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所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定位与特色

 顺其自然h 2023-09-0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
自2010年开始,《装饰》每年组织一期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专题,聚焦于一个专业展开,呈现当年的优秀毕业学生作品。2023年,《装饰》首次聚焦于工艺美术专业,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6所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齐聚清华美院,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定位,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及专业学科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

李文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

李玉普(线上参会)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张凌浩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周庆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勇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金巍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王鑫博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助教

李海华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张琳翊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王晓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杨帆(线上参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陈彦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杂志主编

周志 《 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王小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装饰》杂志编辑

图片

研讨会合影

议题一:教学特色与毕业设计定位
李文: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下辖陶瓷艺术系和工艺美术系,其中工艺美术系有玻璃、首饰、漆艺3个专业,每个专业招20人左右,每年毕设大约60个本科毕业生和10余个研究生。教师梯队相对比较年轻,年轻老师的学历都比较高,不少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尽管我们现在的师资结构还比较合理,但仍有缺口,特别是教辅上的缺口,因为手工艺教学方面教辅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目前尽量培养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教辅工作。
课程设置上,我们现在本科的教育理念基本上还是以通识教育为主体。在教学上,我们施行了“链状工作坊”的模式,将陶瓷系到工艺美术系的专业壁垒打通,每个学生在所有的课程中选择一些专业进行学习,形成链条式状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进而形成了“链状工作坊”。通过申报课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毕业设计上,推崇“最后一堂课”的理念,就是在最后毕业展的现场,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不止是带毕业生的老师——都要到现场评点学生的作品,为学生们留下“最后一堂课”的深刻印象,使他们学的东西在“最后一堂课”得到升华。
李玉普:在过去的3年里,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美术学院仍然坚持举办毕业展。线上展览展示了8000多名毕业生的上万件作品,线下展览超过30万人次,线上展览达到6.25亿人次。手工艺术学院近3年的毕业展主题分别是“因手艺”“品手艺”和“炼手艺”,我们对工艺美术专业进行了思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技术和艺术。
我们既要追求技术,也要追求艺术。在每年的毕业展览和毕业指导中,都能体现出我们的双重追求。张凌浩: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南艺的工艺美术非常注重历史传承。在这里,我们既能够看到许多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此同时还关注并尊重着东亚地区的传统技艺。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使得南艺在工艺美术领域有着卓越的传承能力。第二,南艺的工艺美术呈现出强烈的观念性和概念性。虽然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以工艺、技艺和技术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传统专业,南艺的作品却更注重思想和观念的融入。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这与一般传统工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第三,南艺的工艺美术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实验性探索,南艺工艺美术专业一直秉承着设计学科传统的实验精神;其次,我们不局限于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而是将艺术与设计思维相结合,涉足跨界领域,并探索与日常生活及实用性的结合,甚至涉及工业的发展和拓展;最后,还积极探讨新技术和观念,如参数化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应用等,塑造全新的艺术表达语言。
此外,南艺工艺美术还在积极推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在展览与工作坊方面,南艺与国际学界紧密合作,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互动。这种国际化的合作为南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交流平台。
周庆:工艺美术是南艺历史悠久的专业,1922年就开始有图案科的教学内容,1958年开始有了装饰设计、染织等工艺美术类的专业设置。2000年左右,南艺开始实施的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影响很大,对当时全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也有很多触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工艺美术与其他设计专业还有较多差异,主要是材料工艺的学习需要不断进行经验积累和方法总结,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局部调整。2008年以来,南艺工艺美术专业形成了五个专业方向:漆艺术、金属与首饰、陶瓷与玻璃、纺织品与纤维艺术,以及文化创意设计方向。
在近5年的教学中,工艺美术专业每年招生量保持在100人左右,教学成果获得了很多国内外的专业奖项。疫情期间给实践类专业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主要是线上课程对于学生材料工艺的实践操作影响大,严重时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也难以保证。近段时期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比例较高,也是有这方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线上课程教学的普及,从大一设计基础到参数化设计课程,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使得工艺美术各个专业方向的创作,特别是毕业设计增加了数字化的设计风格。
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的参数化设计教学,是建立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也是为了应对设计学科数字化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疫情期间是为了适应线上教学,疫情之后各类工艺课程在不同设计阶段仍沿用了此类数字化手段,并结合材料工艺课程在教学中推广使用。这门课程有一定教学难度,因此,我们在大二、大三开设了两次参数化设计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再结合实验性设计和主题性设计两门课程的开展教学。这样共有十几周的课程时间,利用传统材料工艺辅助使用数字成型的方法,更好地实现设计创意。
