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雁形目上)

 天童老僧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本文主要内容和《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900种鸟(1)》大同小异,主要补充了雁形目系统发育树,统一了这个系列的风格,如果您没有兴趣,请忽略。

其实写这个系列还早了点,因为一些特别想拍到的鸟还没有拍到。

一直有鸟友希望有一本书,讲述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

为啥不是 600、800、1000,而是 900 呢?

刚入鸟坑那时,在 QQ 聊天群里问过一些前辈,在中国大陆拍到多少种鸟才算对得起鸟人的称号?前辈回答,你是四川人吧,得 600 才及格,900 算优秀。

那时候能拍到 900 以上的人还很少,因为那时交通远不如现在,隔夜追鸟还很难,现在拍到 1000 的就比较多了。

如果把中国鸟种名录中的所有鸟做个简要分析,就会知道 600、900、1000、1200 是不同的坎,无论是时间、精力、金钱的耗费都会成倍增加。

或许在观鸟者眼里,900、1000、1200 都不叫事(其实也并非如此,与拍鸟一样,也是越到后越难),这要主要是对的理解不同。的所谓目击很宽泛的,听到鸣叫声、看到(无论正面、侧面、背向飞行、高空飞行,是否清晰或者遮挡?不重要,只要能识别都算数)。要求高得多,起码作为图片,至少要清晰且不能遮挡头部。

拍到的标准是是什么呢?能通过图片最大程度辨识一个鸟种就是好的记录,当然现在不少鸟仅通过静态图片是无法准确辨识的,还需要通过其鸣叫声。
该系列说的是鸟种记录,而不是如何拍有味道、漂亮的以鸟为主体的摄影作品,更不会涉及后期制作。

你从事啥工作?为啥喜欢拍鸟呢?

我以前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的,如果你炒股的话,那有不低的概率,我以前写的软件正在(或者曾经)为你提供过相关的服务,现在退休了,公众号也从金融软件类相关变成鸟类相关了。
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送给我一台日本的傻瓜相机,工作后又有人送给我一部单反相机,所以我一直喜欢摄影,以前喜欢拍风光,喜欢到处看看,后来喜欢拍人文,希望看看和自己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迷念上了鸟,很好奇在野外我能见到多少种鸟?其实以前只是观鸟,带着相机的时候就随手拍下,后来看了一些东西,就想自己也写点,但观鸟时拍的片子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与人分享,由于自己原本喜欢摄影,于是就转为拍鸟。
无论是拍风光,还是拍人文、拍鸟,我爱人不反对也不支持。退休后因为主要是拍鸟,强度比风光、人文要大得多,十年下来,至少身体状况变好了,体重从 185 下降到 140 上下了,我爱人也就变成逐步小支持了。

如何开始呢?

我爱人说拍鸟种就是玩一个填表格的游戏。要拍鸟种,需要有中国鸟种名录,每拍到一种,就在对应行上做个标记,当然这个标记可以包含更多内容,比如在何时在哪里拍到的,拍摄质量等等,如果自己对拍摄结果很满意,那就是毕业了。
这个是你的个人记录簿,需要随时更新的,因为中国的鸟种名录每年都会更新,除了修改一些信息外,也会增加一些新的鸟种,删除一些鸟种。
为什么鸟种名录会变化呢?近 10 年,鸟类分类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NA 分析被广泛用于鸟类分类,这个工作量巨大,会一直持续下去,有些鸟会被拆分,新鸟种就诞生了, 有些鸟会被合并,一些鸟种就消失了。当然也有一些鸟因为各种原因在中国大陆被首次发现了。
世界上目前有公认的四种鸟种名录,第一种是由 Lynx 公司出资维护的 HBW, 也被世界鸟盟(BirdLif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使用,本文简称 HBW/BirdLife;第二种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维护的,本文简称是 Clements/eBird;第三种是由一些鸟类学家维护的,本文简称 IOC;最后一个是由 Howard & Moore 出版的,本文简称 H&M。
中国的鸟种名录根据上述四大鸟种名录,结合中国的一些情况(具体啥情况并不知晓)发布的。其实在鸟类学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并无多大的发言权,目前中国已知的近 1500 种鸟中,由中国人命名的只有三种(金额雀鹛、弄岗穗鹛和四川旋木雀),亚种大概有小几十种。
那中国有多少种鸟呢,按 2021 年中国鸟种名录,结合前面的四大鸟种名录,包括中国大陆、最近回归中国的领土(西天山地区)、藏南印占地区、南沙群岛、台湾、香港和澳门,中国观鸟给出的总数是 1493,HBW/BirdLife 是 1515,Clements/eBird 是 1520,IOC 是 1537, H&M 是 1453。这个数字或许不太准确(作者没有校对过)。

