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意摘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新世界;劳动本体论;人的解放 建构“新世界”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新世界”建构的本体论基础,劳动本体论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的本源。马克思把劳动本体论提升到实践唯物主义,刨挖了“旧世界”的异化劳动根基,为建构自由劳动的“新世界”提供了理论方法。马克思以“新世界观”为指导解剖现代社会,论证了“新世界”出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主体力量。劳动社会化的发展是“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世界历史是“新世界”出场的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阶级斗争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肩负着打碎“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新世界”取代“旧世界”旨在用共产主义现代性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新世界”出场的劳动哲学基础马克思“旧世界”批判的旨趣在于“新世界”的建构,进而探求人的解放道路。劳动是建构“新世界”的基石。马克思对“新世界”的探索旨在摆脱资本现代性危机,重建劳动现代性。这需要创新劳动形式,用自由劳动取代异化劳动,实现对“旧世界”的内源性、内生性超越,以期用劳动逻辑扬弃资本逻辑。
(一)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新世界”构想必须以哲学本体论为依据。马克思把哲学的使命从“解释世界”提升到“改变世界”的高度,回答了世界巨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1。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世界。开创“新世界”必须回归劳动,创新劳动形式。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理性形而上学本体论向劳动本体论的跨越,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劳动本体论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奠定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础。本体是“整个世界的出发点和存在变化的根据”徐海红、曹孟勤:《论劳动对新世界的开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2。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近代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世界本体定位于主体思维,开辟了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之先河;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把理性本体论发展到高级阶段。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对理性本体论“袪魅”。为此,马克思强调,要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现实手段解决“旧世界”的批判问题。马克思实现了“从天国到人间”向“从人间到天国”的转变,坚持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出发。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是社会意义的本体论,包括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工资理论、资本积累论等。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是对现实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反映。 其次,劳动本体论就是劳动创造世界论。劳动是世界的本体和本原,是人的社会存在发展方式。劳动之于人、之于社会、之于历史,具有本体论意义:即劳动创造人,劳动着的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人之为人,劳动起了关键性作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3劳动创造社会,劳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中进行的,一开始便会同时发生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诞生的基础。劳动创造历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必须从哪里开始;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第一个历史活动是劳动。人类历史是一部劳动发展史,劳动本体论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最后,在劳动本体论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劳动置于本体论地位,实现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革命性变革。汉娜·阿伦特虽然批评过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但却认为马克思“一以贯之地把他的唯物主义利益理论……建立在劳动上”5[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74页。'>4,并“以极大的勇气”把劳动理解为“人类创造世界的最高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5。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就是劳动哲学本体论,确认马克思劳动本体论与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不冲突。劳动本体论解决了人和世界存在的第一原因问题,为建构“新世界”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它并没有完全摆脱“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为此,马克思把劳动本体论提升到实践唯物论,把“改变世界”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二)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马克思实现了“动词性”的哲学观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名词性”哲学观的扬弃参见贺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克思的“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6,为创建“新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的哲学家认为“只需张开嘴等着绝对科学这只烤乳鸽掉进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7,从而获得一切“谜底”的想法是愚昧的。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完成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使命。为此,必须揭露现实世界中人的自我异化,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首先,现代性危机根源于由异化劳动主导的“旧世界”。劳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异化劳动实现了“物的增值”,同时导致“人的贬值”。马克思认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就必须解蔽“旧世界”以显现“新世界”的美好。“旧世界”充满了剥削和压迫,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马克思开启了立足异化劳动、批判资本现代性之先河,并认为劳动是世界生成的基础和人生成的根本,但雇佣劳动却造成劳动的高度异化,这种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被共产主义现代性超越的社会根源。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对立,把人的类生活贬低为肉体生存手段。因此,当劳动沦为谋生手段时,人便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意义。 其次,异化劳动担负着资本增殖的职能。资本是现代社会最本质的规定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当作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8,商品性成为人的内在规定,货币关系成为人的主要社会关系。资本取代上帝成功“复魅”,拜物教由此开始盛行。劳动异化导致无产阶级被毁灭和非人的生存现实,资本家则获得了生存“外观”。