比如设计学院这一届毕业生大四上学期开始的跨界联合教学课程,将设计调研和实验性设计两门课进行整合,组织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学科的不同教师进行联合教学。这样的教学成果将延续到稍后的主题性设计课程,并参加了毕业设计展览。不同专业教师的联合教学通过跨界的形式转化生成设计,更加强调主题概念与视觉形态的逻辑关系。毕业设计作品与传统的工艺类型形成了一定的差别,设计的过程更具探索性,强调了当代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最终设计实施的方式更加多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工艺与数字化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齐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设有两个专业,涵盖四个专业方向。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设计是两个主要的专业,均获得了国家一流的建设单位认可。此外,工艺美术专业还有漆艺方向和金工首饰方向,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多样的学科体系。我们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共有384人,研究生45人。教学团队拥有31名教职员工,其中22位是专职教师,5位拥有正教授职称,另有8名硕士导师和3名博士生导师。这套完善的教学团队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为了培养多方位、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打通四个方向的要求,这包括陶瓷、漆画、金工首饰等各种规模大小的工艺方向,每个方向都应该打好基础。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引入科技手段,要求学生掌握影视摄影、剪辑等技能,并熟练掌握二维、三维建模软件,以提高他们在信息数字技术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将贯穿他们的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并在疫情时期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无法回到实验室的情况下,意识到之前学习的科技技能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的教学始终在两个极端中寻求平衡:一方面,我们注重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从一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一直贯穿到毕业。另一方面,我们也高度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培养。对于工艺美术学院而言,技能要求是与其他设计学科不同的独特优势。我们不认为手工艺只是“土气”或者过时的事物,事实上,它是时尚的表现方式,动手操作和与材料亲密接触,必然会带来与单纯对着电脑工作时不同的思维变化。
金巍: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吉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起步较晚,工艺美术专业源自1980年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装饰壁画专业,于2011年成立工艺美术系。该系下设纤维艺术专业、陶瓷与玻璃设计专业、金属工艺专业三个专业方向。2021年,工艺美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工艺美术专业着重以地域文化为背景,探讨如何服务区域,积极参与区域建设和国家重大项目,先后承担如:国庆60周年、70周年吉林省游行彩车、2020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等重大项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工艺美术专业形成了特色的“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当代设计理念的地域文化特色教学方式。首先,我们将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渗透到课堂内部,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到三年级开始,安排为期十天的艺术工作坊。从专业的多个角度邀请代表性艺术家、学者开展座谈与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工作坊有2/3的学生来自本专业,另外1/3来自视觉传达和其他专业,旨在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进相互交流与探讨,相互影响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跨界、无界、创新、发展的艺术效果。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工艺美术的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材料自身的挖掘上进行创新。二是从思维模式上进行创新,其中通过材料或者工艺实验是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力方式。因此在毕业设计基本流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前期调研、概念推导和草图绘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工艺实验的要求,将开展材料工艺实验作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硬性要求,以实现更多的创新可能性。
李海华:云南艺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创立了校地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前往某地区或村庄进行调研,并完成相对系统的毕业设计。此活动自开始就受到了云南省政校企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热烈反响。云艺设计学院将校地合作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教学方向,并一直坚持至今。在这过程中,云艺毕业设计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文化和旅游部在大理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云艺将其作为重要实训基地,分为大理扎染、剑川木雕和鹤庆银器三个基地,为与学生进行长期合作和作品研发提供支持。我们特别注重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在平时作业和毕业设计时,依托这些基地完成作品。在校地合作和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上,学生与工坊、企业合作完成毕业设计,也在学校实验室里进行部分作品创作。整个学院课程体系以及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课程都围绕毕业设计进行前期铺垫,与云南非遗文化和地方合作关系相互结合。
在整个综合学习过程中,云艺从毕业设计到其他课程教学,再到非遗传承进校园和国家研培计划,这些环节均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此外,我们还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不仅便于学生进行工艺体验、设计实践和创新,还搭建了学校与云南省各地传承人交流的平台。毕业设计的作品多数以云南丰富的工艺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展开。
杨帆:陶瓷艺术设计系成立于1956年,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最早的专业之一。目前有10名教师,其中2名教授,7名副教授,1名助理教授。本科生每年招生规模为10人,每年研究生招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7至8人。师生比例良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益。目前整体师资队伍年龄偏大,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陶瓷系教学体系成熟。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和毕业创作方面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二是如何用我们的设计服务于社会。与工艺美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传统陶瓷课程是我系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院最早申请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一。传统手工艺需要长期磨炼、学习和积累,过程相对漫长,门槛也较高,我系在这方面始终非常重视,一直坚持严格的训练。其意图并不在于培养技艺超群的工匠,而在于引发学生对陶瓷人文因素、传统工艺文化的深度理解,以及激发学生用陶瓷语言和适宜的工艺手段表达思想观念的能力。
