,就失真了。耳朵作为一个声音检测设备来说并不是那么准确。声音经由我们的大脑解读之后,产生三个心理属性。

①响度,是指知觉到一个声音在强度上的差异,我们会说这个声音好大,那个声音好小。声音分贝增加,并不意味着响度也会等比增加,比如一个1000赫兹的纯音,声级增加10分贝(从40到50),人感知到的响度几乎会增加1倍。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和分贝之间的函数关系也不相同。在声音阈限(人刚刚听到的最小分贝)附近,不同频率的声音如果想获得相同的响度,强度水平可能差异很大。总体而言,人类对2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为敏感,即分贝很小的声音,也能被我们听到。如果想确定用户感到舒适的响度,可以通过反复测试。比如文件柜关门的时候,如果声音太小或者没有声音,我们会怀疑文件柜是否关闭严实了;如果声音太大或者太杂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者引发产品不可靠或品质不佳的推断和联想。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频听力大幅衰减。这是因为随着年纪增长,鼓膜增厚,高频率的声音就不那么容易顺着内耳骨通过,于是我们就失去了高低两端的范围,尤其是高音。所以老年人更喜欢听浑厚的声音,而现代家用电器的蜂鸣声频率太高,分贝又太低,经常会出现老年人听不到的情况,或者声音会引起人的紧张。老年性耳聋并非老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主要是长期暴露于工业噪声中,以及接触对耳有伤害的药物所致。研究显示,耳蜗的毛细胞仅一次暴露于大分贝的噪声环境下,就永远无法复原。3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工业生产,更容易出现老年性耳聋的问题。便携式音量播放器的音量可以达到100dB甚至更高,远超我们人耳可接受的85分贝的最大值。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噪声水平是70分贝,近似于咖啡馆里的噪声水平。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些高频声音超出了我们的阈限,可能已经造成了听力不可逆转的损伤,但人对此却并无知觉。苹果计算机在他们的设备上增加了一个设置以限制最大音量,然而多数人不会使用这个功能。

另外,有些人在标准化的听力测试中听力正常,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总是听不清或听不见。具有“正常”听力、但在嘈杂环境中表现出听觉困难的人可能患有近期发现的一种新型听力丧失,称为隐性听力丧失。这是因为噪声暴露已经永久性的损害了一些听神经纤维,特别是那些表征高声级信息的纤维。就在我写作这部分内容时,不时传来汽车发动机轰鸣声、建筑机械零部件的摩擦声、装修房子时电动工具的切割声,这些声音直接损伤缺乏劳动保护者的听觉。生活在这种背景音中的普通人也可能会在无意识的“适应”中造成听力受损。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的儿童会增加其挑衅行为。3我们一直认为生活的环境是安静的,但这种安静只是对噪声的适应而已,我们对生理层面造成的损伤我们毫不知情。除此之外,因噪声产生的微小剂量的烦躁与不安情绪不断累积到潜意识里,直到有一天人的情绪突然崩溃。当我们回到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或者山间,听到熟悉的、自然的声音后,才意识到什么是安静。噪音就像雾霾一样,无时不在。

②音高,是指声质高和低之间的差异,比如我们经常说钢琴键上左边的是低音,右边的是高音。音高是我们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和汇报。总体而言,频率越大,我们感知到的声音越高。

③音色。即使两个声音有着相同的响度、音高以及持续时间,但听起来不同时,这种差异即是音色上的差异。音色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声音的复合音,当一个人感冒了的时候声音就会有磁性,是因为在原来的声音中叠加了低频音。第二个导致音色差异的要素是一个声音都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任何声音出现都要经历“起奏”和“衰减”的过程,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相同频率和强度,但音色不同的两个声音,如果切掉起奏和衰减过程中的声音,只留下标准音,人是很难分辨的。

二、用耳朵“看”

视觉获得的信息最为丰富,所以习惯的认知是以视觉为大,但实际上,人在行动的时候是多种感觉系统交互发挥作用,不同的感觉很少独立起作用。你可以尝试一下早晨出门把耳朵塞上,把那些与操作有关的声音信息屏蔽了之后看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听不到门上锁的声音,就会对门是否锁好不那么确信;如果你没有听到电梯到了的声音,就可能还停留在电梯里等待;如果听不到周围汽车快速行走时车体与空气、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就可能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没有听到门禁卡开门时的提示音,就可能认为门坏了……声音几乎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把这些声音信息屏蔽了之后才知道声音对我们有多么重要。面向视觉的设计已经有很多理论,目的是让用户感到满意和愉悦,但是面向听觉的设计目前仅仅还停留在基本功能层面,离用户满意和愉悦还很远。
听觉和视觉的交互配合是最常见的感知觉形式。在说话的时候呈现图像,比让用户阅读文本效果要好。甚至说话的同时在屏幕上呈现文字,也比单独阅读文本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且能传递更多的信息。[2]有时候视觉主导听觉,比如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根据画面中人物说话的表情、动作进而听清话语。你可以尝试不看画面光用耳朵听,可能听到的都是断断续续的模糊话语。有时候是听觉和视觉交互主导,比如看字幕,在语速较快,字母停留时间很短的时候,我们用文字补充语音。现代人已经非常适应这种画面、语音和字幕同步呈现信息的方式,以至于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会感到非常费力。视觉和听觉存在联系的观点还反映在大脑不同感觉区的相互联系上(Murray & Spierer 2011)。当一个信息同时以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呈现时,大脑的视觉感受野和听觉感受野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重叠。[1]
除了在含义识别多种感官会交互发挥作用,感知一些最基本信息方面不同的感知觉系统的分工也不是那么绝对。一个不同感觉间可以跨界对话的例子是,与某种感觉相关的初级感受也有时会被另外一种感觉有关的刺激激活。例如,有些盲人会使用一种叫做回声定位的技术帮助他们定位环境中的物体,并知觉其形状。一些非常熟练的回声定位者,在沿着人行道走路的时候,可以识别诸如汽车、垃圾箱或是灭火器之类的东西。使用声音获取空间意识时,也会涉及视皮层。Lore Thaler的研究发现,盲人用回声定位来识别物体的时候,盲人和视力良好的被试的听觉皮层都会被声音激活。我们在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往往同时要处理很多不同的事情,单一感官获取的信息是不连续的。当视觉转向其他位置的时候,耳朵可能仍然“注视”着原先的位置。用耳朵“看”的过程我们完全不知道,直到听觉信息被屏蔽了之后,我们才有一种视觉变得不连续的感觉——这个完整的世界被切碎了。
参考文献:


[1] 感觉与知觉(第十版).[美]E.Bruce Goldsein,James R Brockmole.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2月.p262-293听觉
[2]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2.[美]苏珊·魏因申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7月.p116.任何视觉与音频的组合
[3] 感觉的自然史.[美]戴安娜·阿克曼.中信出版集团.2017-4.p215喧闹的噪声,p218听觉的极限,声音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