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有八十一难

 孙撄宁 2023-09-0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在  2022-9-12我写过一篇,学习者无论怎么下苦工夫,肯读《黄帝内经》这本书,都无法《走入黄帝内经的大门》,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当今世间的事实。古人还写了一本《黄帝八十一难》的书,是战国秦越人编选。以《黄帝内经》中王冰的解释而言,后人没有一个是用以经解经的方式,解释经文,然后再套用到诊脉疗病上。故,谈病情就成了无源之本。然而弄懂弄通《黄帝内经》,何止八十一个难点。连书中说的太过不及,是何意思,都说不清楚。其原因就是都用文学的方式,照着字面解释,越解释越偏。越解释越离谱。比如说,6万乘以6万。人们很快就说出了答案。等于36万。当用数学的乘法方式一解释,又恍然大悟。对!对!对!应该是三十六亿。

   所谓气太过?所谓气不及?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理解成今年是,甲丙戊庚壬年,今年就是气太过之年,今年是乙丁己辛癸之年,今年就是气不及之年。因为气太过和不及的来历。源于用天干和地支在代表五运六气的气之时。是用地支代表地的气,为阴气。用天干代表天的气,为阳气。阴阳两气合到一起组成了阴阳的一气。时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没有单纯的阳物,也没有单纯的阴物。在阳中之阳的“阳干”和阴中之阳的阳支合到一起的时候,阳干的气总是大于盛于阳支的气。所以甲丙戊庚壬与地支组成的气,阳干代表的气,叫太过的气。但是,也有六气是平气,而还是以阳干论气。即戊辰戊戌,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同理。在阳中之阴的“阴干”和阴中之阴的阴支合到一起的时候,阴干的气总是小于少于阴支的气。所以乙丁己辛癸与地支组成的气时,阴干代表的气,叫不及的气。这就是太过和不及叫法的来历。 天干和地支是怎样合到一起的呢。如甲合到子上,是甲己黅色的湿气甲,从寅处,即二十八星的“心尾”处,运行了十一步,走到了子处“虚危”处,才形成了甲子的干支,形成的湿气。六十甲子的干支,每一气都是天干动地支守着不动组成的。这些都要在手上熟练的查出来。这些干支的合法,在《玄珠八》南政顺行,北政逆行右迁中说的清清楚楚。

    这里说的太过和不及,指的都是干支自身一气之中,即干、支两气在比较多少时才有太过和不及。但是再论气的运转,所谓太过和不及时,再说阳年太过了,阴年不及了,这样说就大错和特错了。

   所谓气太过和不及,在阳年都是以司天的气定位,是把天干运的气加到六气中,论太过和不及。书中叫“阳管律吕”。即阳管阴阳。在阴年都是以司岁的气定位,把地支的气加到五运五季气中,论太过和不及。因为是用气加到运气中,又叫有余和不足。书中叫“阴皆芻本管阴”,即阴管阴阳。然而,把天干积到到六气上,把地支积到五运的气上。自己连用手查都不会,更无法明白太过和不及了。书中总是这样拐着弯的说话,其实就是,凡是阳日干的气在气运转中,总是上升下降出入在六气的阴阳中。凡是阴日干的气在气运转中,总是上升下降出入在五运的阴阳气中。不管是把干支的气合到六气中,还是合到五运中,都在以司天地的前后看气。合到司天气的前方,叫过了司天的气,叫太过。合到司天气的后方,是没到司天的气位,叫不及。正好合到司天的气位,叫时至而至,叫齐了天的气。只要你用手会查,马上在图上看到了。

   少阴司天,是用子午少阴司天定位,六甲的气都是加到少阴司天的气位中,叫至而气至。六甲的气合到了少阴气的中工,是齐了天的气,为非太过非不及。        

   如果还是少阴司天,六庚的气都是合到太阴的间气中,是过了少阴司天的气,叫先时而至,这叫太过的气。六丙合到少阳间气的气,也是过了少阴司天的气,叫先时而至,这叫太过的气。六戊合到厥阴间气的气,是合到了少阴司天后边的气,厥阴是退了位的气。叫时令已过去的气,是后时而至的气。又如少阳司天,六庚的气,六甲的气,都是不到司天之位的气,都叫不及的气,不叫太过的气。太过和不及,是带着五运六气运转方向的。这些都不懂,怎么也讲《黄帝内经》呢?怎么也讲诊脉呢?不是奇怪吗?

