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瓮字

 黄毅弘 2023-09-03 发布于福建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拟嗡嗡的声音。,篆文公,拟“嗡嗡”响声瓦,陶器),表示嗡嗡响的陶器。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比缸小、比坛大的大腹陶器,在里面说话或震动外壁时会产生嗡嗡回声;常用来蓄水、蓄米或酿酒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公”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瓦”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瓮,罌也。从瓦,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瓮,罂类陶器。字形采用“瓦”作边旁,采用“公”作声旁。

抱瓮的启示


胡新波

《庄子·天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贡有次经过汉阴,看见一位老者正抱着一个大瓮取水浇水,子贡问老者为什么不用机械工具来取水浇水,老者解释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老者的意思是使用机械会让人过于讲究机巧功利,变得狡诈,他不是不知道要使用机械,只是认为这是羞耻的。子贡听后非常羞愧,默然离开。

唐人吴筠有诗云:“野哉汉阴叟,好古遂忘机。抱瓮诚亦勤,守朴全道微。”抱瓮灌蔬,心随天地,道法自然。后来,人们常用“抱瓮”形容坚守本心,安于拙樸的生活方式。

其实无论于古人今人,发明器皿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方便生活。在古时的农耕社会,为了方便耕作,人们驯养了牛;为了让印模重复再利用,活字印刷术诞生;为了便于货物的运输,车轮也应运而生。《荀子·劝学》记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就是人力始终有限,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免不了借助外物。

在抱瓮取水之前,肯定还有更古老的取水方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进步,抱瓮取水变成辘轳汲水,到现在的自来水入户。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劳动者也是发明家,为了解放双手“偷懒”,在历史的推进上做了不少杰出贡献。此处不免再提到移山的愚公,愚公之志很重要,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但是选择移山还是搬家,目标一旦定错,和两座大山死磕只会让子孙后辈都成为搬山人,私以为也是抱瓮取水也。

坚守一颗拙朴的本心固然重要,可站在生活便捷和事半功倍的角度,多些机心又何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