中国鸟种名录只是记录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内记录过多少种鸟。

鸟按易见程度,大致分为常见、局部常见、不常见、罕见。按分布类型来划分的话,IUCN 是灭绝、留居、繁殖、途经、漂泊(漂鸟),没有的,就是迷鸟了。只是 IUCN 更新并不快(它面对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而不仅仅是鸟类,尤其是中国的鸟类,因此可以理解)。当然或许有人不认同分类方法,也不认同结果,但说事情总要找到一个标尺,否则没有办法继续的。

什么是罕见鸟?

IUCN 红色名录中濒危等级为LC、NT,但种群规模很小或者或者因生境、习性很难见到的;濒危物种(濒危等级为 VU、EN、CR)数量非常稀少(通常低于 15000 只)。

至于国家保护的二级野生鸟类,当然有不少是罕见鸟,但很多是因为禁止因笼养而捕获或者与需要保护的鸟相似(普通民众无法区分)的缘故。很多很常见、种群规模很大的鸟也被保护了,比如红嘴相思鸟、画眉、橙翅噪鹛等。

什么是漂鸟

IUCN 红色名录中,其繁殖、越冬、迁徙途经范围不包括中国,但会不定期出现在中国,这种鸟分布类型称作漂泊,就是漂鸟的意思。

什么是迷鸟?

IUCN 红色名录中,其繁殖、越冬、迁徙途经范围不包括中国,这类鸟可以称作迷鸟。

罕见鸟、漂鸟和迷鸟通常是要追的,那就是白天知道鸟讯,第二天天黑前赶到,否则就有可能错过,这就是拍到最后,为何精力、金钱耗费巨大的原因。

为何你需要知道哪些鸟是罕见的或者是漂鸟和迷鸟?因为做拍鸟规划需要。比如拍局部常见的鸟,没必要专门跑一趟,等去拍罕见鸟时顺路去拍就可以了。

除少数鸟外,通常 IUCN 红色目录里 LC 级别的鸟,感觉不容易见到,那是没有找对地方。所以需要及时收集鸟讯(与广泛分布的常见鸟不同,局部常见的鸟,你需要知道那个局部究竟在哪里),那你的记录簿是不是又增新了新内容,尤其是对自己还没有拍到的鸟?

相比较而言,水鸟比林鸟好拍,在正确的时间(春迁和秋迁)到达正确的地点,容易得手。林鸟中,留鸟比迁徙鸟容易些,因为它相对而言总在那里(当然别盛夏去,因为大多数鸟繁殖后会换羽,一是不好看,二是由于飞行能力弱,不活跃)。

2017 年,Sun 等八位中国学者在 PLOS One 上发表《 Rapid and recent diversification patterns in Anseriformes birds: Inferred from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diversification analyses 》,它们在研究雁形目的扩散(辐射)中,用线粒体的两种基因重构了大多数雁形目鸟类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红色部分是本文作者参考其它文献添加的)。

图片

01、棉凫

02、长尾鸭

03、丑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380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甚罕见于中国,一般认为是迷鸟,但 IUCN(2018)标注为留居。

04、小绒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15 万(IUCN,2018),在中国属于漂鸟。

05、斑头秋沙鸭(白秋沙鸭)

