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真正的绊脚石,在自己的内心。当你不断与自己内耗,生活便会越过越糟。从今天开始,不多想、不空想、不乱想。 富书作者:墨染 看过这样一组漫画: 晴空万里的一天,一个人走在街上,脑海里却思绪万千。 慢慢地,各种负面情绪翻涌而出,形成他头顶的乌云。 随着他想得越久,乌云便越来越大,直到遮天蔽日,笼罩了整个世界。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99%的烦恼,都是人自找的。”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环境,而是内心的阴霾。 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可自拔,只会让自己坠入情绪的深渊。 想要越活越好,就要学会挣脱精神内耗,跳出自我束缚。 
让你疲惫的,是凡事想太多
看到一位网友的自述:她总在早上刚到公司时就开始构思工作计划。 她在脑海里设想着每一项工作的难易程度,一遍一遍地给这些事项排先后顺序,又不停地推翻,再重新排布,试图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 想着想着,又想到要和某个讨厌的人打交道,把可能发生的对话在脑海里演练数百遍,心情也逐渐烦闷起来。 结果往往快到下班,一件事都没做,只能手忙脚乱地加班。 时间一长,她只觉得自己身心俱疲。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很多困境,不是来自生活的难题,而是思想的作茧自缚。 心理学家迈克分享过一则案例: 患者霍尔在一天临睡前,翻看朋友圈,发现同事给所有人的动态都点了赞,唯独没给他点赞。 霍尔瞬间开始难受,想到自己不善交际,人缘不佳;继而又想到自己能力一般,业绩平平。 同事们好像或多或少都有点轻视他,领导也从不看重他。 曾经在工作中的不如意尽数翻涌上心头,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二天送女儿去幼儿园时,因为晚上的失眠,他忘记了学校今天搞活动,学生都要穿礼服。 回家换礼服已经来不及,女儿不得不因此被取消活动资格。 从那天起,霍尔陷入了无限的自责,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无能,导致家人受到排挤。 他整日整夜的焦虑自责,不断失眠,头发也大把大把地掉。 《从内耗到心流》中写到,“内耗的源头是外部世界和内心都在不断做加法。” 很多时候,真实世界里风平浪静,内耗的人心里却已四面楚歌。 人生之累,累在心。 那些无意义的消耗,会逐渐蚕食我们的能量,让我们心力交瘁。 
情绪的毒,源自纠结的苦
余华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内耗:“内耗就像我的写作过程,当找不到一个出口时犹豫不决,想这么写又想那么写。” 诚然如是。 最让人崩溃的,便是遇事时左右为难的纠结。 就像一则寓言故事,一头饥肠辘辘的驴子站在两摞草堆中间,却不知道先吃哪一边。 左边的草鲜嫩,右边的草料多,它两个都舍不得放一放,最后竟因长时间的纠结而饿死。 无意义的纠结,除了耗费心力,还会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让局面越发糟糕。 博主@miki在论坛里分享自己内耗的经历。 两年前,她从985名校毕业,如愿进入一家大厂。 可刚进去不到几个月,同事们的勾心斗角让她很快疲倦,没日没夜的加班也让她难以接受。 她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但现在离职,工作时长太短,简历不足以让自己找到下一份工作;不离职,身心俱疲,实在痛苦。 她每天工作时,就在盘算着离职,导致工作心不在焉,效率越来越低,只能加班更久;想到离职时,又不断计较着利弊,下不了决心。 那段时间,她连做梦都在反复权衡这两个选项,导致噩梦连连,心悸不已。 最终她就在这样的纠结里工作了两年,却因为工作绩效不佳,还是最初的等级和薪资,连新来的毕业生都比她高。 陷入内耗的人,如同左右脚同时踩下油门和刹车,白白浪费了力气,却始终留在原地。 遇到挑战时,既想要尝试,又害怕搞砸; 面临选择时,想要鱼肉,又舍不得熊掌。 事事思前想后,摇摆不定,只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和体力,瓦解我们的意志力。 到最后,负面情绪肆意弥漫,世界愁云密布,再也不见晴朗。 想要解救自己,就要给纠结画上休止符,才能拨云见月,走出阴霾。 
余生,停止内耗,放过自己
看过一张发人深省的图。 一个人自己和自己扭打在一起,却向外人求助。 内耗的根源便是如此,自我斗争,把人生拖入困境。 正如余华说:“任何情绪,都需要一个出口,内耗也是。”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当你盛放了太多负面情绪,便再也装不下欢乐。 唯有时时打扫,清理不良思绪,内心才不会布满尘埃。 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曾在书里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女孩马上要考试,夜里焦虑到睡不着,白天却忍不住玩手机。 哪怕把手机锁进柜子里,她也会不断地去想它,仍旧没法专注于学习。 李松蔚老师没有对她灌输任何鸡汤,而是建议她每天放下手机一分钟,其余时间该玩就玩,不要为此感到歉疚。 刚开始,女孩对此嗤之以鼻,以为李松蔚是开玩笑,但还是决定试试。 第一天,女孩只觉得一分钟仿佛无比漫长,难熬至极。 随之而来的玩手机时光,则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完成了医生布置的任务,变得异常快乐,不再有之前的负罪感。 到了入睡前,女孩也因为想着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不再那么焦虑,可以安然入睡。 奇妙的是,坚持几天后,一分钟变得越来越轻松,甚至不知不觉就过去了5分钟、10分钟…… 没过多久,女孩已经可以稳定地每天集中注意力地学习好几个小时,最终不仅顺利通过考试,也收获了宝贵的自制力。 谁都会有想逃避的事情,人生也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 与其一味空想,得不偿失,不如从1%的行动开始,打破恶性循环。 也许,这1%的小小动作,在短期内不能马上带给你成功。 但这简单微小的行动中,你会收敛心神,停止胡思乱想。 只要你肯迈出一步,就能摆脱焦虑,收获自愈。 

仓央嘉措写过这样一句诗:“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人生真正的绊脚石,在自己的内心。 当你不断与自己内耗,生活便会越过越糟。 从今天开始,不多想、不空想、不乱想。 放下杞人忧天的焦虑,多些物来顺应的坦然,在纷纷扰扰的世间,收获内心的畅快与释然。 作者简介:墨染,富书作者,第4本书即将出版,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