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版画发端于隋唐之时,宋元时期得到进步,至明已达到成熟顶峰,清中后期逐渐转向衰落。整个版画艺术史,在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上不断创新,与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统治者对文化的态度、雕版技艺的更新应用、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以及版画行业的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古代版画,尤其是明清版画发展中所展现的艺术审美功能和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史与逻辑的前提下,着重对艺术语言、文化特性、社会背景、重要作品、各系派别进行综合阐述,并梳理分析了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明清版画 艺术风格 雕版印刷 版画作为一种将传统绘画和雕版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至明代进入成熟期。尤其在明中晚期,版画艺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中晚期,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政策的变化,版画艺术转入衰落,其间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变化。 图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图》(部分)唐咸通九年(868)刊本 版画艺术初期的发展,与佛教密切相关。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佛教经卷主要靠手写传抄,费工费力,效率低下。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展现佛教故事和人物的佛教版画也应运而生,因其直观、通俗,便于讲故事而广为应用。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画,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刻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卷首画《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图》。作为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版画作品,此画构图工整,雕刻精细,线条刚健有力,已展示了较为成熟的版画创作技艺。此后,宗教题材的雕版印刷品中多有版画,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经卷可谓明证。至宋金时期覆刻雕版《开宝藏》而成的《赵城金藏》,其部分经卷卷首就补入了《释迦说法图》等版画,十分精美。 图2 《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之《三战吕布》 元至治间建安虞氏刊本 宋代雕版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版画艺术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多为阳刻、单色,上图下文,普遍线条粗犷,刀锋劲健,整体风貌古拙、朴实。题材上较之晚唐五代,已大为拓宽,虽仍以佛、道等宗教作品为主,但已出现了山水景致等内容;儒家经典、画谱谱录、工技农艺等类书中,也出现了版画作品,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列女传》《梅花喜神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籍,都有版画身影。插图形式也较早期版画更丰富,除较为普遍的上图下文外,另有连环插图、独幅版画逐渐流行。 现存元代版画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代平话、戏曲作品中已经有大量版画,并形成了不少经典作品,为明代小说、戏曲版画的兴盛埋下了伏笔。如建阳刊刻上图下文式《建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就是最早的平话本版画,可以视为连环版画的前身。 一、百花竞放的明版画 明代版画在中国古代印刷史、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曾对中国古代版画艺术作过精辟的总结:“中国木刻图画,从唐至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其所称“体面”,尤其体现在明代中晚期,此时期正是版画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明代早期,由于官方推重佛教版画插图,版画作品仍以佛教类为多。尤其在北方,施印经卷之风很盛,经卷中多配以佛教、道教题材版画,印刷也以阳刻、单色为主。自嘉靖朝开始,版画艺术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和飞跃,题材较为广泛,版画品类繁多,创作、雕刻、印刷等各环节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各类版画的创制均有佳构。