     如果是少阴的气司天,用五运五季夏令的岁气司天定位。六己的气叫时至气至的气,六乙,六辛的气都是交到了司天前的气,为太过的气。六癸的气是不及的气。依据这些天道,2023年,今年是癸卯年,只看癸卯这一气的气,应该是不及之年。其实差乎儿。用癸卯气先立起年气,癸卯的燥气加在了燥秋。燥气在前,火气在后。先干燥,又燥加火热,燥气成了太过的气,今年热得很。热的要死。同时带着冰雹而来。只因癸卯气太过了。

    用文学的方法读《黄帝内经》,在时令的计算中,毁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毁灭了中医的医理。如节气的运行,在中国是用时辰的阴阳来计算的。而人们就把公历的时间直接用平均的方法套用到了时辰上使用。也不分春夏秋冬,也不分每日黑天和白天时间的长短。每天都是5-----7点是卯时,7-----9点时辰时--------。完全违背了阴阳变化真理。连子午流注的行针时间都计算不了。老是直观的相信那些唯心的计算方式。讲“变易,不易和简易”的道理,可是总用“不易”。当我们在推论地下甲子时,王冰明明告知,要从甲戌开始排起,而后以癸酉为次,逆数之,此之谓逆从也。这样分别四时,分其气序时。而上千年来,阅读人中甲子的时序习惯了,老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的理解着。无法用甲子表写出1440气的干支来。所以也无法找到子午流注法中说的天干进地支退的道理。造成了不会使用子午流注法的方法医疗和修身养性,

   《子午流注法》是用五运六气的天道讲述指导行针的原理,在讲述医理时,套用了《易经》的语言,掩盖了真理彰显,把后人直观的引入到了疑惑中。甲日戌时胆窍阴,乙日酉时肝大敦,丙日申时少泽当,丁日未时心少冲。翻译过来就是:

      把六甲日的湿气先加到早晨丙寅时,即少阴的气位中,再到甲日的戌时,即甲戌的气位中,再行针,扎少阳胆经的井穴窍阴。注意,这是在君一,臣三的气位行针。把六乙日的燥气先加到早晨的戊寅时,即太阴的气位中,再推算到乙日的乙酉时,即甲申的气位中,再行针,扎足厥阴经的井穴大敦;把六丙日的寒气先加到早晨的庚寅时,即少阳的气位中,再到丙日的丙申时,即甲午阳明的气位中,再行针,扎太阳小肠经的井穴少泽。把六丁日的风气先加到早晨的壬寅时,即甲午阳明的气位中,再到丁日的丁未时,即甲辰太阳的气位中,再行针,扎少阴心经的井穴少冲。

     在这四句话中,各日值日的经脉,气血应天时流到此日的时辰,在此时辰,又说出了泻的穴位,阳日先泄阳,后补阳。如先泻少阳胆经在甲戌的刻时,为甲戌刻井,丙子刻荥。戊寅刻俞,过原穴,在庚辰经泄阳脯,壬午刻合穴阳陵泉,甲申刻合三焦中。(过程看我写的子午流注法的方法)。阴日先补阴,后泄阴,都是截时定位,应天时,见气血流动,气头至气穴的方法。

      可是把《易经》的语言套入到里边,而且又直观的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这些话,就全乱了套。甲乙东方木,又正好是《易经》里说的肝胆。丙丁南方火也正好是《易经》里说的小肠火心包火。可是用甲乙东方木这样的话,是无法找到五运六气运转的气位,也无法找到用气位代表的值日经脉。用丙丁南方火这样的话,是无法找到五运六气运转的气位。也找不到气血的气头。十天为一旬和十天为一气位,二者的含义不同。用阴阳的卦象表示天体的图像,和用五运六气图,表示的不一样。用阴阳卦象找不到气位,找不到用气位代表的值日经脉。《易经》中的干支所代表的五行与《黄帝内经》中的干支所代表的五行,都是两码事。所以再熟练的《易经》知识,也是无法走到《黄帝内经》殿堂的。在这十天的值日经中:甲日是在“甲戌气位”“甲戌时辰”;乙日是在“甲申气位”“乙酉时辰”;丙日是在“甲午的气位”“丙申时辰”;丁日是在“甲辰气位”“丁未时辰”;戊日是在“甲寅气位”“戊午时辰”;己日是在“甲子气位”“己巳时辰”。十天的时辰,天干是进着用,地支是退着用。这也是告知,论人的气血流动都是上应天时的,它的排法是《上古天真论》告知的地中甲子的用法。再看这六甲的气位,在五运六气运转图的外圈,是六气的排法,都与古人画的图完全一样。图中外圈天元的六气是手足的六条经脉,因天之序,也是人身中的经脉从着天时的时序。这些在《易经》中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凡是不学习《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的运转。即是学习了,可是五运六气又运转不起来,而又直观的去用文学的方式解释天道,人道,地道,政道,医道,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第一道难关,什么叫南政年,什么叫北政年,五运六气的运转为什么非要分南政年和北政年,那些老是直观的解释面朝南,面朝北,自以为是的理解方式,都是不可能明白气运转的,也没有办法套用到诊脉中去。连诊脉都不会,又说诊病,都是不可能解释病理的。还有人说,现在的仪器这么发达,这么科学,还用诊脉吗?这样的人,给别人讲《黄帝内经》,岂不是胡扯吗?

                              拄其间

                                    202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