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如参禅

 新用户2307qzQG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

商业成功的关键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制定战略的关键是能站在更高维度看自己。到更高维度的关键,要同时具备强烈的企图心和超越一般企图心的心。

这个超越的心,我们称之为“外部思维”。外部思维的极致就是禅,达到极致的外部思维的努力,就是参禅。

禅是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佛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聚合,因为各种条件不断生成和毁灭。如果能够洞察事物构成的条件,就能创造新的事物。这个洞察和创造的过程,就是证悟空性的过程,也就是参禅的过程。

这个能超越、能创造的心,是革命家的“心之力”,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天才力量。

萨特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因而是自由的,人类要自己创造意义。与之对应的是,熊彼特和德鲁克都认为市场经济不可预测,因而是公平的、可以创造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有赖于天才们的创造。

典型天才如特斯拉、爱迪生、乔布斯、马斯克、任正非、马云。乔布斯正是一位参禅爱好者,冥想帮助他创造了改变世界的产品。并不意外的是,硅谷也存在大批的冥想爱好者。

创业如参禅,首先是洞察事物真相,然后是主动创造新的事物。在洞察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改造着世界也改造着自己。


战略是什么,历来有很多定义。中国文化的定义是:扬长避短顺势而为。西方文化中最接近这个定义的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战略的定义:决战开始前,驱动军队抵达优势位置。

理论的神奇之处是,应用于一个领域的理论常常可以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中。例如演化论中的生态位理论,可以应用于商业世界。战争中的战略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战略。

战争需要占据优势位置,商业战略也需要扬长避短顺势而为。

商业战略的优势位置体现为两个方面:在可见的物理世界中占据优势位置,体现为企业的有效管理、供应链管理、组织规模、生产线管理等。另一个方面是在认知中的位置,包括外部顾客的认知和内部管理者的认知。

例如海底捞的优势位置包含两个方面:在可见的物理世界中,她的有效管理能力、门店规模、供应链的先进程度等,是她占据的优势位置。

在认知中,她占据了 "火锅" 这个位置。当外部顾客想到吃火锅的时候,就会主动到物理世界中去寻找海底捞。对内部管理者来说,在海底捞工作成为了一种职业光环,同样的工资她们更愿意在这里工作。这是海底捞在认知世界占据的优势位置。

如果说在供给不足和供需平衡的时代,认知的优势要服从于前一种优势,那么在供过于求的时代,认知优势则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战略的核心就是在认知中占据优势位置。

也就是说,可见的物理世界要服从于不可见的认知世界,可见的东西要为不可见的东西服务。在具体的商业战略中则是:所有企业能够组织操作的经营活动,都要围绕认知中的一个优势位置展开。

例如农夫山泉所有的运营活动,都是为了占据认知中 "天然水" 的优势位置展开。对于老乡鸡来说,这个优势位置是 "中式快餐"。对于哈弗汽车来说,这个优势位置是 "全球销量第一的SUV品牌"。

企业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内,所有的行为都要围绕认知中的一个优势位置展开,如此企业的种种行为就有了统一的方向。各个运营行为之间形成了一致性、协同性、增强性的效果。

企业的成功需要建立自己的 "增长飞轮",更关键的是这个飞轮的圆心在哪里。确定了圆心,各个运营行为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效果。

战略的第一步是识别一个优势位置。

这就需要创业者具备外部思维,能够洞察外部的趋势和顾客的真实需求。我们常常认为外部思维是可以很自然做到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中国人有 "医者不自医" 和 "易子而教" 的传统,因为面对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不论是医生还是教师都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例如,我们常常认为路由器的肉眼可见的天线决定了无线网络的强度,而事实上这些天线都只是装饰作用了。

例如,我们常常需要牙膏中的薄荷成分,来确认牙膏的清洁功能。而事实上真正清洁牙齿的不是薄荷,它只是为了让我们感觉更好。

例如,微软以window业务为核心建立了增长飞轮,但是没有识别到外部趋势的变化,错过了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的浪潮。