我系的课程训练和毕业设计一直鼓励具有鲜明观念性和探索性的陶瓷艺术作品,同时,贴近生产和大众消费需求的日用陶瓷设计的比例也在增加。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连接社会需求、生产制作和销售之间的桥梁,教学中也不断引导学生将个人表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系曾申请过项目制研究生“生活陶瓷创新设计”项目,主要是围绕不同类型的日用陶瓷创新设计开展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更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优秀陶瓷设计师和创作人才。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拓展了传统陶瓷工艺的课程内容,补充了当下陶瓷生产中必要的数字成型技术的教学,并通过与陶瓷产区、企业和品牌的合作,将教学范围覆盖到生产、销售,以及产品推广等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和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的就业发展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推向市场:有的毕业生开始建厂组织生产推广,有些学生筹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通过社交平台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作品,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从事从高校到中小学乃至全社会层面的陶瓷艺术教育与普及工作。这表明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正逐渐向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王晓昕:我们学院的总体宗旨是根植传统、立足当代。我们高度重视和认同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在传统基础上探索当代转化的路径。我们学院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也特别重视拓展国际视野,每年都开展与多个国际工作坊、品牌国际展览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来探索工艺美术的“守正”和“创新”之路。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深入产区学习,每个老师和班级都会利用夏季学习的课程前往产区,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对工艺文化的理解都非常重要。清华有着独特的课外研究机制,例如SRT项目、国家大创项目等,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获得一系列项目的经费,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相对独立的课外研究,并获得社会的评价和认可。
学科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我们在硕士研究生的层面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比如传统工艺修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开辟新的专业方向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的紧迫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对于本科一年级学生,我们打通了专业和非专业的壁垒,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领域的通识课程,使设计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在二年级,我们将复杂的课程合并为一个大的工艺基础课,解决工艺基础问题。三年级聚焦于工艺美术不同专业的具体方向,鼓励小精专,在专业内学习不同的工艺和设计方法。四年级课程与毕业设计相连,进行跨专业的课程和综合训练等。这是我们对教学的大致规划和思考。
议题二:关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方晓风:过去的工艺美术专业教育其实总体上较为保守,注重传统技能训练。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工艺美术教育在各个学院中正在经历新的思考和变革,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在不同设计门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认知在近些年愈发清晰。特别是在设计与文化关系的讨论中,工艺美术在文化表达和显现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特色的专业门类。来自不同院校和地域的代表在工艺美术领域都呈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地域性特征,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理念和实践成果。每个地方都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艺术风格,使工艺美术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这些地域性特征不仅丰富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内涵,而且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齐喆:工艺美术这个概念具有模糊性,涵盖了传统和当代、手工和机械,乃至数字化等多种元素。相比之下,手工艺术可能更强调专精于手工技艺,而我们希望专业更加开放,一直致力于改变工艺美术学院的形象,与广州大剧院合作,设计门票、T恤、文创产品,形成当代和未来的生活感觉,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参与高层次的活动,包括深圳文交会等。随着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打造,粤港澳的共通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将会十分有利。工艺美术出海活动相对较顺畅,因为它不像美术那样带有强烈的文化主张意识。
李玉普:每个学院在自己人才培养特色上,是否回归到我们东方文化的原点,离不开我们要讨论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传统与现代,二是传统与创新。这些一直都是我们谈论和实践的内容,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做到这些。除了传统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方向,我们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与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了应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影响,手工艺术学院去年申报了国家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从事数据化研究,涉及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周志:随着后现代时代的到来,以及小微企业和个性化职业的兴起,手工艺再次获得了发展的可能性。小规模的手工艺企业可以因其独特性、个性化和精湛的工艺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形成特别大的规模。在后现代时代,手工艺的创新和技术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更具优势,甚至与大型企业一较高下。
王晓昕:在我们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手工艺的价值,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手工艺价值的重新认识,可能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手工艺代表着一种人与材料的亲密联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技术可以实现许多高效的生产过程,但手工艺依然能够赋予产品以独特的情感和人性化的特点。同时,手工艺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追求。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手工艺提供了一种个性化定制的可能性,满足了人们对于独特和个性化的需求。
然而,手工艺虽然很重要,但也应该兼顾技艺与思维的平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倾向于盲目动手而不思考,这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强调技艺与思维的齐头并进,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能充分思考和创想。