此后,版画开始大量在小说戏曲中出现,正如潘承弼、顾廷龙在《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中所说:“绣像图籍流衍说部,而传奇、杂剧点缀景物,名笔工致,妙擅绝艺。隆万以还,斯业特盛。”这种“盛”一直延续到晚明,随着艺术家广泛参与和带动,在创作、生产和传播上呈现出异彩纷呈、光芒万丈的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极为繁盛,内容丰富多样,通俗戏曲、小说中的插绘图像风靡一时。明代中后期版画人才辈出,技艺日渐精湛,线条流畅,细腻工绝,不仅由单色变为多色,由单调的阳刻变为阴、阳兼施,而且相继出现饾版、拱花等技术,将版画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明代中后期版画的辉煌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雕版业的极盛一时。其繁盛局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版刻流派百花齐放 自万历年间直至晚明,各地域版画风格不一,建安派、金陵派、徽派、武林派等纷纷走向台前,推动版画艺术走向新的篇章。 建安(今福建建瓯)自宋元以来,一直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明初至万历中期,建安派插图版画已开始风行。其版式多上图下文,作风质朴,刀刻疏朗,线条粗实圆满,不趋工丽。万历年间涌现出余氏双峰堂、熊龙峰忠正堂、刘龙田乔山堂、郑氏、叶氏等各家,版画人才辈出。代表作有《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鼎锓二翰林校正句解评释孔子家语正印》《新刊二十四孝故事》等,印行数量多,销售范围广。 图3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之《月下佳期》 明万历二十年(1592)熊氏忠正堂刊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刻书业十分发达,书坊众多。受洪武年间雕刻《南藏》影响,刀版不绝,万历时期版画雕刻最盛,有唐氏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继志斋、大业堂、环翠堂等。尤以唐氏剧曲版画最具特色,以粗豪为尚,构图简约明了,大片使用阴刻墨底,强调黑白对应。《环翠堂园景图》是汪氏环翠堂刊印的重要名作,主要描绘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所建坐隐园主厅,刊刻场景富丽堂皇,特别对园林布局和园内景致的呈现,在后世作品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图4 《琵琶记》插图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汪光华玩虎轩刊本 徽派又称新安派,主要集中在新安江上游。当地徽商云集、经济繁荣、书贾众多,为版画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其雕版取材于当地,徽墨也久负盛名,艺术家和刻工、匠人聚集,由此形成文人们所称道的徽派版画,盛极一时。在刀法方面,徽派由遒劲渐变为婉丽生动;在图版结构方面,由粗略转向细密精致,一洗前朝浑厚作风,夯实了徽派在版画领域的深厚基础。徽派版刻题材广泛,由其代表作《琵琶记》《黄山图经》《徽州府志》《西厢记》《青楼韵语》《小瀛洲十老社会诗图》等,可知雕刻版画涉及各个门类。因书业繁荣、插图量大,一人难以担负,以至常有代代相传、举全家之力从事版刻的情况。歙县、休宁两地能人居多,其中尤以新安黄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所刻书籍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余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出现了如黄一彬、黄应瑞、黄应光等知名刻工。他们刊刻产量巨大,专业化程度高,是促成明代版画繁盛的重要力量之一。徽州刻工还输出到武林、苏州、吴兴等地,使工丽精致的艺术风格遍地开花。至晚明时,中国版画艺术实际上已经由徽派艺术主导江山了。 (二)戏曲、小说类版画盛极一时 明代中晚期戏曲、小说的广泛流行,是版画艺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郑振铎所称赞之“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版画艺术盛况,主要指的就是这一时期戏曲、小说作品中广泛插入版画的历史。戏曲、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为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戏曲、小说书籍,多数都有“绣像”“绘图”字样作为招徕,版画之盛可见一斑。凌濛初在《西厢记解证》中曾说到这一现象,“世人重脂粉,恐反有嫌无像之为缺事者”。明代市井文学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书坊刻工越来越关注戏曲小说版画,雕版刻印技术的普及更为戏曲小说版画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在这一时期,戏曲小说版画创作走向了巅峰。以金陵富春堂为例,富春堂所刻传奇约10余部,每部约10种,每一种的图幅数从三四幅至百余幅不等。据估算,仅富春堂一家所刻传奇插图数量至少上千幅。