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后动脉血管造影解剖

 天涯明月刀1979 2023-08-3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大脑后动脉血管造影解剖

在胚胎学上,大脑后动脉(PCA)是从颈内动脉发往颅后区的一个分支;随着发育连接到基底动脉(基底动脉部分),同颈内动脉的连接(颈动脉部分)可以完全退化或者保留为可大、可小的血管,成为后交通动脉(PcomA)。供血区域的向后发展(后颢部和枕部)使大脑后动脉的起点与它的供血区之间的距离增大。若把PCA的起源从颈内动脉改为基底动脉,就缩短了这段距离,这可以理解为自然演化对发育过程的补充(Kier,1974)。这一演化所带来的变异将在后面描述。

以大脑后动脉从基底动脉发出,可被分为4段(Huber,1979)(图1和图4)。

●P1(交通前段):从它在基底动脉的起点到连接后交通动脉处。

●P2(环池段):围绕中脑至四叠体。

●P3(四叠体段):在四叠体的表面

●P4(远段)。


1 P1段


这是第一段,从基底动脉发出后到其与后交通动脉的交汇处之间(图1,图2和图4)。PI段是胚胎发有后期出现的大脑后动林的基底部。它是一个短的节段,穿行在脚间窝内,与第三对颅神经关系密切,位于其下部。P1段是以水平走行或者形成一个轻度上升或者下降的走势。它长短不一平均长度为7.1mm(Zeal和Rhoton,1978)。

P1段发出穿支称为丘脑穿通动脉(Foix和Hillemand. 1925a,b)或旁中史丘脑动脉。可能把这些动脉称为丘脑后穿通支更简单。

图片

图1 前后位展示大脑后动脉P1、P2、P3利P4段行程。颞前动脉(AT)、颞中和颞枕分支(T)、距状裂动脉(CA)和顶枕动脉(PA)。

图片

图2 磁共振血管成像。大脑后动脉P1段因有两侧的后交通动脉而非常好辨认。

丘脑后穿通支进入后穿质(PPS),供应中脑的中央部、丘脑的中央部及下丘脑的后部。(Lazorthes和Salamon,1971;Saeki和Rhoton,1977;Zeal和Rhoton,1978;Duvernoy,1999;Tatu等,2001)。

当后交通动脉缺如时(Percheron,1976 a,b),丘脑后穿通支也可取而代之,对丘脑前部供血。相反,当一侧P1段缺如时,它的供血区则由同侧后交通动脉或者对侧P1的分支供应。

丘脑后穿通支一般由几支小分支组成而由一支大分支再进一步分为诸多小分支的情况也很多见。如前所述(Westberg,1966;Percheron,1976a,b;Saeki和Rhoton,1977;Zeal和Rhoton,1978;Castaigne等,1981),它们可以完全起源于一侧P1段,近期文献也有报道(Bassier等,1998,Lazzaro等,2010)。最后,即使P1段发育不良,丘脑穿通动脉也可能起源于P1段(Zeal和Rhoton,1978)。这些变异可能就解释了P1段近端闭塞时,中脑和丘脑梗死的不同形式。见图9,图6.5,图6.11。

丘(四叠体)动脉起源于P1段,有时也起源于P2段,环绕着中脑走行,为中脑外侧和后部供血。通常还有一个小动脉,走行和丘动脉相近而且平行,称为副丘动脉(Zeal和Rhoton,1978;Duvemnoy,1999;Tatu等,2001)。

从P1段,有时候从P2段或顶枕支,发出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其在达四叠体处发出分支供应丘脑后部,然后和大脑内静脉一起在第三脑室顶部往前走向室间孔。它供应第三脑室的脉络丛(Galloway和Greitz,1960;Wackenheim和Braun,1970;Margolis等1974;Fujii等,1980)(图3和图4)。

图片

3 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侧面观。由前方的后安通动脉和后方的PI段发出丘脑穿通动脉(p)、五离泰状体动脉(G)、脉络膜后动脉、内侧(M)、外侧(L),压部动脉(S)、顶枕动脉(PO)、距状裂动脉(CA),颞动脉(T)、与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吻合。

图片

图4 前后位显示PI.P2和P3段。后丘脑穿通支(P),内侧(M)和外侧(L)脉络膜后动脉。

在P1段起始处附近发出脑膜支,脑膜支紧靠近PCA,并在其下面环绕着中脑走行。脑膜支延伸至大脑镰和小脑幕的连接处,供血给这些硬膜组织。脑膜分支并不少,但由于非常细小,因而在正常的造影中无法识别(Wollschlaeger和Wollschlaeger,1965)。它们参与一些病理过程,特别是天幕的硬脑膜动静脉瘘(Weinstein等,1974)(图13.14)。


2 P2段


P2段,又被称为环大脑脚段,其环绕中脑,通常离中脑只有儿毫米,P2段终止于四香体的表面。P2段位于视束和基底静脉的下方以及小脑上动脉的上方。海马旁回位于其外侧,上面是小脑幕的游离缘。P2段发出丘脑膝状体动脉,可以是单独的1支分支。有时,是2支或者3支,供应侧丘脑(Duvernoy,1999;Tatu等,2001)。丘脑膝状体动脉可以从P2段的近端或者更远端发出(Zeal和Rhoton,1978)。

P2段的其他分支有供应中脑侧部的脚穿通支和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后者有时也可来源于顶枕动脉,包括1支或者几个分支(Zeal和Rhoton,1978)。基本来讲,会有1支前分支,穿行于脚间池中,进入脉络膜裂,继续向前供应颞角丛,并与脉络膜前动脉相吻合。后支到达丘脑枕并发出分支供应丘脑枕,在脑室腔水平终止于侧脑室的脉络从。与脉络膜前动脉的分支相吻合(Caloway和Greitz,1960;Wackenheim和 Braun, 1970;Margolis等,1974;Fujii等, 1980;Duvernoy,1999)(图3和图4)。

从P2段发出皮质分支供应颞叶。这些分支也称为颞下脉,供应整个颞叶的下面,包括海马和部分枕叶的下面。颞叶的皮质分支根据血管起源和血供区域分为前中、后(Zea和Rhodm 1978)。从顺后动脉可以分出一些分支供应初级视皮质(Margolis等,1974)(图1和图3)。


3 P3段


P3段比较短,位于四叠体的表面走行在四叠体池内,居另外一侧P3段的距离不等,平均为16mm(Margolis等,1974)(图1和图4)。


4 P4段


主干分出几支终末支:顶枕动脉、距状动脉和(胼胝体)压部动脉。顶枕动脉既可以在距状裂水平与距状动脉共同起源,有时也可以从更靠近P2段的位置单独发出一干。顶枕动脉向后上方走行于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发出分支供应楔前叶和楔叶,以及如报道的那样(Margolis等,1974),在35%的病例中,也供应初级视皮质。

距状动脉在距状裂发出,通常它的第一段在顶枕动脉外侧。然后,距状动脉沿着距状裂向内下走行,供应初级视皮质(图1和图3)。

压部动脉也叫后胼周动脉,起源多变,通常起源于P3段或顶枕动脉。它围绕肼胝体压部走行,在前方与胼周动脉的分支吻合(图3)。

图片

本文节选自《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原著作者:鲁尼·鲍里斯·布拉德;吉训明主译。版权归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所有。获得出版社授权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