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系统解剖,全面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的唯一生活本能“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9。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抓住了“旧世界”批判的核心,动摇了资本现代性的根基。 最后,异化劳动导致人的本质的丧失,关联着人的解放。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视角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把异化劳动与人的生存、本质、解放关联起来,抓住了关键。异化劳动的最大危害在于造成劳动本体论意义的丧失。国民经济学虽然从私有财产事实出发,但却把私有财产作为本原性的东西,“窃取”了劳动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现代性展开中,工人的劳动只具有抽象意义,劳动的本体论地位对于工人而言是疏远的、外化的,但劳动通过异化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民经济学把劳动理解为谋生活动,把工人理解为劳动的动物,把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革命理解为牲畜争取“草料”。因而,不摆脱资本的统治,不消灭私有制,工人便无法真正过上人的生活。 (三)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发现“新世界”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所说“旧世界”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由于劳动异化导致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试图通过自由联合的劳动形式开启一个合乎人性、利于人发展的“新世界”。建构“新世界”必须回归劳动本体论地位,实现劳动目的和手段的统一。马克思对“旧世界”持“内在超越”观点,主张用自由劳动取代异化劳动,从而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更合理的'新世界’”刘梅:《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辩证批判的内在张力》,载于《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10。 首先,从“旧世界”的超越维度发现“新世界”。“新世界”是批判“旧世界”的尺度,这一尺度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的,是“旧世界”可能空间的自我展现。美国学者劳洛指出,阿基米德想撬动地球,但是他从外在空间寻找到一个支点;马克思想改变世界,但追求的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他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找到了“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的阿基米德点”[美]詹姆斯·劳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张建华译,载于欧阳康编《当代英美哲学地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页。'>11。“新世界”是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为前提的,它不同于黑格尔能够实现自身的应然性,也不同于布洛赫所说“事物自身的乌托邦”。“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扬弃,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必然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5。 其次,由“第一需要”统领的劳动才是自由劳动。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人的自然本质的体现,而劳动作为“第一需要”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谋生”是维持生命存续的“生命活动”。“生活”是“把'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吴宏政:《劳动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载于《哲学动态》2017年第5期。'>12,是通过主体能动作用对“生命活动”的反思与超越,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自我实现方式。劳动是谋生手段和“第一需要”的统一,只有当“第一需要”统领劳动过程时,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劳动。“第一需要”是劳动超出工具行为而以追求生命本身为目的的价值行为。马克思揭露了在“旧世界”中劳动沦为谋生手段的现实,认为在“新世界”中,人们将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方式。 最后,“新世界”的创造遵循“美的规律”。人只有通过他创造的对象世界来实现自我确证。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导致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或通过生产真善美的现实世界来确证人性的真善美。人比动物高明之处在于能够遵循外部世界的“固有尺度”来生产,进而实现从“种”到“类”的提升。劳动创造了美,但却使工人畸形。“旧世界”中的异化劳动创造的是丑陋的社会和畸形的人。马克思认为,在“新世界”中,劳动创造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坚持“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因而,“新世界”中的人能够通过劳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二、马克思“新世界”出场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社会形态的基础,因而理解现代社会必须抓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通过对劳动社会化的操控,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而伴随生产资料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矛盾的发展,终将炸毁资本主义的制度外壳。世界历史既是资本全球化的扩张过程,又是劳动社会化的全球发展过程,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新世界”准备了物质前提。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为“新世界”创造了社会条件。无产阶级只有重新驾驭社会生产和物质财富,才能按照自由劳动原则创建“新世界”。“自由人联合体”是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的依托,自由劳动是基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形式,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体论依据。 (一)劳动社会化:“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在“旧世界”,劳动是靠工人的自我牺牲来满足谋生活动的工具。劳动社会化在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中沦为资本增殖过程。“旧世界”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形式服从于剩余价值生产。活劳动通过劳动力商品化进入资本社会化“场域”,劳动社会化直接表现为劳动产品资本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炸毁资本主义外壳的“地雷”。在劳动社会化主导下,自由联合的劳动将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世界”。 首先,资本现代性的发展导致劳动社会化的“场域”隐没。劳动“场域”是劳动主体置身性的劳动条件和环境,是资本为实现增殖而创设的生产体系。在这一生产“场域”中,劳动社会化过程隐没其中,成为被遮蔽的不在场事物。由此,资本社会化统治成为套在工人头上的沉重锁链。“劳动”沦为资本社会化“场域”的剩余价值生产活动,“社会化”沦为资本操控的生产关系。“资本物”对劳动者的支配权根源于资本社会化对劳动社会化的操控权。劳动社会化直接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是一刻也不能停歇的历史创造活动。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的开辟,为劳动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规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外壳的历史阈限。劳动社会化必将冲破资本主义的“旧世界历史”而走向“新世界历史”。 其次,劳动社会化终将冲破“旧世界”的资本逻辑。资本营造了劳动社会化“场域”,操控着劳动社会化过程,活劳动在“资本物”编织的社会关系中隐没。“资本物”由劳动社会化的“场域”条件变成了主宰,工人为了生存被迫投身“资本物”的“场域”,从事着异化劳动。在资本统治的社会,劳动者表现为对“资本物”的依赖。在直接社会化劳动中,劳动者通过直接的商品交换而实现劳动的交换,劳动者具有掌控自己劳动的权力。