戏曲小说版画的兴盛,不仅仅在于刊刻精细、绘画生动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刀刻刊印,这些作品逐渐摆脱以图配文的附属地位,以独立的姿态走到台前,展现出自身真正的审美艺术。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刊《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万历四十五年(1617)武林七峰草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万历二十六年(1598)观化轩刊本《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万历间新安汪氏玩虎轩刊本《北西厢记》等成为版画与戏曲完美结合的代表。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背景事物、人物形象,通过版画生动而流畅地表达出来了。同时,对于展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版画也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图5 《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卷首《双文小像》 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 建安派非常重视小说版画,熊氏忠正堂、余氏双峰堂、杨氏清白堂、郑氏联辉堂等所刻小说版画不胜枚举。其中以建阳余氏双峰堂所刻小说最具代表,有《三国志》《水浒传》《两宋志传》《英烈传》等。图版多沿袭前朝流行的上图下文结构,虽然与其他派系相比略显粗拙,纸墨亦未得精良,但总体而言,镌刻简洁清晰,质朴生动,成为小说版画中最为活跃的一支。 金陵地区小说版画则不如剧曲版画发达。宣德年间的《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首开金陵派戏曲版画先河,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等书坊都刊刻大量戏曲版画。其中唐富春主持刊刻的数量最多,包括《白兔记》《拜月亭记》《西厢记》《玉钗记》等,据统计不下50部。艺术风格上,各家并没有趋于一致,如富春堂的作品多以人物场景为主要对象,在构图上人物形象较为突出,有强烈的舞台感,惯用黑底阴刻,多粗犷意境,这些意味从《南调西厢记》即可看出;而继志斋的《红拂记》则呈现另一种画风,绘图精秀婉约,强调整体布局的恬淡雅致,人物形象不过分凸显,艺术风格趋于徽派。 图6 《新锲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之《书报诸侯 捉拿曹操》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郑氏联辉堂三垣馆刊本 图7 《新刻出像音注五代刘智远白兔记》之《团圆》 明万历年间富春堂刻本 徽派刻工对戏曲、小说插图也极为热衷,创作了大量相关版画。明万历十年(1582)《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可视为徽派戏曲版画的开端,图版绘刻虽然仍有前人质朴粗犷的艺术气质,但构图生动活泼,粗简作风已稍褪去。万历中至天启崇祯这一段时期,黄、汪二氏的戏曲版画如火如荼地创作中,玩虎轩、观化轩、环翠堂等著名书坊主持的大量作品闻名于世。《蓝桥玉杵记》《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等,版刻气质清爽,绘人写景图景抒情,构图适度,婉约典雅,动静相宜,颇具观赏性。 图8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 明万历十年(1582)新安郑氏高石山房刊本 (三)画谱、墨笺精品迭出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制墨名家的墨谱、文人雅士所用的笺纸,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万历时期刊刻的画谱数量众多,著名版画研究专家王伯敏认为,画谱有三种不同的性质:一是绘画示范作用的画谱,如《高松画谱》《十竹斋书画谱》《历代名公画谱》等;二是融诗、书、画为一炉的画谱,包括《集雅斋画谱》《诗余画谱》等;三是具有博览性质,《海内奇观》和《名山图》即属此类。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十竹斋书画谱》。武林派代表作黄凤池编万历间集雅斋刊《唐诗画谱》,甄选唐诗绝句,专请画家配图,广求书法家题写,由刘次泉等著名刻工刊刻,有“集诗、书、画、刻四美于一辑”的美誉。 图9 明崇祯六年(1633)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十竹斋书画谱》内页 徽墨、宣纸、歙砚三大招牌,为墨笺精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程君房是万历年间有名的墨商,亦能自己制墨,董其昌曾经赞许:“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墨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程君房《程氏墨苑》,流传至今的有万历年间程氏滋兰堂本,郑振铎曾于1941年购藏一部,并为之题记“施彩色者近五十幅,多半四色、五色印者”。据王重民考证,“《墨苑》的四色、五色不一定使用了四版、五版,但有些地方,显然是使用了两版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程氏墨苑》的插图在当时已采用分版分色和单版涂色的技法,极具革新意义。