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旅中国 嵊泗花鸟 | 与青木杨柳松一道,漫游山海之间

 格林书屋 2023-09-07 发布于广西

从地图上看,花鸟岛形似飞鸟,悬于东海之上。

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花鸟岛,地理位置却格外重要,扼守着长三角一带超级港口,见证了中国近代经济之腾飞。它也因此受到长三角的反哺,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海岛旅行目的地。观远东第一灯塔,赏海岸旖旎曲线,游海岛传统村落,品海洋馈赠美食,在花鸟岛“海上桃花源”的另一面,是更为厚重的山海变迁,它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我们将与科旅体验官青木(杨柳松)一道,穿梭时空,再度认识花鸟岛,体悟人与自然的深刻关联,感受山海变迁的恢弘史诗。

PART 01

探寻的足迹

青木,本名杨柳松,是一位传奇色彩的旅行作家,他所著的《北方的空地》,长期霸占豆瓣读书旅行类第一的位置,曾被改编成风靡一时的电影《七十七天》。在中国近代探险史上,他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将荒野的概念带进了大众视野,启迪了一代人,并以超越自然景观表象的视角,窥视人与自然更为隐秘的连接。在中国探险领域,他被誉为”引领未来探险家”。

通常的探险故事,常常以主人公发现人生真谛,作为完满结局。但青木作品的结尾,皆是同样的结语:“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我们所期望的终点并不存在。”

这句话,透露着他最深隐的自然观,即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无限的。因为无限,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无限,人类的探索才真正具有了价值。

探索是根植人类心灵深处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扩展自我边界,抵达无穷的外界,藉以有限生命体验无限世界。有限生命,也因而随之无限了。

物不在尺度的大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念,于青木而言,广袤荒凉的无人区值得探索,伫立于东海之上的小岛,也同样蕴含着万千气象。

PART 02‍

时空的尺度‍‍‍‍‍‍‍‍

一万多年前,地球处于第四纪冰河盛期,那时的花鸟岛,应该叫花鸟山。如今的海洋,是彼时的千里沃野。早期古人类,受困于自然环境,沿海岸线迁徙是重要的探索路径之一,然后再向内陆渗入。在冰河末期,气温产生了巨大浮动,导致陆地上大量固体水资源融化,海洋开始蚕食陆地,古人类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深受影响。

海进陆退,花鸟山随之变成了花鸟岛,这个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从地质尺度来看,是非常短暂的。在八千多年前,当时的海岸线就跟如今相差不大了。同样,人的生存边界与生存方式,也悄然声息的在改变,遵循着自然的步伐。

随着山海变迁,花鸟山的“猎人”也变成了长三角一带的“农民和渔民”。从井头山,到河姆渡,再到已有大型城邑和水利系统的良渚古城,成为华夏文明源头之一。这个过程并非我们如今回顾这般轻松,是理所当然的。而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渐入文明的神奇时刻。

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一个阶段,发生了至今都难以探查的隐秘转变。

科旅中国:花鸟岛为什么是沧(海)桑(山),又非山非海?

青木:海岸线是极其不确定的一个边界,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是山与海的变迁。而花鸟岛地质构造上是大陆基岩岛,是天台山延伸至海的一部分。这个“大陆基岩岛”地质术语,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地球自身冷暖的调节周期中,花鸟岛与花鸟山的角色是交替重演的。就像海边一块礁石,他的山海之变,以每天的涨潮周期在发生。任何事物,放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里,均难以独善其身。

科旅中国:花鸟岛和北纬30度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及这个地理概念?

青木:北纬30度,有非常多的巧合,其中之一就是古人类文明均诞生于其附近。在冰河期,地球上适合人类安居乐业的地方其实不多。在大陆北部,依然酷寒,大部分区域常年覆盖冰雪,自然给予人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而北纬30度一带的的冷暖浮动,对人类生存的上下限影响较小。加上,几条世界大河也巧合的位于此带,肥沃土壤和辽阔地貌即易催生农业,也能容纳更多人聚居。人一多,事就多了,文明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与人复杂关系的映射”。

第一次看花鸟岛地图位置时,就发现他也在北纬30度,且是欧亚大陆的东端,这就是一个有趣的联想了。

人类自末次冰河期结束后,大脑迅速“开挂”,从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快速进入新石器时代,解锁了一堆革命性工具。人类自此才有根本能力脱离动物范畴。或者说,人类在意识上开始审视自然了,并尝试用不同角度解读自然。人类“开挂”的这个时间点,和花鸟岛“沧海桑田”几乎是同步的。

科旅中国:如何判定这里在1万年前曾是陆地?

青木:第四冰河期,尤其在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之间,海平面比现在低一百五十米左右,大量水资源以冰雪形式储存在陆地上。彼时海岸线与今大有不同,如今的东海区域,大部分都是裸露的陆地。花鸟岛,宝岛台湾、海南岛,朝鲜半岛等,都是相连一体的,以及东南亚很多岛屿都是。

正因此,早期古人类通过这些陆桥迁徙至大洋洲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比哥伦布时代早太远了,是真正的第一批人类开拓者。

随着冰河期结束,气温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陆桥消失。各大陆人类,相对封闭的各自演化。直到十五世纪,才萌生了大航海时代,将各大陆“连接”在一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五百年前,当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时,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其间,仍有冷暖干湿的气候波动,小冰期不时冒出来,海岸线也因此摇摆不定,但大势是温暖的间冰期,适宜万物生长。

人类对“沧海桑田”产生的认知冲击,是习惯性的用当下经验,去审视过去和未来。一万年前的地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看待一万年前的人和事,就必须载入当时的环境。拿着现代地图,是找不到过去的家园的。

地质尺度看起来宏大,有些亿年记,有些却短则一瞬,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你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下一秒就可能给你来个出其不意。比如海底火山爆发,几百万年没啥动静,忽然火光冲天,一夜之间,海面上出现一个小岛。

科旅中国:冰河期的花鸟山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您能简要描述下吗?

