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丁耀明|矿区里的义乌人

 新锐散文 2023-09-04 发布于河北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矿区里的义乌人

看着90岁的母亲躺在床上,回想着父母亲说的、自己见证的从义乌来到东风莹石矿的创业和奋斗历程。义乌人参加矿区建设的豪情壮志,总携春鹭舞从容,敢叫矿山换新天,可圈可赞!
在义乌佛堂寺前街村务农的我父亲,他母亲含辛茹苦带大四个孩子,他有兄弟和妹妹。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被村民起了绰号“天生”,村里年轻人中唯有他最勤劳朴实、聪明伶俐,说话口若悬河,干活担当麻利,经常有金点子,令人惊叹不已,字写得尤如山峻立,大家刮目相看,纷纷觉得“天生”名副其实。1956年,矿区派人来招工,村干部第一个推荐的就是优秀的“丁启彩”,年轻人说干就干,兴致勃勃打着铺盖,随行来到地处武义地域的东方莹石矿杨家矿区上班。
母亲家住义乌城区东门,过着朴素的城中村生活。她父母养成的五个孩子她居于中间,因此之后每次她自然而然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妈妈好幸福”——既有哥哥姐姐的疼爱,又有弟弟妹妹的撒欢,真是家人需要保护的“仙女”。缘份来了挡不住,一次义乌商业系统开会,在土产公司上班的大伯和在百货公司工作的大舅舅恰巧坐在一起,他俩本就熟识,聊到各自的兄弟姐妹,“啊?你弟弟没结婚?”“耶?你妹妹还没嫁人?”天赐良缘,双方兄长做主撮合喜事,“天生”和“仙女”幸福成婚走到一起。1958年,母亲随丈夫来到杨家成为正式工。从此以后两人相亲相爱,生儿育儿,在“第二故乡”开始新生活。
我父母的际遇是当时一批义乌人纷纷到条件比较优越的莹石矿生产生活的缩影,他们有的从农村中来,有的从部队退伍而来,有的随丈夫来。不管如何,他们的初心是建设矿山,有更好的生计。
海菊阿姨丈夫是永康人,莹石矿领导,她和我母亲一样是生产第一线的选矿工,可见那时的干部不谋私利,秉公办事。两家分居两个山头,却交往频繁,有什么困难一起相帮,有什么吃的一起享受,有什么要磕的一起聊天。她俩如同现在的“闺蜜”,上班在同个场所,革命加拼命干活,下班一道自豪回家,老乡情谊绵绵流长。一次办年货,我父亲切冻米糖,母亲第一个想到要拿上几大块送到闺蜜家。闺蜜也把义乌土产的蜜枣作为回头货交给我母亲。父母亲从来不会趁机向她丈夫提出照顾要求,她俩真正做着义乌人“好闺蜜”。
王叔叔一个人在矿区上班,妻子在老家义乌。他住的是集体宿舍,虽然过着单身生活,但工作起来勤劳努力。他是井工,每天要下井辛勤劳作,开采莹石。他和我说:“井工工作强度大,补贴高,能够挣钱给家人用。”有一段时间,他把与我同龄的儿子带过来,到矿校读书,我又多了同乡同学。我俩一起上矿区大食堂吃饭,一起翻山上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捡牛粪养蘑菇。父亲经常请王叔叔到家里玩,走军棋、打牌、聊天,让他的生活多些情调,丰富多彩。
仙琴阿姨是矿区家属工,没有正式工作,在五七连队上班。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无论什么家务活她都勤勉肯干。人长得漂亮,她烧的饭菜我们都喜欢吃,做的过年吃的麦面油炸“花”像工艺品养眼养胃养心。她的两个孩子年龄小些,我们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与他们到俱乐部、选矿场、山上玩耍,也会一起读书做作业。阿姨很欣赏我的学习,“多向耀明哥哥学习”成了她教育孩子的口头禅,我感觉很不自在,却还是十分愿意你来我往两家之间走动,仁义道德春化雨。
余叔叔是退伍军人,蛮有文化的,因此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他经常带我们爬山,玩游戏,给我们讲故事,甚至通过批准带领我们下矿井参观,至今还记得他给我讲部队生活、自己井工工作、矿区的美好生活,更给我们讲“莹石矿十八个女工”的故事,让我们知晓矿区的创业史,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知识乐趣。他特别关心我的学习,时常指导我写字、做作业、写作文,教我方法,修改我的如《我的家》《志向鼓励我》《一件小事》等等作文,边改边讲解,不是老师胜似老师。
生于矿区、长于矿区的“矿二代”伴着父母故事成长,见识了许多身处异乡的义乌人在莹石矿善良可爱、本分敬业、自强不息、刚正勇为性格。有容山纳海之怀,有赶月追星之步,正是他们精神意志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丁耀明,笔名大丁,高级教师,喜好写作、阅读、旅游、现代京剧、婺剧、唱歌、吹笛子、相声、朗诵等,浙江省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报刊杂志及各大网络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