例如,诺基亚、柯达被现有业务绑架,困于现有的价值网。对智能移动设备的冲击没有早做准备。

最大的优势位置是时代的趋势,无数被颠覆的企业没有识别到趋势的变化,是因为缺少外部思维。

内部思维的极致就是自闭症:心智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有一个视角,就是自己。

外部思维的极致,就是禅:时时刻刻存在于觉察之中。他是所有人的视角,所有人的视角就是他的视角。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企业的成果在外部,内部只有成本。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营销和创新创造顾客(德鲁克)。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市场价值网,而非管理者;真正主导企业发展进程的是机构以外的力量,而非机构内部的管理者。管理者只是扮演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企业真正的管理者,就是识别自己赖以生存的价值网。这个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组织,与这个价值网进行资源对接(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尼采说:知识是自我,而智慧则是自我的消失。知识使你充满资讯。智慧使你成为绝对空虚的,但是那个空虚是一种新的充满。那是一种空间性。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当虚空留给了我们》中说:

当虚空留给了我们,此时

那哑默的太阳

是愉快的。林中的寂静

是大片无声的声音。

某人正在把下午忘掉。

就像一个故事要用歌唱出来。

当森林陷入寂静,

森林便开口说话。
心理学家波特·海灵格说: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我们的意图会迫使我们将自己的观点置于真相之上,或者会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而去改变事实真相,或者是去影响或说服他人。

这些思想都是指向禅的手指。请注意,不要把手指当作禅。也不要问我禅的定义是什么,因为禅认为文字有局限,无法定义禅是什么。

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能掺入自己的偏见,就像现象学开创者胡塞尔说的,“每一种原初给予我们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该按照它被给予的那样,并且也只在它被给予的限度之内得到理解。”

这要观察者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贪嗔痴慢疑。过滤掉自己的我执,去观察众人的我执。出乎其外,方有高致。常以无欲,观得其妙。

又要求观察者以有情人的心,去调动和创造众人的我执。乎其内,方有深情。常以有欲,观得其徼。





在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里,禅宗五祖出来题目,弟子中最出色的神秀的答卷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并不有名气的慧能的答卷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NBA公牛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主教练菲尔·杰克逊说:没有禅宗大师,只有禅。

在神秀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他的修行中还有自我的存在,他把自我和世界视为两个部分,把灰尘——尘世的烦恼,人心的欲望——视为需要清扫的对象。他还在努力学习禅,融入禅,但还没有成为禅。

在慧能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他的自我已经消失,或者说他的自我已经扩大到无边无际,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他成为了禅本身。

在神秀的自我中,还有禅宗大师的存在。在慧能的世界里,只有禅。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作者说如果佛祖再世,他并不是非要端坐在莲花上,也可以是一个正在修摩托车的人。

我们也可以说,在执教公牛队的岁月中,在面对活塞队、湖人队的强势竞争的执教生涯里,菲尔·杰克逊就是这个时代里的慧能。

乔布斯也是。乔布斯甚至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禅宗大师——抱歉,没有禅宗大师,只有禅。

禅的修行者认为,这个世界有高维度的智慧存在——此时此刻,我也在接收它的信号——只要用合适的方法,人类就能接通这个高维的智慧。

这个方法和这个智慧,统称为禅。

禅的修行者稻盛和夫认为,身为人类要有正确的初衷,要真心为了全人类做贡献而活着,要感恩,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神灵的启示。

这正是禅修的方法。

智慧从虚空中来,中国文化认为 "静能生慧" "人定胜天" ,意思是人在真正安定下来的时候,就能获得神灵的启示。

那么为何我们无法获得神灵的启示呢?因为我们有自我。

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贪恋、痴恋、愤怒、傲慢和怀疑的自我,是更接近动物而非神灵的自我。禅修的关键之一是,觉察到这部分的自我,静静地观察它,不带任何判断和情绪地观察它。

然后智慧就会生起。

从思考方法上看,禅是外部思维的最大化状态。从价值观念上看,禅是追求无我。人要建立自我,然后追求无我。

无我就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就是无我。创业如参禅,企业家的创新实践正是证悟空性,也是价值观的修炼。


禅是所有知识的知识,所有智慧的智慧。禅是真理本身,一旦人融入了禅,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换位思考、外部思维、空杯心态,做到极致就是禅。当然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同时绝大多数人又认为自己能做到,这正是内部思维的表现。

现在,“空杯心态” 或 “外部思维” 已经成了妖术:发言者通过精准设计的身份、收入、媒体形象和成功案例让听者相信自己有外部思维,听者有质疑就被扣上大帽子:你没有空杯心态。

一个充满自我怀疑精神、经常显得不自信的人,才具备外部思维。一个胜券在握、自信满满的人,正是没有外部思维的人。前者离禅越来越近,后者则越来越远。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空杯心态是指交流双方都要空杯,外部思维是指双方都要挣脱内部思维,如果有一方扮演一贯正确的角色,那就不是空杯心态。

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利用身份和权力的优势,强行扮演一贯正确的角色。“空杯心态”就沦为了低劣的精神控制术。相应的,这个角色扮演者也变得低劣。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外部思维?甚至,怎样才能拥有禅心?