在间接社会化劳动中,劳动力以可变资本的形式存在,劳动者只有借助不变资本才能实现劳动社会化,由此,劳动变成“同自身相对立的他物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13。不变资本由资本家提供,具有非生命特征;可变资本由劳动者提供,具有生命特征。它们是劳动社会化过程中“互相对抗的因素同时发生互相对抗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14。其中,“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最后,劳动社会化的发展将奠定建构“新世界”的物质基础。劳动社会化是“个别劳动转变为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社会劳动的过程”董德刚:《论劳动的社会化》,载于《现代哲学》1997年第3期。'>15。劳动社会化的发展体现在分工和协作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协作是许多人在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1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化和劳动社会化的趋势,认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化推动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促进了劳动社会化的发展。然而,生产资料的集中化趋势代表着“物的增值”,其结果是劳动社会化导致“人的贬值”。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化和劳动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它将成为炸毁资本主义制度外壳的“地雷”。概言之,劳动社会化的发展为建构基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新世界”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世界历史:“新世界”出场的历史前提世界历史为建构“新世界”提供了历史条件。世界历史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推动的,是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推动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矛盾的全球化发展,形塑了“中心—边缘”的两极世界历史空间。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推翻资本的统治地位,重新驾驭社会生产和物质财富,并且按照自由劳动原则创建一个“新世界”。 首先,资本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了建构“新世界”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17,肯定了资产阶级首创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世界历史是资本空间化发展的结果,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541-542页。'>18。世界历史的性质是由资本现代性规定的,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根源于资本增殖的本性,为了实现增殖自由,资本须摧毁生产和交换的限制,资本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基于世界市场的剩余价值生产体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能够使个人摆脱民族的地域的局限,“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9,同时资本现代性的发展也为“新世界”准备了物质条件。 其次,资本现代性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现代社会具有“明显的世界性或全球性”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20,现代生产和交往已经突破地域局限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资本的发展趋势是“在一切地点使生产方式从属于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21,这里的“一切地点”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空间。在世界历史开创过程中,资产阶级是劳动条件的提供者、劳动过程的操纵者、劳动结果的享有者。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推动的,是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现代性对于世界历史的统治是思想和物质统治的结合体,资本是世界历史空间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道德、法律、宗教、科学、艺术等披上了资本的盛装,失去了独立的外观。马克思既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又深刻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社会灾难。 最后,“新世界”超越“旧世界”旨在开启真正的人类历史。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现代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而“新世界”是超越现代市民社会的真正的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资本现代性开创的现代社会和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过渡阶段,由此宣告了“旧世界”的灭亡和“新世界”的诞生。大工业和世界交往是推动各个民族国家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根本动力。世界历史是资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的世界,因而属于“旧世界”范畴。世界历史的发展为“新世界”准备了物质前提和主体力量,同时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肩负着颠覆“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使命。 (三)自由人联合体:“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自由劳动”取代“雇佣劳动”是劳动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在支配过去”的“新世界”取代“过去支配现在”的“旧世界”的前提条件。自由劳动的实现表现为人类重新驾驭物的力量,真正成为人与自然结合、人与社会结合的主人。自由劳动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劳动的社会过程。“自由人联合体”是“新世界”的社会形式,资产阶级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无产阶级的新的桎梏。马克思希望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建构“自由王国”,它以生产领域的“必然王国”为基础,以人类能力的发展为旨趣。 首先,“新世界”是从“雇佣劳动”到“自由劳动”的跨越。“新世界”以自由劳动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劳动的被统治地位是阶级对立和冲突的根源”吴荣、高惠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视角》,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6期。'>22,但却是资本现代性的前提。在资本现代性展开中,活劳动变成了增殖死劳动的手段,但在“新世界”,死劳动变成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对劳动过程的考察首先要撇开特定的社会形式,对劳动一般性质的考察能够为研究雇佣劳动提供指南。当然,马克思并不是不重视劳动的社会形式,而是强调要从劳动本身去理解劳动,突出劳动的主体性、自主性。当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23时,旨在强调劳动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要阐明的是专属于人的那种形式的劳动,强调劳动关涉人的目的和意志的实现。 其次,“新世界”是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的跨越。“虚幻的共同体”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联合体,本质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人通过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它意味着个人都能够支配自己的社会生存条件,并且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人参加到集体之中。马克思希望建构的“新世界”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24。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把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最后,“新世界”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理解“自由王国”必须结合“必然王国”,因为它们代表了紧密关联但又不同的人类实践领域和历史时期。