周庆:在学生培养上,学校可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平衡对技术实践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可以加强设计课程和创意训练,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和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学校也可以与当地的手工艺传承者和产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传统工艺的创作和传承。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价值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更好地平衡技术实践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意训练和实践参与,以及与传统工艺产业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使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李文:工艺美术与材料的结合也是其独特价值的体现。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很多材料可能被替代,但工艺美术通过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可触摸性,依然能够传递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观念。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应该强调对材料的理解和创新,让学生能够将当代的审美和文化与传统的工艺技术相结合,形成有趣、独特和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在大环境下,工艺美术不能趋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独立的学科,工艺美术应保持其个性和特色,不随潮流改变方向,继续坚持传承和创新,发展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和理念。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工艺美术的传统和精神应保持延续,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求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周勇:我们国家的艺术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工艺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这从漆艺和陶瓷上可见一斑。然而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兴起,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的固有价值产生了怀疑。从南艺工美招生的学生来看,选择工艺美术专业的初衷还多是出于情怀而非仅为就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教师的影响,在被认可的基础上热爱专业。有些学生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后自信满满,选择考研,除此之外也有人选择进入社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也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看看。在此过程中,他们中会有人意识到实际经验或设计思维方面的不足,选择回炉深造,再通过考研提升自己。这两种不同选择对于工美人才培养多路径化都是很好的支撑。
张琳翊: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云艺分列了三个方向。首先,我们希望培养具有传承能力的传统手艺人。其次,我们培养一些具备设计思维的学生致力于设计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最后,我们希望有学生能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探索,成为艺术家。对于这三类学生,除了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我们还打造了专业特色课程。对于具有传承能力的传统手艺人这一方向,设立了名为“基于文化属性的设计”课程。通过该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过去的生活,研究古代日用器物,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针对设计师层面的培养目标,推出了一门名为“为生活而设计”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的需求,引导他们设计满足当代生活需求的器物。对于艺术家层面的思考,虽然本科生不一定成为艺术家,但我们仍希望他们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此,我们设置了两门课程:一是“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让学生更多考虑当代视野下的艺术转化,立足于工艺,进行新理念上的设计思维的拓展;另一门课程是“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我们将强化对民族文化的把握,引导学生运用当代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课程群的设置支撑专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李海华:我们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目标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一是在地文化的挖掘;二是非遗资源活化利用;三是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与教育辐射。
学院的在地优势是依托丰富的非遗和民族文化资源,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本土资源,学院还希望基于云南省的地理优势,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并与周边国家、高校和文化机构进行合作。我院在传统文化上人才培养上有两个亮点: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以及教育部、人社部的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二者相辅相成,传承人到学校进行培训,对学生和老师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两年,学院还以毕业设计为起点,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校合作,推动设计和文化的互动。
陈彦姝:在院校的教学中,工艺美术专业老师们带领学生创作出非常富有创意和活力的作品。然而,这个词在普通民众中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混淆,特别是新一代人更倾向将工艺美术与非遗等同起来。尽管如此,工艺美术在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着庞大的行业协会,这可能与中国古代自成一套完整的工艺生态链有关。在古代,中国形成了许多小镇,如景德镇、养蚕缫丝的小镇等,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然而,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一些传统的工艺厂落寞,生态链瓦解,新的生态链尚未建立起来,导致行业人才缺乏。同时,工艺美术的行业协会也面临着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的困境,学生也缺乏进入工艺美术生态链的机会。要发展和振兴工艺美术,需要更深入地发掘工艺文化的价值,让它展现生活的美,传递文化价值。对工艺美术在地文化性的发掘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索。如今,设计行业呈现趋同化趋势,全国的设计面貌越来越接近。但工艺美术却具有独特的在地性,它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特色,为每个院校带来不同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回馈当地社会,重建工艺文化,为当地的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王小茉:工艺美术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过物质表达情趣和场景,将学生作品转化为一种情绪。手工艺将人类最本能的行为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整体与细节的把控能力。为将工艺美术的基础课程和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只限于工艺美术的学生才能学习。现在学科目录明确划分了以工科为背景的设计和以艺术为背景的设计,明确区分不同导向的设计专业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探索空间。在欧洲,许多成功的设计师都兼有艺术家的身份,他们以艺术为先导,具有敏锐的艺术创作力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来源:《装饰》2023年第5期

原文:《2023“毕业设计·工艺美术”主题研讨会综述》

整理:李 拓,李炎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