此外,《程氏墨苑》中铜版《宝象图》四幅,采用西洋制法,量度写真,与传统绘画相比,更突出凹凸明暗质感,有日本学者评价其“对于东洋和欧洲美术交流的研究,做出了功绩”。成为当时明版画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与程君房齐名的方于鲁,效仿程君房编有《方氏墨谱》,同时代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赞“其纹式精巧,细入毫发,一时传玩,纸为踊贵”,也是技艺神乎其神的墨谱名家。 明季中叶,彩色套印全面发展,吴兴闵、凌二氏首倡彩色版套印书籍,闵凌版插图以刊刻精致、套印工整著称。饾版、拱花技术的出现,为彩色套印增添新的生机,更丰富了版画的艺术表现方法。天启年间胡正言所编两部水印木刻作品《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即运用此法,其版刻之精细纤妙、敷彩之雅致漪丽,可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一展卷而目艳心赏”。胡氏“家著清风,门无俗履,出尘标格”,而且热衷于艺术,擅于绘画,他常年聘用刻工20余人,“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其精心打造的画谱、笺谱成为流播后世的名作并非偶然。胡氏作品对清初的分版套印,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诸多艺术形式和艺术技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0 《程氏墨苑》之《旃檀海》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滋兰堂刊本 图11 《水浒叶子》之《金枪手徐宁》 明末清初刊本 文人艺术家与刻工名匠在版画领域的深入合作,催生了一系列经典版画作品。如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陈洪绶,与徽派刊刻高手黄君倩、黄子中分别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与项南洲合作的《西厢记》《鸳鸯冢》,都成为传世名作,即为显例。陈洪绶身逢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心怀一份对时代的愤懑,借版画作品表现出自己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述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在艺术创作上,陈氏取法唐宋,作品生动简洁,兼具古拙美和艺术韵味。他尤其善于通过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情感、心理、形态的拿捏极为精准。以《水浒叶子》为例,每一个人物形象不仅表现出了夸张的形态,又强调了情感的释放。江念祖在《陈章侯水浒叶子引》中评价:“陈章侯复以画水画谷妙手,图写贯中所演四十人,叶子上颊上风生,眉尖火出,一毫一发,凭意撰造,无不令观者为之骇目损心。昔东坡先生谓李龙眠作华岩经相,佛菩萨言之,居士画之,若出一人。章侯此叶子何以异是?”可谓评价极高。 二、气象一新的清版画 清代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管制政策,曾经盛极一时的版画,入清后明显放缓了脚步。然而,清代版画也并非朝夕之间一蹶不振,其前中期承明之余绪,品类繁多,涉及宗教、戏曲、小说、画谱、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作为统治者宣扬封建教化的工具,版画在内府殿版书籍中广泛出现。到了清代中晚期,雕版行业渐趋式微,一些著名刻书地遭到破坏,刻书活动难以为继,版画艺术逐渐衰落。现在留存下来的大量清代中晚期版画,大多简陋粗浅,曾经引以为豪的精致构图和流畅刀法已然难觅其踪。不过,清代的彩色套印仍然成绩斐然,如《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和《金鱼图谱》《百花诗笺谱》等,在明代彩色套印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创新。 (一)殿版画的盛行 清代雕版印刷的一大特色,是殿版书籍数量庞大,具有重要地位。因系皇家制造,殿版版画往往不惜成本,极尽工巧。如乾隆皇帝出于个人喜好,对内府版画的印造制作就极为重视。纪昀曾提到“盛世六十年,内府剞劂,正春佳节,或三伏盛暑外,无日不奏刀”,还提到乾隆皇帝多次“亲往少监房视官工镌刻,并赐座”。正因为统治者对殿版版画的关注,当时涌现出不少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如《耕织图》《万寿盛典图》《避暑山庄图》《授时通考》等,这些版画图版繁复密致,镌刻纯熟精细,均属上乘作品。 图12 《耕织图》之《持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刊本 在西洋传教士的宣传引导下,铜版画在清代前期即进入中国版画历史,也在宫廷版画中占有一席之地。乾隆年间的《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主要呈现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场面,共16幅图,由传教士郎世宁主事,郎世宁、艾启蒙等绘图,后送到法国铜版刻印制成。整个创作过程以西洋人为主,构图、人物、背景都按照西洋式创作风格,但其内容是中国史事。