青木:冰河末期的花鸟山一带沃野千里,如果现在不是被海水覆盖,一定能发掘出石器时代遗迹,且时间跨度极大。具体是怎样,很难考证了,我们对这个“文明萌发”时期知之甚少。

科旅中国:贝丘遗址在哪里能看到?这个遗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青木:贝丘遗迹在长三角一带非常多,一众列岛上也有。贝丘有点像“生活垃圾”的概念,我们通过垃圾堆里的东西,推断出当时的人类面貌,比如人口、生产工具、饮食习惯等等。因此,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独木舟,这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对现代人来说,相当于宇宙飞船。对当时人来说,一个简单的独木舟,就是通往更辽阔、更深远的未知水域的“高科技”。

早期贝丘遗迹和后来的良渚文明是一脉相承的,这说明,早期人类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不论山海如何变迁,始终不离不弃,这片区域也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尤其良渚古城遗址,距今五千年前左右,这是非常震撼的考古发现。

我们总觉得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其实有文史记录不过短短几千年左右。而五千年前,属于上古时代了。良渚有完整的城邑,水利系统,玉质礼器等,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口规模支撑,以形成更复杂的社会系统,即文明。

科旅中国:关于人类文明的诞生,花鸟岛上有什么可以探究和考证的地方吗?

青木:花鸟岛属于良渚文明的覆盖范围,以前,陆地资源不那么紧张,小岛功能多是渔猎,停歇,避风之所。随着陆地人口越来越多,一些小岛才开始慢慢有人定居。

随着生产技术提升,小岛上的人又开始慢慢回迁大陆,有些小岛上的村子都荒废了。一众烟火小岛,又回到千年前的寂寞状态。花鸟岛则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旅游开发了,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升级”,烟火依旧,反而吸引了很多外来经营及生活的年轻人。其朝气和活跃度是花鸟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所以,人和地的关系,一直都是“人来人往”,此消彼长。所有生命都是大地之上的过客,而给予我们生存养分的土地,必然也将这片土地的气质,浸入到我们的身心,被传承,被绵延,成为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PART 03‍

自然的气象‍‍‍‍‍‍‍

青木眼中的大自然,是一切时间、空间、及事件的集合。自然不是狭义的自然景观,而是流动的,立体的,每个人都与之发生深刻关联。

这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所倡导的认识自然的一种角度,他非时代化的,流行性的,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而自然的这种客观存在,也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生活中总结发现的。因此,人与自然是相互认识的过程,共同构建了如此宏大且精彩纷呈的世界。

理解自然最好的方式,是以好奇心为起点,通过对自然的探索,不断延展个体经验范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旅中国:您对于探索自然的建议?

青木:自然环境塑造人,但现代人有更多选择,海边住几天,森林里晃几天,甚至移居万里之外。但归根结底,人类是从自然里来的,历经自然试炼、洗礼,才有了人类现代文明。这也导致,人类深陷“人类文明”中,自然反而变成一个背景,或是一种打发闲暇的刻奇。实际上,我们对自然本源知之甚微。对自然的探索,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功课,是人类孜孜不倦探索的永恒主题。毕竟,人从自然里来,最终也要回到自然里去。

科旅中国:我们面对自然应当是怎样的心态?需要做哪些准备?

青木:我们除了文明人的身份,还有个自然人的属性。wifi信号不可能一直都好,室内空调也有坏的时候,钢筋水泥抵御自然灾害并非一直靠谱。总会有些时刻,你会被抛到绝对的自然之中。如果你和自然一直有链接,这不算是一个什么大问题。如果没有,你指望什么去承载自己的身心呢?

科旅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

青木: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因人而异,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古代圣贤大都渴望回到“田园时代”,比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一个主张恢复周礼,一个向往鸡犬相闻。本质上,都是追求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关系良好,以此为基础的生存关系,所延伸出的其他关系,也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自人类文明起,人与自然的问题,就不是主要矛盾了。如之前所说,人类深陷“人类文明”之中,如同大城市不好混了,很多年轻人就想着,老家要有块地多好。大自然,永远都是人类最牢固的接盘侠。

至于我个人理解的理想状态,那就是该下雨就下雨,该地动山摇就地动山摇,一切都是自然最好的状态。就像花鸟岛上的一块小礁石每天经历潮汐变化,花鸟岛则是万年尺度的山海变迁,他们无论大小,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之中,都摆脱不了自然伟力的掌控。人类也如是,和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最终都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这世界辽阔,远超想象,只需体验其中,便有无数乐趣。此处即别处,一物知万物,就像一个小岛,他所蕴含的自然信息也是无穷尽的。

看似娇小柔美的花鸟岛,却优雅的转化着不同身份,岛也罢,山也好,都是一种美的存在,都是大自然从未割裂的一部分。这何尝不是值得人类学习的一个绝佳自然样本?

一座小岛,见证了沧海桑田,见证了人类文明演进,如今再度焕发活力,在新一代岛民和众多人的努力下,人与岛将更为和谐相依。

拿起镜头吧,记录下自然科学和地理大美给你的启发与感动,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科旅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