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国民党匪兵抓到方志敏,欣喜若狂。他们想,像方志敏这样一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大官,身上总该有个千儿八百大洋的,这回,可要发财了! 于是,他们兴冲冲地搜开了。从方志敏的上身搜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不料,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连一个铜板都没有。两个匪兵只得用怀疑的眼光看了方志敏几遍,然后泄气地喝到:'走吧!' 方志敏冷笑着跟着他们走了,在狱中就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名篇《清贫》,文中写道: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方志敏呕心沥血十余载,临被俘,两个国民党士兵搜到的就是这'两袖清风',留给后人的,则是这篇激动人心的《清贫》! 两天后,方志敏被押到国民党四十三旅七二七团团部。在这里,方志敏写下了他那篇著名的《自述》: 方志敏,弋阳人,年三十六岁。知识分子,于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次大革命,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弋阳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创造苏区和红军,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革命意志益加坚定。这次随红十军团去皖南行动,回苏区时被俘。我对于政治上的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我这几年所做的革命工作,都是公开的,详述不必要,仅述如上。 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晚八时 这篇《自述》,意在表明自己的心迹,劝国民党不要再对他做无功之劳,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铮铮铁骨,跃然纸上。 然而,蒋介石深知方志敏在闽浙赣几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如今,红军主力突围北上,要最后消灭,尚需花费相当的力气,而浙皖闽赣边界的方志敏余部,又仍在顽强抵抗,很有些伤脑筋,要收拾民心,要稳定局势,方志敏正是用得着的人。 蒋介石对方志敏施行诱降的主意已定,各种毒辣的手段便一招一招地使出来了。 戴上脚镣、关入囚车、游街示众,想必可以大灭方志敏的威风。于是,从上饶到弋阳,再到南昌,一路的'游'过去,结局却是大出国民党当局的预料。 当时一家美国报纸的记者对在南昌举行的一次'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情形作了如下报道: 豫章公园周围都排列着警察队伍,街上架着机关枪,谁也不准从路旁跑入街心,戴了脚镣手铐而站在铁甲车上之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由大队兵马森严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然无声。即蒋介石参谋部之军官亦莫不如此。观众之静默,适足证明观众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表示无限之尊敬及同情……当局看来,群众态度之静默,殊属可怕。 当敌人的铁甲车载着方志敏离去的时候,群众也纷纷离开会场,那个美国记者接着写道: 群众随即开始骚动,表示不平,但是机关枪口早已向着群众的胸膛头颅瞄准…… 游街示众是这个结果,方志敏一被押回监狱就受到一番残酷的拷打。拷打又怎样?连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也说:'方志敏的态度非常强硬,看他至死也不会动摇的。' 严刑拷打看来是无法令方志敏屈服了,国民党当局又想用高官厚禄来引诱方志敏。 前往监狱对方志敏劝降的说客,好似车水马龙,走了一批,又来一拨,上至国民党政府要员,下至弋阳乡绅,甚至华装艳服的年轻女人、耶稣教堂教士也一齐上阵,还是无济于事。 '赣东剿匪司令部'司令赵观涛,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俞伯庆,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主任顾祝同先后出马,但除了碰一鼻子灰而外,一无所获。 于是,蒋介石亲自上阵了。 方志敏和蒋介石曾见过面,握过手,打过交道,坐在一起开过会。大概是这一层关系,蒋委员长也格外'开恩':对方志敏委以'江西省主席'的重任,交换条件只不过是'在报纸上登一则脱离共产党的启事'。 方志敏呢?他早已写下了《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作为对蒋介石的回答: 投降?你国民党是什么东西!一伙凶恶的强盗,一伙无耻的卖国汉奸!一伙屠杀工农的刽子手!我们与你们反革命国民党是势不两立的。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 蒋介石至此再也无计可施,只好下达'秘密处死'的命令。这个命令,由他的亲信陈诚批在电报上。 死则死矣,只是还有一件事未能做好,那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十几篇文稿和信件,共计13万字,还没有全部送出。 '血性文章血写成,党人风格万年贞。'方志敏在这些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从事革命斗争的道路,总结了当时政治军事指挥上的很多经验教训,对党的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方志敏一直在物色能将他的文稿安全送交党中央的人选,由于王明路线的影响,当时党在白区的地下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地下党的同志一时是找不到了,方志敏只有从自己身边的人入手。 看守所的秘书凌凤梧,文书高易鹏,同被囚禁的国民党军法官胡先生深受方志敏的感化,是最合适的送稿人选,方志敏将文稿全部托付给了他们。 后来的事实证明,方志敏没有看错人,这些文稿绝大部分都安全地送到了党中央。 心事已了,离死神也越来越接近了,方志敏却感到一阵轻松,他在回答上海《字林西报》一个记者的提问时说: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不惜生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因此,我很高兴为自己的信念而牺牲!' 方志敏又在狱中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死后,我流血的地方或在我寒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可视为我的精诚寄托吧!在微风吹拂中,如果那花左右摇摆,那就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这是方志敏在个人生死攸关之际写给党和战士们的告别词,情真意切,正气浩然,像一首壮丽的史诗,名垂千古,永昭日月! 1935年8月6日,凌晨,东方欲晓,细雨濛濛,年仅36岁的方志敏,被敌人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和叶剑英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面对狂暴的白色恐怖,办事处的全体人员经常用方志敏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自勉。叶剑英还在方志敏的一张遗照上慨然题诗: 血战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这是对方志敏战斗一生的真实评价,烈士泉下有知,当可瞑目矣! |
|
来自: 兰州家长 > 《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