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唯一生存之道:向一切先进的老师们学习

 乔诺咨询 2023-09-10 发布于上海

来源/ 乔诺咨询
主笔/ Icey


时至今日,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把华为视为标杆和楷模,视为自己经营企业的“导师”。

然而,华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位“导师”,更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谦卑学习的典范。

任正非曾言:“华为生存下来的唯一措施,是向一切先进的老师们学习。”正如古人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谦逊和不断学习的态度,为众多企业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01

想变强,就向竞争对手学习


2019年,华为供应链系统四面楚歌的时候,有记者向任正非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华为被打压之后,会不会以禁售iPhone来进行反击?”

任正非这样说到:

华为绝不会抵制苹果,如果有这种行为的话我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供求是市场行为,不以某集团意志为转移。苹果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它带我们领略了很多世界之美。从某一层面讲,苹果是华为的老师。作为学生,我们为什么要抵制自己的老师呢?

图片源于网络

 为何华为要将苹果当做老师?

从来都是学生超过老师,将苹果作为“老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超越

比如,流体力学和空气力学是伯努利父子研究发明的,但是父亲却嫉妒儿子在空气力学上面的成就,便不断迫害自己的儿子,但这个父亲其实也是儿子的老师。

当然,华为把苹果当作老师这句话不仅不是套话,还是所有手机厂商中学的最认真的,甚至以此作为华为公司的方针和策略。

 华为向苹果学习了什么?

   第一,供应链

在供应链问题上,苹果和华为在核心供应链上都采取相同的政策:防止一家独大。

比如,苹果公司采用A系列处理器以及正在研发的5G芯片,这一战略旨在与高通竞争。同时通过合作支持LG或其他屏幕制造商,以减轻对三星的依赖。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目前由台积电和三星两家代工,这也是其多元化供应链战略的一部分。

华为在供应链上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自主研发麒麟处理器和巴龙芯片,降低了对外部芯片供应商比如高通的依赖;采用国产屏幕,减少对三星等外部屏幕供应商的依赖;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称为HarmonyOS,旨在减少对谷歌Android的依赖。

   第二,生态系统建设

苹果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包括AppStore、iCloud、Apple Music等,并且打通了iPhone、iPad、Mac之间的互操作性。

华为也积极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华为应用商店和云服务等,也同样为华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甚至华为智能家家居的用户提供了高互通的操作体验。

   第三,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苹果的ios操作系统以其简洁、直观和用户友好的界面而著称。


华为也不断改进手机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比如EMUI,也就是手机运行的操作系统。通过定制化界面、图标、字体等元素,为用户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外观和风格。还引入了一些功能性改进,如智能电池管理、手势导航和屏幕分割,以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体验。

在2019年的时候,华为超越了苹果成为了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代智能手机出货厂商。2020年,华为更是依靠Mate系列打破了苹果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垄断优势。

虽然学习苹果的路还很漫长,但任正非敢于承认和苹果的差距,并且认真学习苹果公司的优秀理念,这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好方式。

02

要不计成本地学习成功企业

华为公司的流程管理老师是国际巨头IBM。任正非曾经说过:“我的老师是IBM,IBM教我们爬树,我们爬到树上摘了苹果!”

但是,IBM提供的咨询服务费用相当高昂,华为累计掏了40多亿人民币。那可是1998年,几万块钱就可以买套房的年代。即使放到现在,这也是一笔巨额费用,但任正非没有丝毫犹豫。

 为什么坚持要学IBM?

图片源于网络

当年华为拜师学艺IBM,是因为巨亏160亿美元的IBM在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的手里,起死回生。

1997年,华为公司在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部门协同不佳、客户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下......任正非决定去外国看看优秀企业是怎么管理的。

任正非带队到IBM取经,在听到他们的IPD(集成产品开发)的研发管理模式后,任正非知道这就是华为需要的,随后拍板,交40亿学费拜师IBM。

 斥巨资学习给华为带来了什么?

