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和《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900种鸟(1)》大同小异,主要补充了雁形目系统发育树,统一了这个系列的风格,如果您没有兴趣,请忽略。 其实写这个系列还早了点,因为一些特别想拍到的鸟还没有拍到。 一直有鸟友希望有一本书,讲述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 为啥不是 600、800、1000,而是 900 呢? 刚入鸟坑那时,在 QQ 聊天群里问过一些前辈,在中国大陆拍到多少种鸟才算对得起鸟人的称号?前辈回答,你是四川人吧,得 600 才及格,900 算优秀。 那时候能拍到 900 以上的人还很少,因为那时交通远不如现在,隔夜追鸟还很难,现在拍到 1000 的就比较多了。 如果把中国鸟种名录中的所有鸟做个简要分析,就会知道 600、900、1000、1200 是不同的坎,无论是时间、精力、金钱的耗费都会成倍增加。 或许在观鸟者眼里,900、1000、1200 都不叫事(其实也并非如此,与拍鸟一样,也是越到后越难),这要主要是对拍和观的理解不同。观的所谓目击很宽泛的,听到鸣叫声、看到(无论正面、侧面、背向飞行、高空飞行,是否清晰或者遮挡?不重要,只要能识别都算数)。拍要求高得多,起码作为图片,至少要清晰且不能遮挡头部。 你从事啥工作?为啥喜欢拍鸟呢? 如何开始呢? 中国鸟种名录只是记录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内记录过多少种鸟。 鸟按易见程度,大致分为常见、局部常见、不常见、罕见。按分布类型来划分的话,IUCN 是灭绝、留居、繁殖、途经、漂泊(漂鸟),没有的,就是迷鸟了。只是 IUCN 更新并不快(它面对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而不仅仅是鸟类,尤其是中国的鸟类,因此可以理解)。当然或许有人不认同分类方法,也不认同结果,但说事情总要找到一个标尺,否则没有办法继续的。 什么是罕见鸟? IUCN 红色名录中濒危等级为LC、NT,但种群规模很小或者或者因生境、习性很难见到的;濒危物种(濒危等级为 VU、EN、CR)数量非常稀少(通常低于 15000 只)。 至于国家保护的二级野生鸟类,当然有不少是罕见鸟,但很多是因为禁止因笼养而捕获或者与需要保护的鸟相似(普通民众无法区分)的缘故。很多很常见、种群规模很大的鸟也被保护了,比如红嘴相思鸟、画眉、橙翅噪鹛等。 什么是漂鸟? 在 IUCN 红色名录中,其繁殖、越冬、迁徙途经范围不包括中国,但会不定期出现在中国,这种鸟分布类型称作漂泊,就是漂鸟的意思。 什么是迷鸟? 在 IUCN 红色名录中,其繁殖、越冬、迁徙途经范围不包括中国,这类鸟可以称作迷鸟。 罕见鸟、漂鸟和迷鸟通常是要追的,那就是白天知道鸟讯,第二天天黑前赶到,否则就有可能错过,这就是拍到最后,为何精力、金钱耗费巨大的原因。 除少数鸟外,通常 IUCN 红色目录里 LC 级别的鸟,感觉不容易见到,那是没有找对地方。所以需要及时收集鸟讯(与广泛分布的常见鸟不同,局部常见的鸟,你需要知道那个局部究竟在哪里),那你的记录簿是不是又增新了新内容,尤其是对自己还没有拍到的鸟? 相比较而言,水鸟比林鸟好拍,在正确的时间(春迁和秋迁)到达正确的地点,容易得手。林鸟中,留鸟比迁徙鸟容易些,因为它相对而言总在那里(当然别盛夏去,因为大多数鸟繁殖后会换羽,一是不好看,二是由于飞行能力弱,不活跃)。 01、棉凫 02、长尾鸭 03、丑鸭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380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甚罕见于中国,一般认为是迷鸟,但 IUCN(2018)标注为留居。 04、小绒鸭 05、斑头秋沙鸭(白秋沙鸭) 06、栗树鸭 07、白头硬尾鸭 08、疣鼻天鹅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61.5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主要分布在欧洲,少量在亚洲。分布于中国的疣鼻天鹅繁殖在新疆中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乌梁素海),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 09、小天鹅 10、大天鹅 11、黑雁 3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49 万(飞行伙伴 2020),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少数个体在渤海湾沿岸越冬,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 12、红胸黑雁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5.6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在中国属于漂鸟,不定期出现在中国北方,比如2021年6月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 13、加拿大黑雁 7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620万,在中国属于迷鸟。 14、白颊黑雁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88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在中国属于迷鸟。 15、小美洲黑雁 4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450 万(飞行伙伴 2020)。 在中国台湾属于漂鸟,定期出现在台湾,台湾人叫小加拿大雁。 16、斑头雁 17、雪雁 2 个亚种,种群规模上限 1500 万(飞行伙伴 2020)。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偶尔会出现单只个体(2022 - 2023 冬季,鄱阳湖来了一只),属于漂鸟。 18、灰雁 种群规模上限 135 万(IUCN,2020)。2 个亚种中的 rubrirostris 在中国有分布。 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繁殖,在内蒙古的水域还真没有遇到过,繁殖季在若尔盖的花湖以及秋迁季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里反倒遇到不少。 19、鸿雁 20、豆雁 21、短嘴豆雁 22、白额雁 23、小白额雁 24、丝绒海番鸭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26.8 万(IUCN,2020)。在中国属于迷鸟。 单型,种群规模上限 70 万(IUCN,2018)。 在中国属于冬候鸟,在东南沿海越冬的鸟数量极为稀少,各地报告都是零星的个体,而且不是年年有,想拍到它,关注冬季上海的水滴湖。 鹊鸭属(Bucephala )和秋沙鸭属(Mergus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BRADLEY C. LIVEZEY(1995)发表在 The Condor 上的《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odern seaducks (Anatidae: Mergini ) 》。 27、鹊鸭 28、中华秋沙鸭 29、红胸秋沙鸭 30、普通秋沙鸭 加拿大黑雁、白颊黑雁、丝绒海番鸭、丑鸭:迷鸟,★★★★★。 红胸黑雁、小美洲雁:漂鸟,★★★★★。 黑雁、雪雁、斑脸海番鸭、黑海番鸭、小白额雁:稀少,遇见率很低,★★★★。 长尾鸭、白头硬尾鸭:量少,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方,★★。 中华秋沙鸭、鹊鸭:数量少,白秋沙鸭、红胸秋沙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