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场面宽广辽阔,结构复杂,人物情节繁多,但又能运用明暗凹凸、投影透视等技法刻画入微,可以称得上一部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杰作。 (二)民间坊刻继续发展 民间版刻中,曾经在明代大放异彩、最受广大民众欢迎的剧曲版画,入清以后受到压制,不再有当日盛况,版画作品中粗陋的刀刻、平庸的技法并不少见。不过,有名于世的《笠翁十种曲》《桃花扇》《长生殿》等虽无法与明版画相媲美,也仍可看出些许清版的特色。 清初有不少晚明遗老,怀念故国,希望有贤臣名将、有志之士挺身而出重整山河,默默地将这种夙愿流露于纸墨之间,通过人物画和山水画来表达真情实感。《晚笑堂画传》《凌烟阁功臣图》等都表达出类似情思。这些题材在清版画中逆流而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晚笑堂画传》集合百余名往圣先哲,所画古今人物形象神态各异,足与朱圭刻《无双谱》媲美。众多创作者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诗文书画兼善的萧云从。他满怀亡国伤感,隐居不仕,成就了《离骚图》《太平山水图画》等重要佳作,不论人物形象还是山水胜景都堪称精绝,为世人称道。 图13 《离骚图》之《天问·繁鸟萃棘》 清初刊本 民间坊刻的不少图谱笺纸有名于世。《天下有山堂墨竹兰石谱》以蓝、墨两色套印,在众多彩色套印本中非常亮眼。清中晚期直至民国,掀起了一股笺纸流行的热潮。笺纸的制作主要面向文人雅士,以清新淡雅为主,画面简洁婉约,勾画工细,刊刻精巧,盛名于世的有《殷氏画谱》《董邦达山水画笺》等。这种画笺集实用性和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行销广泛,到民国时期仍有再版者。 (三)版画史杰作:《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作为清代彩色套印的顶峰之作,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作者李渔曾自负道:“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它集精湛的绘、刻、印于一体,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了十竹斋饾版技法,面世近300年,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二集例言中有说明:“从来绘事,非箕裘递传,即青蓝授受。自《画传》初集行世,寰区以内,尽知图写山水,人人可学而至。”陈淏子认为《画传》是“画学之金针”。王伯敏在《中国版画通史》中曾经总结了《芥子园画传》的四大特点:其一,作为一部绘画教科书,被看作“正统派”教本;其二,摹绘古代各家的画法于一册,正合一般学画者之所需;其三,不只是绘画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诗画谱,录古人诗词,迎合文人雅士;其四,绘、刻、印三者兼具,绘画精美巧丽,博得众人瞩目。作为中国古代版画的典范之作,《芥子园画传》康熙原本印制最为精美,后续翻刻数不胜数,仅康熙至光绪间就有10余种,目前以嘉庆五年(1800)刊印《芥子园画传》二集作为通行本,其后摹本相比较而言,均不及嘉庆本精致。 图14 《芥子园画传三集》内页 清康熙四十年(1701)金陵芥子园甥馆刊彩色套印本 (四)木版年画引领民间风尚 木版年画并不是从清代才出现的,自宋代就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但在清代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木板年画流行于民间,是基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上逐步走向历史舞台的。其夸张的形象、艳丽的色彩,与前文论述的版刻插图、画谱大相径庭。年画以丰富的内容、质朴的手段,展现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形象,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以及歌颂美德、与恶势力斗争等精神内涵。年画的题材广泛,有故事戏文如《精忠报国》《老鼠送亲》,人物题材如《麒麟送子》《双美图》,社会场景如《苏州铁路火轮车》《荡湖船》,社会生产如《春牛图》《女十忙》以及各类神祇画像等。不同题材年画创作的规格大小不同、适用的时节不同、张贴的位置不同,蕴含的寓意自然也各不相同。旧时年画创作有三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心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从中可以看出木版年画深耕于民间生活的特性。它以纯粹的装饰性和教化性,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形态。 清代木版年画已极为普遍地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县杨家埠以其艺术风格独特、创作数量多、受欢迎程度高等特点成为木版年画的核心产区。姑苏一带,商业繁荣,苏州桃花坞的画铺林立,相互竞争激烈,画师在此有着颇高的地位,各类画铺纷纷出重金邀请画师作画。而这些画师也常常深入民间采风并应用到年画创作中。康乾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风靡一时,艺术风格承袭了明版画的雅致工丽以及十竹斋饾版技术,还吸收了西洋铜版的艺术画风,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年画风格。 