从1998年到2002年,5年时间里,IBM派遣了70来位专家顾问到华为,开展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八个管理变革项目。

   第一,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标准

把原来业务开展中的人为控制改为流程控制和系统控制,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这样一来,所有人的业务活动都必须按照指定的流程进行,确保一致性和效率。

这种改革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达到了降本增效,这也是华为产品在国际上有价格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第二,企业基础价值观——企业要围绕客户

华为形成了企业是围绕客户和听客户的企业基础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

2010年华为年度市场会议上正式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推动华为不断进行管理变革,给客户创造价值成就客户,这也是华为能够取得市场重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一场变革,华为走向了跨国高科技公司之路,保持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

当初华为投入几十亿元搞管理咨询大家无法理解,现在来看此事对华为和社会产生的潜在效益已经无法估量。

03

向先进国家学习

任正非历来反对狭隘的“自主创新”,哪怕是华为遭受了很大的困难,但任正非还是强调要继续学习美国,把美国当成老师。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不开放就是死亡,如果我们不向美国人民学习他们的伟大,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

1992年,任正非曾亲自前往美国进行考察,对美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包括环保、教育、人性、科技、管理和电影等六个方面。特别是,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卓越表现令他赞叹不已。

他认为:美国在创新机制和创新动力方面非常强大,各种司法制度也处于领先地位。大量杰出的人才竞相涌入美国,其他国家目前还无法媲美。

任正非觉得如果一流的人才都去了美国,那我们获得的可能就是二流或三流的人才。

“在这种人才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几个人、几十个人拼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优秀人才,虽然我们的人数就比美国公司多很多,但是我们做出的成绩并没有比美国公司大多少。”

若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将来可能面临人才缺失,导致适应不了社会的变革,面临产业转移带来的困境——

一方面,完全依靠人工智能进行的产业因为没有科研技术人才的支持,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那些只能由人工才能进行的生产,可能会转移到东南亚、拉美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这也是当时华为会受到制裁的原因。究其根源,还是在一些硬科技领域被美国卡脖子。说到底,没有“高精尖”人才助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

业内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也就是说,只要把握人才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是华为破局的关键。


 华为在人才培养上面都有哪些投入?

   第一,加强人才储备

今天华为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人才力量的充足储备: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这种多层次人才的组合,保推动着华为前进。

包括最近任正非正式签发的建立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

“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包括非边界内专业的人才愿意到边界内来工作,我们就愿意要。我们朝着假设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储备。”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

目前国内多所大学开设了鸿蒙生态课程,包括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深度参与鸿蒙生态人才建设。

在今年8月份,华为推出“鸿飞计划”的新一轮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百亿资金。华为将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一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三,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

华为认证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ICT行业领先的认证标准。结合华为自身30余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和ICT领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构建了全栈式人才培养和鉴定体系。

每年全球约200万人次参加华为认证的学习和考试。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计通过华为认证学员已超过75万人次,其中最高级别的HCIE专家认证达2.9万多人次。

获得认证的数字技能人才为全球各个区域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无限创新可能。

任正非认为芯片只靠砸钱是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努力努力地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得起来。

这是软土壤,没有软土壤,任何庄稼都不能生长。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哲学、教育。科学技术是领导这个世界的。中美贸易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的问题。不重视教育,是会重返贫穷的。因此,我们国家要和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时间振兴教育。

任正非虽不是教育家,却对教育有着深刻而睿智的见解。

直到上个月底,华为新款手机Mate 60 Pro的发布引起了一波轰动,如今又不断曝出华为全线产品将推出麒麟5G新品,这也意味着华为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向强者学习,汲取强者的斗志;向善者学习,借鉴善者的显而易见的长处;向智者学习,积聚智者的内在智慧。

最后,希望我们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能遇到这个“老师”,做人虚怀若谷,做事脚踏实地。

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对所有可以被称作“老师”的人,说一声:节日快乐!

同样,希望每家企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助力企业实现长期有效的中国式增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