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一条信息”导写及范文
2023-09-04 | 阅:  转:  |  分享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一条信息”导写及范文文题请输入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
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文题解析请输入文题由宏观背景+要点提示
+写作要求三个部分构成。题目从“当今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引入,最终落脚到“你”,也就是考生身上。从宏观到微观这一联系,使考生明白写作
时不能单论其一,将文章片面地割裂,而是要在追求个人自身发展的同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因此,此题的写作要点就是如何将宏观背景与个人经
历有张有弛地融入记叙文的故事情节中,使其显得自然、不突兀。1.立意解读既然将文题分成了宏观背景+要点提示+写作要求三个板块,我们就
从这三句话入手,解读材料整体的含义,并确定题目的核心立意。(1)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解读:背景材料的第一句话
开门见山,用简单句点明了宏观背景与作文的核心关键词——信息。除了上文提到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写作要求,更要注意的是,如何定义题目中
给出的“信息”一词。广义来说,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可涵盖的内容太多,可能会使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不准题目中提到“信息
”一词的准确覆盖范围。这样,我们就需要借助材料中的二级核心词,帮助我们对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做准确定位。第一个词“时代”,将信息的时
间范围大大压缩了。考生需要思考,我们这个时代与之前的时代对信息的定义有什么不同,其根本区别在哪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今时代的信息
大多经过互联网产生传播,与之前口耳相传时代的传播载体不同。因此,考生选择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破题,更能呼应材料中提到的“时代”;
但是与此同时,考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本身的含义,结合当今生活的具体实际,生动地写出选取信息的代表意义。第二个词“我们”,旨在提醒考生,
写作时不能从史学观的角度出发,空谈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与自身相结合,写出真实情感。(2)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
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解读:背景材料的第二句话具有要点提示的功能,这很明显是针对材料第一句话的核
心关键词进行再定义,指出考生究竟要写什么样的信息。一方面,从材料中由关联词“或”衔接的5个并列分句可以看出,材料对“信息”一词的提
示并不是针对信息本身,而着重强调信息带给自身的作用与影响。不论是从5个并列分句的哪一种结果入手,只要考生有素材可写,都是可行的。另
一方面,材料中很明显地给中心词“信息”加了一个定语,那就是“一条”。即使考生最终在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信息,但最后作文的核心立意一定是
强调其中一条信息,最终落在这条信息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3)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
记叙文。解读: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写作要求,其中非常明确地给出了核心词汇,也就是“一条信息”。因此,如何在这么多条信息中选取其中一
条作为整篇文章的素材支撑十分重要。虽然,材料到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写作的核心关键词,并对这个关键词作了解释,但是,在此提醒考生切记
要看到材料中提到的“联系现实生活”“为题”“记叙文”的字眼,不要顾此失彼,最后在细节上丢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现就针对“信息”
一词的内涵与外延,运用在文章中的具体形式,可以写什么类型的信息一一点出,以期给考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2.写作要
点此题的写作核心毫无疑问就是出题人给出的作文题目“一条信息”,这条信息的具体内涵可以参考上文的表格,从渠道、内容、来源、价值四个方
面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小点展开撰写。上文已经说明,作文展开的重点并不在信息本身,而是在这条信息对你的影响和作用层面。从记叙文的角度出
发,信息应该作为线索展开或者伏笔埋下,表面上在写信息,而实际上在写信息对自身的影响,比如体悟了一种思想情感,或者是对一件事、一个人
有了新的认识等。与此同时,考生也可以说明信息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但这个过程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个人的思想情感上。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
该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注意:(1)确定立意,写出深意,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此题重点在于挖掘现实生活中可用的素材,什么样的信息曾经令你印象
深刻?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争取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哲理性思考,从而升华文章主题中心思想。(2)叙事具体,条例清晰记叙文的六要素即
