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尘埃——北宋最后一位名将之死?

 思明居士 2023-09-08 发布于河北
历史的尘埃——北宋最后一位名将之死?

靖康元年六月十五日,钦宗皇帝赐给将军解潜金银若干,用以激赏将士。

今降赐金一千两、金束带五条、战花袍三十领,卿可用激赏中伤用命将士

解潜所率宋军是朝廷派往太原解围的一支,想一想,为向金军求和,钦宗拼命“大撒币”,豪掷——

金国犒军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

如今,轮到给为赵家卖命的宋军将士,却少得如此可怜,而犒军赏钱难以为继,也成为压死名将种师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盖太原之围,乃中国祸乱之原也。

能否坚守太原是赵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宋军前仆后继,赶往太原解围。

在奉命为太原解围的诸路宋军中,真正能够和金军正面拼杀的部队,是屈指可数的,但老将种师中绝对算一个。

自贼入寇两河,河北更无一战,河东大小虽有数战,惟孙翊、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至於败也,诚可惜哉。

种师中,是种师道的弟弟,小说《水浒传》中“小种经略相公”,也就是鲁智深的领导,但孙翊才是第一个战死在太原城下的北宋名将,可惜,孙翊只是朔州守将,手下仅有两千人,第一个赶到太原城下,太原知府张孝纯却只有一句话。

贼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

“观察”,指的是孙翊的官阶,应该是观察使,但和《梦华录》里的“高观察”,可能还是有些区别的,孙翊可能只是遥郡,而“高观察”很可能是正任,比孙翊地位高。

张孝纯的这句话,无疑是将孙翊往死里逼,但也只能如此,最终,孙翊在太原城下殉国。

翊曰:但恨兵少力乏,乃复战数日,五兵皆尽,为金人所杀。

后来,张孝纯被俘降金。

种师中是第二个死在太原附近的北宋名将,而种师中是在朝廷诏令紧锣密鼓地逼迫下仓促上阵的。

时许翰同知枢密院事,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公方欲规画所宜,并待饷馈稍给,方乃鼓而西,翰督责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济,天也,吾何爱一死,不以报国耶?乃由土门下井陉至榆次。

当时,种师中先是奉命追击金军,可是,追上金人之后,朝廷却不让攻击,眼看着金军无不金银在身,种师中的部队原本希望借追杀金人,大捞一把,这原本无可非议,毕竟,这些金银都是金人掳掠宋人的,如今,大家紧追慢赶,一路风尘,却不让攻击,眼看到嘴的肥肉,就这样飞了,大家原本就窝了一肚子火。

历史的尘埃——北宋最后一位名将之死?

随即,朝廷再次下令,让他们紧急赶往太原,以致于“饷馈稍给”,也就是用于激赏将士们的“银元”都没来得及带,结果,关键时期,种师中拿不出赏钱,士兵们没了斗志。

金人乘间来突,诸军以神臂弓射退之,师中欲取金银赏军,而辎重未至,故士心离散。

第一个不战而逃的,是种师中的先锋——杨志,也许就是《水浒传》中“青面兽”的原型,近年,杨志的墓志已经出土,不仅如此,原本和姚古、张灏约定在太原城下会合,但是,姚古、张灏这俩猪队友关键时刻掉链子。

初师中约姚古、张灏两军俱进,师中屯於榆次之境,而古、灏不至。甲戌,金人娄宿(改作罗索)悉兵来攻右军,右军先溃,前军亦奔,师中率麾下死战,自卯至巳,所馀才百馀人,身被数鎗,裹疮力战,又一时而死之,年六十八。

张灏正是太原知府张孝纯的亲儿子,老爸被困在城中,张灏却不用命,可见,上阵父子兵,也只能听听而已。种师中也许算是北宋最后一位名将,他的死,对于宋军士气的打击是难以言表的,紧接着,他年迈的的哥哥种师道随即伤心而死,宋军的一面旗帜倒了,将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最后,摘录史籍中的一段文字,尽管寥寥数笔,却写得惊心动魄,很有画面感,更主要的是对宋、金作战方式及其优劣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是日凌晨,黏罕遣甲骑千馀人,自太原路来,至黄迪寨,贮立移时,观望我垒。是时,王师驻於上贤者,凡九寨,并在北冈上,皆相去数里,咸遵黄迪令,并不出师,金人继又有骑兵分九头项前来,并有别骑,去寨三五里间,其元来来者甲骑,乃趋汾州路,去把我来路,其九项贼马各对一寨,驻骑久望黄迪寨者,先来逼垒,乃遣神臂弓三队出寨,於高阜处上射其贼马,相射移时,我矢告尽,迪复遣三队出寨,方将半,贼马不避矢石,俱直冲辕门,迪寨遂破,继而诸寨皆被其害,其器甲军须悉皆委弃,官兵、市民洎运粮人夫,死於贼者无数,馀皆奔溃。

历史的尘埃——北宋最后一位名将之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