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离 原生家庭的冷暴力。

 陈年旧事i 2023-09-01 发布于广东


"没关系的,这事已经过去了"

"现在开始,享受我们在一起的3分钟"

—九九逃离计划

背景音乐:心愿2023      发表日期:2023-9-1

8月11日的江西,一个视频火上抖音:
孩子窘迫的坐在餐桌旁,眼前则是丰富的菜肴:排骨汤,西红柿炒蛋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但是迎面而来的一句却是:
“我是要表扬你吗?”
我看着桌上丰富的菜肴感到很诧异,孩子做这么多菜第一时间不应该是表扬吗?
就算技艺不精这也是孩子的一番好意,
“良言一句春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个老人家都说烂了的道理,一个家长怎么能不明白呢?
我想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愿意跟家长分享自己的喜悦了,
回想我们的原生家庭,其实在很多地方不只有冷暴力,这种“热暴力”同样伤人。
在很多时候人都是需要爱和认可的,就比如我得了奖项,我想要鼓掌欢呼等等,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需求,
作为孩子,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去获得上述的情感诉求,但是有些家长却会说:
“这个只是体育比赛,艺术什么没有用的东西”
“爸爸妈妈辛辛苦苦送你上学不是让你去搞这些东西”

“我倒是没看见你在学习上有多用功”

这种伤害和沉默,是不可避免的,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但是这种分享欲却被抹杀了,否定,评价,道理式的语言层出不穷,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从幼儿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各式各样的需求,从本我需要的吃喝拉撒睡到自我的想要去进入母亲的怀抱,这些都是小孩子的本能反应,
科学上显示,孩子在前3个月的哭的频率最大,因为他们刚离开母体需要安慰,所以会以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随着我们逐渐的成长,我们拥有了语言这项技能,我们的诉求可以直接和父母进行沟通,分享欲达到一个高潮,
但是这个时候有部分父母确实手动关闭了孩子的“分享频道”,屏蔽更或者恶语相向,
等到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就会自觉的绕道走开了。
人是一种可塑性很高的生物
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作用力上每个个体都存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请别和孩子说“为什么你不像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者说是不同种类的花,生长周期当然有所不同,
我能理解有些家长是出于对孩子好,但是实际上这种好成了伤害,从孩子的角度看来就是活生生的道德绑架。
没有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差,有的时候,激动起来说出来不好的话,确实作为父母自己也会很难受,初衷是对的,
但是部分的语言方面的调整,就让话更容易让人理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个时候语言就真正的做到了载体的作用,承载了父母的爱。

在我小时候,我记得邻居家的小孩到我们家画画,
但是我的母亲只夸对方却没有夸我,邻居家的小孩走了我就窸窸窣窣的哭起来
等长大以后,我和母亲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再提起,我的母亲很抱歉的说:”因为她怕我觉得骄傲,
但是那个出于孩童时候的我,就会觉得我被忽视被不理解和不被爱,然后去否定自己的能力
换位思考,现在看来依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家长的认知可以再放低一点,改变认知层面去换位思考就不会再酿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了。
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做孩子的倾听者,去培养双方的交流和情感的纽带,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寻求错了方向,稍微改变就好。
可能听了上述文字有人会反驳,
“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他怎么就不行,孩子照样能养的活”,
我不反对这样的看法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够
第一个是时代不同了
我们常说时代造就不同的人,最好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文革十年动乱,高考的暂停文化教育的转变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当今的社会也是这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幸福的国家,
但是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却超乎想象,孩子们的“内卷”程度也不断的加深
“小升初的压力是最可怕的”
“如果初二不学孩子就没机会了”
“初三是上岸的最佳时机”
永远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顺利上岸是每个家长的责任,
但是我们的起跑线在哪里,岸又在哪里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岸”只是个莫须有的代名词
什么是岸?
是财富的累积,还是社会地位的彰显,是家族的强势,还是学历的高低?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可能是在水里,这个岸是人为界定的,

你完成了自己短期内的目标可以是“上岸”,

考上了好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也可以是“上岸”,

社会的背景是如此,教育的手法也需要随之改善。

我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缺乏爱的孩子可以维持肉体上的健康,
但是实际上,精神健康已经大打折扣,家长让孩子不愁吃穿是不容易,但是人格的塑造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还有家长想让孩子“怎么活”,是成为光有躯壳的人,还是精神富足的人,不同的行为都影响这孩子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就是最合适的对象,我们长大了依旧在重复着模仿,有规律有方法的模范,这个就是“学习”。
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教育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一比一照抄自身经历的刻板教学,
让自己的思维灵活起来,在理解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学会怎么去爱
如果开头的事件。母亲给予孩子的是肯定,而不是拍视频说孩子做的菜多了,
孩子的想法和这个家庭的氛围肯定也会有所改变,
孩子在做菜的时候,肯定也觉得满心欢喜的期待,想着自己妈妈开心的样子,
这样想来,孩子的失望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了。
希望每个孩子都会学会去爱,祝各位平安顺遂。
喜欢点个「在看」 今晚早点休息

—文章编辑 —

撰写 /程尚云:  学生党钟爱表达

排版 /九九  :   曾九九

配音 /小仙丹  :  仙丹电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