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写作的一大要点,就是如何将事情叙述清楚,有因有果。这条信息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写具体,最好是层层展开,抽丝剥茧。即这条信息影响你的过程,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详略得当地在文中
铺陈开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3)注重叙事的方法对这件事情的描写可以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合理安排材料。可以选用顺叙、
倒叙和插叙三种方法,这样不会显得行文毫无逻辑。当然,题目是“一条信息”,不代表全部的着眼点都在信息上,与此同时也要抓住细节描写吸引
读者的注意力,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相结合,会容易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范文展示请输入范文一条信息
有时候,在我脑海中演练多遍且对结果充满期待的事,最后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小事从意料之中变成意料之外。就像这次偷偷计划回家看父母,却在
车上收到了一条足以浇灭我所有归家热情的信息。今天,是中秋节。去寄宿高中上学之前,我只觉得吃两块平平无奇的月饼与一顿不是很丰盛的晚餐
就算是过节了。离家求学之后,每当我一个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脑海中总能浮现一家人在一起时的画面;每逢满月时,都能想起中秋那真正圆的月
亮。至此,我才明白这个节日的真正含义不在于过节,而在于团圆与重逢。于是早在半个月前,我就计划好了一切,决定瞒着父母在中秋节当天回家
。这件事情在我脑海中预演了千万遍,我幻想着父母在中秋节当天看见我时的欣喜与激动。我准备好了一切,踏上了返家的车,虽然窗外阴雨连绵,
车上的空间狭小又拥挤,但这比起来我的归心似箭,一切都不值一提。 “嗡嗡”手机毫无预警地震动了一下,我不急不徐地按下了手机电源键,在
锁屏上看到了父亲发给我的一条信息:“我给你们老师打电话了……”锁屏上只能显示这么多,想到自己欺瞒父母的理由是老师要求我们寄宿生留校
上晚自习,我善意的谎言仿佛就在那一瞬间被拆穿,但心里仍旧抱有一丝侥幸,想着万一父母打电话过去不是因为这件事呢,我仍然可以将这个“惊
喜”重新包装一下;又转念一想,万一他们知道了真相,会作何反应?生气,难过,还是失望。手机屏幕打在我脸上的光亮陡然熄灭,我陷在了黑暗
里,也陷入了沉思中。司机的急刹车将我唤醒,在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揭开这条信息的谜底时,我的手却仿佛不听大脑的使唤,连着输错了两次密码。
“我给你们老师打电话了,你应该说实话的。”这条信息就犹如抵在我颈上的刀,讽刺的我不敢抬头。失望,我从这条信息里读出了浓浓的失望。
心里陡然泛起一阵酸涩,这么多天的期待终于在此刻还是再度变成了意料之外。 “我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只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我此刻才明
白,准备的惊喜被自己亲手拆开是怎样的感觉,但比起这些,我其实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你应该说实话的”短短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已经回响
了千万遍,甚至浮现了父母说这句话的神态,失望,只余失望。父亲没有再回复我。虽然外面雨越下越大,但我此刻突然很想下车,去哪都好,只是
不要回家。车终于在熟悉的站点停下,我站在雨中踌躇不前,看着站台的人们迎来送别,却不知何处是我的归途。就在此时,两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
来,他们逐渐走近,而我却忘记反应。直到他们走到我身旁,父亲很自然地接过我手上的包,母亲的碎碎念又在耳边响起,我才明白,那条信息并不
是包含着父母对我的无奈与失望,而是他们在数万次试探后对我的包容与妥协。范文点评请输入1.从主题立意来看此篇范文根据要求以“一条信息
”为题,不单写信息,而将信息作为伏笔,实则在写自己与父母之间因交流不畅存在的隔阂,将亲情贯穿在全文中,定位较为准确。从文章的结构来
看,文章开头以自己的思考引入,并提出了一条对“我”有影响的信息,埋下伏笔的同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第二、三段简要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
因是“我”离家前不懂团圆的真正含义,现在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才明白团圆和重逢的意义,因此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给父母一个惊喜;第四至第十二
段都在描写中秋节当天发生的事情,也是对第一个自然段提到的“意料之外”做一个回应,其中第四至第十一段是事情的经过,七、八、九、十自然
段是事件的高潮;第十一、十二自然段是事件的结果,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思路。2.文章从整体来说在首段提到“一条浇灭我所有归家热情的信
息”,为事件的引入埋下伏笔,第二段和第三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且下文有事件较为完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涵盖了记叙文六
要素内容,完整具体地将素材铺陈开来。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在结尾升华主题,表明在见到父母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明白,自己并没有被责怪,而是父母在不知真相时,虽然语含失望,但还是愿意用包容和妥协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总的来说,这篇记叙文主旨清晰,叙事具体且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到位,是一篇值得参考的范文。小结请输入因此,本题的难点实则在于如何将自已脑海中的素材变成立意进行文章写作。考生切不可轻视题目,看到信息就盲目入手,一定要强调信息对自己的直接影响或者是间接影响。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