从人类实践领域看,“必然王国”属于物质生产劳动领域,物质生产劳动遵循“自然必然性”。“自由王国”则“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25,它不受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不生产劳动产品或者不以生产劳动产品为目的,而是追求劳动能力发展的“自由活动领域或自由活动时间”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9。从人类历史时期看,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意味着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飞跃,意味着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历史的飞跃。 三、马克思“新世界”出场的实践主体力量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先后爆发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呼唤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解剖,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劳动者是“新世界”的价值主体,劳动解放以社会解放为前提,社会解放包括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政治解放旨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人类解放旨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剥夺资本特权,通过“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个人对社会财富的普遍占有。 (一)主体生成:“新世界”出场的实践主体主体性是现代性的重要原则之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期望通过主体的觉醒与解放走出一条从'神话’到'启蒙’的道路”刘同舫:《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26,但取代宗教统治的却是绝对化、片面化的工具理性。源于启蒙运动的主体主义为现代性的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造成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生态危机。从笛卡尔的“我思”主体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类对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哲学批判达到了巅峰。马克思通过对主体性的研究,把无产阶级作为解决现代性危机的现实主体,从而超越了主体性哲学。 首先,对抽象的理性主体——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扬弃。黑格尔是“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27。他看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期望借助“绝对精神”的同一性力量消解主体的分裂。主体性原则是现代社会的理智根据,但主体性的膨胀造成环境恶化、虚无主义、道德沦丧等问题。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肩负着克服主体性膨胀、消解现代性危机的使命,它既独立于上帝之外又带有上帝的“荣光”。黑格尔试图用“绝对精神”来平衡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最终沦为宗教的庇护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理性主体更为本原的东西,从而把理性主体纳入实践,置于主客体关系之中,为解决现代性问题确立了实践主体立场,也为“新世界”的创建奠定了实践主体基础。 其次,对费尔巴哈感性的类主体的超越。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用“绝对精神”设定的“主体”是思辨的、理性的,人、自然与社会都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影子,因而颠倒了现实世界与主体的关系。主体理性的膨胀是“现代性弊病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28。费尔巴哈揭露了痴迷主体理性的错误,强调只有从感性出发才能获得真理。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从哲学中推出了感性但又不理解感性,因而无法认清现实世界的本质,他不懂得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工业的产物。马克思把人的主体性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以实践在先原则扬弃了纯粹理性优先原则,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源性存在,解决了主客体的统一问题。 最后,确立现实的实践主体立场。“现实的个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实践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解放必须从实践中去寻找。马克思基于实践在主体和客体、能动和受动之间的中介作用,把实践理解为劳动主体力量的现实确证。现实世界是人类主体力量的表征,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既要看到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又要看到实践主体的受动性。施密特认为,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形式复活了“世界的构成问题”,以实践为中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生产因素”和“外在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的因素”[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9页。'>29。马克思通过实践概念确立了人在现实世界的主体地位,从而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二)阶级言说:“新世界”出场的历史主体通过现代社会的解剖,马克思揭露了在“旧世界”中劳动主体降低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批判了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把现代性危机归结为抽象社会力量对具体劳动力量的统治。马克思认为,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资本主体性向劳动主体性的复归,重建劳动现代性。 首先,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成为创建“新世界”的革命主体。马克思基于对劳动主体在市民社会中基础性地位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7-18页。'>30。马克思所宣告解体的“世界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接连爆发了三大工人起义,呼唤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比喻成“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的关系,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边立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31,认为无产阶级是“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32,是创建“新世界”的革命主体,担负着人类解放的任务。 其次,揭示劳动主体的异化,批判资本主体的统治。马克思深入到现代社会内部,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宣告了现代社会的“旧世界”性质。马克思从异化的“原点”出发,确立了从“劳动主体性来重新把握市民社会”的新观点。参见[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页。'>33资本创造的“旧世界”表现为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劳动主体降低为财富创造的手段。马克思把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资本窃取了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劳动者的主体性。资本家竭力“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28,生产力的一切增长仅仅是资本权力的增大。因而,颠覆“旧世界”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本主体性向劳动主体性的复归。 最后,赋予无产阶级创建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新世界”的出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资本现代性创造的现代社会仍然属于“旧世界”,资产阶级是现代性的最大受益者,无产阶级是现代性的最大受害者。