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关键点:纯洁的追求和熟练的技巧。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关键:纯洁的追求。

在《箭术与禅心》中,以射箭为修炼方式再现了这个过程。

首先要有熟练的技巧,直至射箭的技巧成为本能反应的一部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纯洁的追求。

在至高的箭术中,师傅要求射手不能以射中箭靶为目的。以至于出现这样矛盾的场面:有时射手射中了箭靶,师傅却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实践,因为射手没有“纯洁的追求”,有时射手没有射中箭靶,师傅却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箭术与禅心的矛盾还不止于此,师傅要求射手在射箭的时候,不能用肌肉发力,要用心灵发力。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矛盾,心灵没有力量,如何能射出箭头?

师傅说,“箭术绝不是以消遣为目的的游戏,而是生死大事!”

师傅还说,“越是要顽固地要学会射箭击中目标,你就越无法成功,阻碍了你的,是你用心太切。”


我常常喜欢把一次咨询的过程,当作一个破案的快乐。你搜集资料、访谈专家、观察顾客,以理性的逻辑梳理这些材料,以放空的头脑等待神灵的启发。你一边行动,一边思考,一边观察顾客,一边观察自己,直至灵光一现。

如果我在咨询中想到的是如何揣摩企业的需求、如何在几派中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实现最大化收入。这个过程就会变成折磨。你就变成了整个案件中的罪犯,而不是破案者。

这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真的相信价值观,工作才不是折磨。但是以我有限的观察,我发现价值观这个东西,也和“外部思维”一样成为了精神控制术。


组织的卓越要靠价值观引领,而不是靠忠诚度引领。因为忠诚度和专业度呈反比,越强调忠诚度的组织,专业度越低。最后会被价值观引领的、专业度高的组织淘汰掉。 
卓越的管理者是靠价值观推动的,这是专业度不足的人无法理解的。专业不足、没有价值观的人,优点是可以提供静态的稳定性或忠诚度。专业度高、有价值观的人,只服从于他认可的价值观,而非某个特定的组织或人。
追崇价值观,是在要求管理者“无我”。强调忠诚度,却是在满足管理者的“我执”。前者是反人性的,它要求管理者真的认同价值观,可以为了价值观做出物质上的牺牲。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个德性人,而非经济人。

没有价值观的组织也能获得成功,可以获得名声和财富,就像魔鬼也有强大的法力。只是这个成功有边界,在人的力量能达到的边界。

例如欧洲国家的边界,是以单个民族的武力值决定的。日耳曼民族的武力边界决定了德国的国土边界,高卢民族的武力边界决定了法国的国土边界。但是中国的边界不是靠武力实现的,而是靠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就是价值观,他的边界超过了人的力量达到的边界。

价值观里没有贪嗔痴慢疑的我执,价值观是纯洁的追求。在《箭术与禅心》中,箭术师傅说要忘记自己,把射箭的技巧、弓箭、箭靶融入到自我中,不再有一个意识化的独立的自我。书中有很美妙的描述:


如射箭前的呼吸,是将“自我”和“弓”、“箭”、“靶”、甚至是“空气”融为一体;这样射箭如同射我,即使不看靶,也能射中。 

人能思想,却弱如苇草。然而,当其无思无虑之时,即可成其伟业。

“如婴儿状态”须长年累月的忘我训练才能达到。一旦达到这种状态,人便会不思而思,其思如阵雨从天而降,如波涛涌过海面,如星辰闪耀夜空,如绿叶吐芽于和煦的春风之中。

确实,它就是阵雨,就是海洋,就是星辰,就是绿叶。

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呼吸,外界的刺激就越来越模糊。充满了心灵的觉察,所以又被称为“当下的真心”。意味心灵与精神存在于一切。 

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箭就像“竹叶上的雪”一样。

纯洁的心是至宝,虚心的人有福,除非拥有孩子般的心,断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和幸福。

有人会说,追求物质保障和享受,都是合理合情的追求,怎么就成错的了?价值观不能当饭吃啊。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就请你认真追求。直至你感到焦虑、无趣的时候,感到这个追求没有尽头没有幸福感的时候,再来了解什么是禅心。

