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据》南迁记

 简单就是幸福rh 2023-09-10

曾据,字恒仁,宗圣曾参十五派孙,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城人。据曾氏族谱记载,曾据出生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当时正处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曾据因通晓经书被推举到朝廷为官,承袭都乡侯(汉爵位名,位于列侯之下,关内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他因政绩卓著,有功于朝廷,后又加封关内侯。

图片

孝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篡汉夺位,改朝称帝,国号新莽。

曾据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他遵循先祖宗圣曾参“爱国忠孝,驱邪匡正”的遗训,视王莽之举为大逆不孝,他以在新莽朝中做官为羞耻,拒不接受王莽给他封相的圣旨。

图片

始建国庚午二年(公年10年11月11日),53岁的曾据弃官抗旨,率领全族2000余人,从山东嘉祥县武城出发南下,顶风冒雪,不畏艰险,途经江苏、安徽,渡过长江,南迁至豫章郡,最后定居庐陵吉阳乡。

          图片

         千金只买读书声

      公元九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此时新朝正是用人之际,且又有一大批前朝旧臣对王莽表面上恭敬有余,背地里却说他是窃国贼,其中以曾据为最甚。王莽这个人心胸狭窄,早就有除掉曾据的想法,奈何他为高权重,又有朝廷大臣力保,为笼络前朝旧臣,只得作罢。虽说王莽嫉恨他,但另外又敬重曾据是一代宗圣曾子的第十五传嫡孙,知识渊博,且为前朝将相,深受汉皇宠爱。心想:“既然杀不得你,那就为我所用吧。”于是下诏令曾据为当朝宰相。

            图片

曾据为人忠诚、有骨气。他谨遵“忠君爱国,驱邪匡正”的祖训,毅然不仕新莽,愤然弃官离朝。王莽本就有杀他之心,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现在曾据公然敢抗旨不遵,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次怎能轻易放过他?曾据与王莽在前朝为官共事多年,很清楚的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避免王莽株连九族,遭灭门之灾,曾据只得带领族人迁移,渡江南下至庐陵。他是江南曾氏的始祖。

         图片

曾据携带曾氏家族二千余读书人远离家乡山东武城,渡江南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当时比较偏僻的吉水仁寿乡。

那里远离京城,不易被王莽的爪牙发现。庐陵县令恰好是曾据的学生,对老师极为敬重,为人正派。

“恩师,好久不见,学生日夜思念恩师,如今见了反而没有什么话可说了。”说着激动的留下了眼泪。

“好啊!好!好!难得你有这份心意。现如今我得罪了王莽,你不把我送官府反而收留我等一家族,足可见你对我的心。”曾据扶起跪在地上的庐陵县令,说道。

             图片

“那王莽心胸狭窄,像恩师这样忠心耿直的人自然是容不得他眼。恩师且在此住下,料他也找不到这里。”于是将南迁的曾氏家族安置在乡军驻扎地留下的几栋老房子里。房子周围山岭纵横,前有笔架山,后有野文峰,东是樵歌岭,南是伏虎岭,山岭缠绕,真是个避乱隐居的好地方。

那时南方农业生产十分的落后,尤其是吉安这块地方,到处是一片蛮荒之地,村民经常是食不果腹,饥不择食。曾据看到此情此景更是痛恨王莽的新政害得民不聊生。“可光感叹有什么办法呢?自己已经是一个戴罪之身,有何能力再谈治国安邦之策?还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曾据心里想道。之后他就带领大家开垦荒地,改良农作物品种,每天精耕细作,过着刀耕火耨的生活,并将山东老家带过来的小麦栽培技术教给当地村民。曾氏家族就这样在吉水这块地方繁衍生息,安顿了下来,时间久了,又搬来了几姓人家,人口越来越多。

            图片

南迁至吉水的曾氏家族,因为他们是出自宗圣曾子的后裔,所以个个知书达理。而吉水那时还是个蛮荒之地,文化落后,村民目不识丁。曾据为报答吉水对曾氏家族的接纳之举,与县令商量,决定兴办一些学校,免费教当地村民读书识字,县令欣然答应了。于是曾据就将汉光武帝赏赐的三百两黄金和曾氏家族的一些捐赠,为吉水办了十六所曾子学院,并免费为吉水百姓施教。村民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人不分贵贱,没有不上学堂的,连三尺儿童都能诵诗书、读春秋、知文章,形成了“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读书盛世。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民间传诵“曾家黄金三百两,只买吉水读书声”的传说。

曾据的《南迁记》写得气势磅礴,记述了南迁缘由,彰显了浩然正气

余奉先王简任,秉爵兴朝。静夜思维,每以不克鞠躬尽瘁劳王事是憾。臆谓: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庶可挽回天心,奠安社稷。俾高皇帝玉叶永传,国祚无疆,是予之厚愿也。奈朝臣怀二,莽贼兴变。虔刘我边陲,荼毒我社稷。顿使光华之天下,倏成混沌之山河。嗟!予孤臣独力,其奚支耶!顾予不能一死以谢罪,而复甘脆肥醲我而哺之,组缨章甫我而佩之。清白自矢之谓何?其何以报先帝於地下也?去兮,去兮,不复还兮!目不睹艰辛,耳不听黄口。登东皋以抒怀,赴幽壑而棲栖。引壶觞以自酌,对松竹而盘桓。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几不知人世间更有何事可乐也!然寻流而南,凝眸转目,望山河而如故,千万之风物既非矣。吁!嗟!去兮,不复还兮!衰髦之躯可远遁,故主之恩实难忘。可哀可怜!若与宋微子兴悲,同数行泣下也。子孟不作,倾危奚持?孤臣有怀,共事无侣。黾焉哉!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图片

汉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八月二十四日曾据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葬吉水兰溪石马坞,墓前有白石为记。近年曾据墓修葺一新,墓园石柱有对联一副:地脉山沙左卫右环无偏倚,坟庭墓址前迎后护有扶维。

           图片

              图片

            下面是2019年曾据公祠内新换装的据公雕像

             图片


东汉史学家班彪四首诗文赞曾据

(一)挽河汉而徙兵甲,整乾坤而篆鼎钟,纠纠然名不可穷。嗟!公于昔也幸,天子三锡之命。民于今也见,将军八面之风!

(二)宠锡爵侯久就封,征袍何事被遽容。知因篡汉奋神勇,东郡与君锡地同。

(三)唐运中迁,笃生高士。勤劳王家,平章国事。耻事新室,江南避势。志存忠孝,天福有自。

(四)职参天庭,官封爵位。万卷胸藏,三行目视。致君泽民,除害兴治。绍舞雩之余勋,得东鲁之秀气。致政关内,黎醇风惠。新莽权归,耻而不仕。爰举家属,迁豫豫避。隐居行义于其中,创业垂统为可继。千古仪刑,万年馨誉。

             图片

明朝大臣吉水邹元标写诗颂赞曾据

公之忠义,克配彼天。封关内侯,位高名显。不仕新室,携家南迁。择地庐陵,吉阳居焉。贤嗣有二,弟瑒兄阐。绳绳孙子,支分派衍。山左江右;一脉相传。福荫其后,庆泽绵延。

庐陵是江南富庶之地,水陆畅通,商贾云集,山多林茂,地广肥沃,气候宜人,实为繁衍生息的佳境。曾氏族人在此安居创业,人丁兴旺,后逐渐向周边发展,衍徙全国乃至海外。

因此曾据就被曾氏族人尊为江南始祖,庐陵吉阳遂成为曾氏旺族中心,被称为曾氏第二发祥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