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解放,必须打碎资本的社会统治,必须通过革命斗争颠覆资本主义现代性并且开启共产主义现代性。为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铲除阶级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价值旨归:“新世界”出场的价值主体“新世界”出场的核心问题是扬弃劳动异化、实现劳动解放。在资本统治的“旧世界”,劳动主体失去了人的生存外观。实现劳动解放必须颠覆“旧世界”,摆脱“旧世界”政治经济制度,实现社会解放,达成劳动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同一性。劳动者是建构“新世界”的价值主体。“新世界”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是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 首先,实现劳动解放必须确立无产阶级在“新世界”的劳动主体地位。资本现代性的实质是资本解放。在“旧世界”,劳动屈从于资本的政治经济权力,摆脱资本的剥削必须颠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压迫。劳动“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5页。'>34。在雇佣劳动条件下,工人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出卖自己才能进入生产过程。马克思批评斯密不懂得劳动的社会差别,不理解工人“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35。劳动是人优越于动物的财产,劳动作为“生活的乐趣”彰显着人的主体性。然而,雇佣劳动是加在工人身上外在的偶然的东西,它造成劳动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分裂。实现劳动解放必须让劳动者重新驾驭物的力量,让资本运动服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其次,实现社会解放必须确立无产阶级在“新世界”的权力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社会从私有制中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来实现的。雇佣劳动是一种对抗性的劳动形式,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社会解放的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解放必须以社会解放为中介,社会解放是从劳动解放到人的解放的中间环节。社会解放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政治解放,即取消神权统治,确立世俗王权的一元国家政权结构。政治解放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二是人类解放,即由无产阶级推动的社会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步就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然后,充分利用国家权力,合理使用全部资本,不断丰富社会财富,为实现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最后,实现人的解放必须确立无产阶级在“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边立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31。马克思最根本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渴望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一生“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3页。'>36,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接受“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的武装。人的解放必须从现实世界的压迫中获得解放,即从资本垄断化主导的“虚幻的共同体”压迫下解放出来,其核心内容是劳动从资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为此,必须建立由劳动社会化主导的“真正的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37。概言之,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承担者,无产阶级解放的社会原则是消灭私有制。 注释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22徐海红、曹孟勤:《论劳动对新世界的开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44 5[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74页。56参见贺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与哲学的当代合法性--马克思的“动词性”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8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93刘梅:《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辩证批判的内在张力》,载于《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104[美]詹姆斯·劳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张建华译,载于欧阳康编《当代英美哲学地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页。1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126吴宏政:《劳动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载于《哲学动态》2017年第5期。1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1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153董德刚:《论劳动的社会化》,载于《现代哲学》1997年第3期。16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1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541-542页。194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于《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2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216吴荣、高惠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视角》,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6期。2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2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2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253赵家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关系》,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264刘同舫:《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275[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286杨乔乔、张连良:《“主体性”的三次转向--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载于《求是学刊》2018年第6期。291[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9页。3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7-18页。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325参见[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页。3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3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5页。3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363边立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3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3页。38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