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地理爱好者,那么你肯定对中国的各个省份十分熟悉。在这些省份当中,有好几个省份可以凑成一对。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 那么,你知道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哪条河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你很有可能会答错。同理,山东山西的山、湖南湖北的湖、广东广西的广,也非常有意思。 河南河北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它们一个简称“豫”,一个简称“冀”,历史渊源都很深厚。 在历史上,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黄河之南称河南,黄河之北称河北。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黄河下游一带的地区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河北由此得名。 只不过,那时的河南河北版图与如今有所不同。河南道包括如今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一些地区。河北道则包括如今的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的一些地区。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黄河都是河南河北的天然分界线。 不过到了后来,河南河北两省的分界线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以漳河为分界线的局面。 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温而不可制约。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 漳河的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都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下游则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南与河北两省的边界。 综上,从名称上来说,河南河北的河是指黄河。但是从分界线上来说,河南河北的河是指漳河。 在我国的华中地区,有两个看上去很像“孪生兄弟”的省份,那就是湖南和湖北。不管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历史文化属性,这两个省份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然而,一个湖却把这两个“孪生兄弟”给硬生生地分开了。 这个湖就是中国第三大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在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在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唐朝时期,湖南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来朝廷设置湖南观察使,湖南由此得名。湖北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清朝时将湖广省一分为二,为湖南省、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而山东山西的山,则与“愚公移山”有着莫大的关系。愚公是战国时期《列子》中的寓言人物,他“年且九十”,门前有两座大山,阻碍了一家人的出行。为了改变现状,愚公带领儿孙“叩石垦壤”。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将两座山分别移至山西南部和东部,成为了王屋山和太行山。 正是有了太行山,才有了如今的山东和山西。 不过,如果我们从地图上看就会发现,山东山西两省并不是以太行山为分界线的,它们甚至并不接壤,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河北。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广东广西的广是怎么回事。 其实,广东和广西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山川或者河流作为分界线。汉武帝灭南越后,在南越设置了广信县,“广信”的意思就是要在南越国内广布汉朝的信誉,让南越国的老百姓不要有所猜忌。 到了宋朝时,行政区划都是以路、州、县来分,广信就被称作了广南路。宋太宗时期,以广信为界,东边叫广南东路,西边叫广南西路。 后来,广南东路就简称为广东,广南西路就简称为广西,如今的广东和广西便由此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