天津杨柳青年画在乾隆时期最盛,画铺有戴廉曾、齐健隆、万顺恒、盛兴等,作品远销全国各地。当地年画创作风气十分浓厚,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之说。艺术风格深受清内府版画创作影响,有明显的摹古气质。同时,杨柳青年画不仅行销甚广,当地不少艺人在向杨家埠迁徙过程中带去画稿,还对杨家埠年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新生的版画运动力量 清末国运衰微,雕版印刷为新兴技术替代,传统版画艺术也随之萧条。鲁迅笔下“体面的历史”到民国时期则改头换面,展现出一种新的姿态。随着西方思潮和印刷技术的传入,新兴版画开始流行,从艺术表现上重视吸收西洋艺术的精粹和特质,其题材更为广泛,版画家们将自己的创作运用到革命中,此时的新兴版画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革命性。鲁迅是新兴木刻创作的倡导者,对新兴版画曾提出他的期许:“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现在要复兴,但是充满着新的生命。” 他强调新兴版画运动的时代性,将革命艺术的文化宣传作用发挥到极致。他在《木刻创作法》序言中说:“由此发展下去,路是广大的很。题材是会丰富起来的,技艺也会精炼起来的。采取新法,加以中国旧日之所长,还有开出一条新的路径来的希望。那时作家各将自己的本领和心得贡献出来,中国木刻界就会发生光焰。这书虽然要成为不过一粒星星之火,但也够有历史上的意义了。” 他不仅对版画创作的技艺有着独到的理论和研究,更积极发扬新兴版画艺术,成立版画学会、举办木刻展览、主持作品出版等等,作为近代版画运动的先驱和导师,在中国版画史中留下辉煌的历程。 回顾1000多年的版画历程,一幅幅作品或精工绚美,或质朴雅拙,成为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奇葩。它的精巧雅致、古朴浑穆,抑或淡远清净,成就鲁迅笔下“体面的历史”,并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和认同,古代画论、画史著作不在少数,对版画却避之不谈。版画被视为“匠人画”遭受多重偏见和冷落,即使清代内府版画盛行,也仅被当成统治者管制和教化的工具。版画家的精巧剞劂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书坊匠人的普通技艺罢了,没有多少人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和研究。这种世俗偏见直至近现代才有所转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自鲁迅、郑振铎开始,后又有郭味蕖、王伯敏、周芜、黄裳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相关机构开始关注古代版画。他们积极宣传版画艺术,把古代版画作为专门之学来进行版画文献的搜集整理、考证鉴定和追溯源流等多项工作,为中国版画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郑振铎曾同鲁迅一道致力于保护整理和发扬版画艺术,二人合资重印《十竹斋笺谱》,整理出版《北平笺谱》,研究并整理《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中国版画史图录》两部巨制,饱含心力,费尽心血。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傅惜华的《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等著作为中国版画史研究奠定基础。在后续研究中,除版画作品的艺术特质以外,刻工群体的变化、画家与刻工的分工与合作、地域流派的聚散、历史文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也成为学者探求的焦点。 版画化身千百,广泛流播,从佛门经卷到日用酒牌,从剧曲插图到木版年画,它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状态,展现创作者的聪慧才能,更是一种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郑振铎曾这样表达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和赞美:“往昔的木版画,是一种闪光的文化。那一片片,那一页页,那一卷卷,剞劂神化,令人激赏。这,就是祖国历史的辉煌。”在提倡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版画艺术也值得被重新审视和研究。 作者简介 黄鑫,女,山西太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经济学研究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责编多部古籍图录目录、艺术图册等。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中国古代文物海外存藏等。曾在《东方收藏》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另曾负责多位书画家国内多地的书画策展工作,参加教育部、文化部等多个专项课题的调研和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 排版|周伟俊 审核|尚莹莹 赵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