禅心并不保证你能够获得名利,虽然它确实有这个客观效果。书中的箭术师傅曾给作者展示过一次:在点着蜡烛的屋子里,师傅一箭射中靶心,第二箭射中前一支的箭尾。

但如果你以名利心追求禅心,又不可能实现。

什么才是真正的外部思维?当我们认为对方没有外部思维的时候,绝大多数可能都是我们和对方一起陷入了内部思维。

以箭术证悟禅心,需要纯洁的动机和熟练的技巧。神秀式的渐修是顿悟的前提,即使在顿悟之后,也要以渐修把顿悟固定为习惯。获得真正的外部思维也是。





禅是佛教的中国化,它经由日本传播到世界,成为了全人类的智慧。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禅诞生于中国?在禅之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中国人生活在禅中,就像印度人生活在瑜伽中,美国人生活在竞争中那么自然。

在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论语》中说,夫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说夫子有四不为,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在另一本经典《中庸》里留下了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南怀瑾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是:

“人心惟危”,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最可怕了,后天的人心是很可怕的。
 
“道心惟微”,所谓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是“道”,儒释道三家最后所代表的,成佛是得“道”,道家成仙也是得“道”,这个道是什么“道”?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中国文化这个“道”,道心是精微得不得了啊!
 
“惟精惟一”,他的方法是“精”跟“一”两个字。
 
“允执厥中”,做起来,实行中庸之道。

什么又是中庸之道?

中庸的 "中" 是指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在时间上、空间上、程度上准确把握分寸,不偏不倚、不增不减、不左不右。

中庸的 "庸" 是指平常。平常的东西往往不会被关注,但是其中常常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它是我们熟悉的,一看就懂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别具内涵的,有力量的。

这个 "中" 就是商业战略要占据的优势位置,这个 "庸" 是商业战略要以显而易见的方法表达。杰克·特劳特说,定位就是寻找显而易见的答案,他真正的意思是实践中庸之道。



继续讲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慧能在接受五祖弘忍的点拨之后才真正开悟: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本自清净的自性能够像没有灰尘的镜子一样映照万物,这还不够奇迹,更加奇迹的是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能生万法的自性,被青年毛泽东称之为“心之力”,在乔布斯身上是“现实扭曲力场”,在刘邦身上体现为永远自信、永远进取的强者气质。受这种气质感召的人,永远觉得自己要创造点什么,要对世界有独特的贡献。

他们永远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否则就会感到痛苦。

雷军40岁时卖了卓越网,账户里躺着几千万美金,依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因为几千万或几亿现金,很多人都有,没什么了不起。创造一个历史级别的企业,才是雷军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贡献。

除非世界因我而不同,我才感到幸福。这种执拗地认为自己要对世界有独特贡献,并且还能做成的力量,就是能生万法的自性。它是革命家的心力,是哲学家的超人精神,也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自性觉醒后涌现的激情、信心、勇气让他们野心勃勃他们充满匪气的强者意志,感召着众人和他一起成就伟业。

因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是混沌的,克劳塞维茨说,面对战争的不可预见性,优秀的人必备两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追随这一线微光前进。

只有少数军事天才知道战争的走向,也只有少数商业天才知道市场的走向。德鲁克认为,趋势的变化是决定组织及其努力的成败的终极因素。然而,趋势的变化只能去感知,无法加一计数、定义或分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任何人如果想把管理变得更“科学”或变成一种“专业”,一定会开始设法除去那些“讨厌的麻烦”(商业世界中的不可预测性,包括风险、波动、“无益的竞争”、消费者“不理性的选择”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自由和成长的能力也随之而去。(《管理的实践》)

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混沌,没有哪个理论或圣人能够穷尽一切真理。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确定地知道未来,然后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做什么才会有未来。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人也不可能是历史规律、绝对意志的附庸,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被判定为自由的,他同时肩负自由和责任。他必须要创造点什么,才真正符合其天性。

从存在主义哲学看,一个人意识到不可推卸的自由和不可放弃的责任,开始创造的时候,他才真正存在。其他时候,他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

从社会制度看,一个人拒绝被设定的轨道,开始创造的时候,他就是在拒绝机械论的世界观,拒绝把人类的未来可以交给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或组织,他就是在拒绝成为平庸之恶。

从创业角度看,企业家的创新实践,就是在证悟空性。他洞察到顾客的潜在需求,也洞察到产品构成的各种条件,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创造新的产品。空性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而是指无限可能。

并不是天才们知道未来是什么,而是他们主动创造了未来。只有在创造的时候,他才是一个人,只有他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才创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