图片

06、栗树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200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大约在 3000 - 5000 只,在海南的临高、东方的马尾湿地都有相当规模的种群,在广西北部湾与越南相交汇的地方也不少,另外广西内陆的湖里也时常出现。

图片

07、白头硬尾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8700(IUCN,2017)。
夏季北疆的大湖里有少量的白头硬尾鸭在繁殖,毕竟数量稀少,跟一个有经验的当地鸟导组织的观鸟团,见到才是较容易的事。
天鹅属(Cygnus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BRADLEY C. LIVEZE(1996)发表在 Syst. Biol. 上的《 A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geese and swans (Anseriformes: Anserinae ), including selected fossil species 》。
图片

08、疣鼻天鹅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61.5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主要分布在欧洲,少量在亚洲。分布于中国的疣鼻天鹅繁殖在新疆中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乌梁素海),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

09、小天鹅

10、大天鹅

黑雁属(Branta )和雁属(Anser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荷兰、德国、加拿大的 Jente Ottenburghs 等十位学者 2016 发表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的《 A tree of geese: A phyloge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rue Geese 》。

图片

11、黑雁

图片

3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49 万(飞行伙伴 2020),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少数个体在渤海湾沿岸越冬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

12、红胸黑雁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5.6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在中国属于漂鸟,不定期出现在中国北方,比如2021年6月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

13、加拿大黑雁

图片

7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620万,在中国属于迷鸟。

14、白颊黑雁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88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在中国属于迷鸟。

15、小美洲黑雁

图片

4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450 万(飞行伙伴 2020)。

在中国台湾属于漂鸟,定期出现在台湾,台湾人叫小加拿大雁。

16、斑头雁

17、雪雁

图片

2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1500 万(飞行伙伴 2020)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偶尔会出现单只个体(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属于漂鸟

18、灰雁

种群规模上限 135 万(IUCN,2020)。2 个亚种中的 rubrirostris 在中国有分布。

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繁殖,在内蒙古的水域还真没有遇到过,繁殖季在若尔盖的花湖以及秋迁季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里反倒遇到不少。

19、鸿雁

20、豆雁

21、短嘴豆雁

图片
仅 Clements/eBird 和 IOC 接受为独立种,HBW/BirdLife、IUCN 和 H&M 认为它是豆雁的一个亚种。它们和豆雁混群,不少观鸟记录中,这两个都是被同时记录的。通常短嘴豆雁的喙的前半部分有橙色的斑块。台湾人叫冻原豆雁。

22、白额雁

23、小白额雁

海番鸭属(Melanitta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Martin Collinson 等五位学者(2006)发表在 British Birds 上的《 Species limits within the genus Melanitta, the scoters 》。

图片

24、丝绒海番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26.8 万(IUCN,2020)。在中国属于迷鸟

25、斑脸海番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70 万(IUCN,2018)。

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在东南沿海越冬的鸟数量极为稀少,各地报告都是零星的个体,而且不是年年有,想拍到它,关注冬季上海的水滴湖。

26、黑海番鸭
图片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56 万IUCN,2020)
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在东南沿海越冬,各地报告都是零星的个体,而且不是年年有,想拍到它,关注冬季上海的水滴湖。

鹊鸭属Bucephala 和秋沙鸭属Mergus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BRADLEY C. LIVEZEY(1995)发表在 The Condor 上的《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odern seaducks (AnatidaeMergini ) 》。

图片

27、鹊鸭

图片

28、中华秋沙鸭

29、红胸秋沙鸭

30、普通秋沙鸭

雁形目(上)鸟类拍摄难易程度:

加拿大黑雁、白颊黑雁、丝绒海番鸭、丑鸭:迷鸟,★★★★★。

红胸黑雁、小美洲雁:漂鸟,★★★★

黑雁、雪雁、斑脸海番鸭、黑海番鸭、小白额雁:稀少,遇见率很低,★★★★。

长尾鸭、白头硬尾鸭:量少,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方,★★。

中华秋沙鸭、鹊鸭:数量少,白秋沙鸭、红胸秋沙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