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炼铀之父:在偏远山村38年,攻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难题

 where5 2023-09-10

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躲”在偏远山村38年;

他,打破国外封锁,自制炼铀技术,攻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燃料难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他就是“中国炼铀之父”王明健

Image

1934年出生的王明健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从1952年在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读大学开始。有一天,王明健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介绍原子弹的小册子,他便一口气读完了。

看到书中介绍原子弹威力巨大,王明健心想,要是中国掌握了这样的技术,岂不是没人敢欺负?他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幸运的是,一毕业,他就走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原子弹研究之路。

Image

1955年,马上就要毕业的王明健接到系里面的通知,让他马上去校长办公室。

到了后,两名没有透露姓名和职务的军人用略带严肃的口吻对他说:“组织上要选派你去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任何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事情,我都会尽力完成。”王明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很好,这是一份保密协议,需要你签字同意。”军人递过一份文件,上面印有严肃的国徽和保密字样。

王明健接过文件,仔细阅读着内容。协议中写明了他将被派遣到一所秘密实验室参与核武器的研发工作,需要对所有相关事宜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这份保密协议一旦签署,他的身份将被完全保密,所有联系将被切断,直至任务完成。

校长对王明健叮嘱地:“你今天就可以回家,去和家里人打个招呼。”校长接着说:“记住,你今天见过的人,看到的文件,在任何地方,都不可以提起,这是保密的。你先回家准备一下,过两天会有人来接你。”
因为是上课时间,宿舍里并没有人。王明健收拾完自己的行李,拿着行李走到宿舍门口,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宿舍。

他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工作”,但去哪儿工作、什么工作?保密。

从此,王明健就基本没有回过家。

王明健的离开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因为犯错误被抓起来了,也有人说他逃到境外去了。

原来,王明健是分配到了长沙郊区黄土林的309队,而309队主要负责的是原子能研究,他进去之后便跟着苏联专家学习。

深知机会难得的王明健,每天都在疯狂地汲取核工业的相关知识,在实验室忘我地工作。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撤回所有的专家学者。

1958年,王明健任职于北京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当时,王明健接到上级的一个秘密会议通知,由时任国防部长宋任穷亲自传达了主席的指示,指示表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将不依靠苏联的帮助,需要提前爆炸成功。

想要成功完成这项任务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找到原料,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在核工业方面更是初出茅庐处于初步建设的阶段,制造一颗原子弹至少需要两吨的二氧化铀。

Image

而从铀矿中,把铀提炼出来,谈何容易!

首先,铀矿中,铀的含量非常低。一吨矿石里面,提不出一公斤的铀。也就是,含量不到0.1%。

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落后。

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还没有。

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当时没有这项技术,又必须在半年内完成,这么庞大的任务王明健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不断的实验,有一天,王明健脑中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呢!把矿石搞成黄豆这样大堆在一个大瓮里,用稀硫酸洗它,它就没有化学平衡了,不断地在吐故纳新”。

Image

只要有一个想法,他就去试,这个做法果然有用,还被称为“土法炼铀”。

根据王明健这个设计,1958年8月水冶厂正式投入工作,这是全国第一家自办的炼铀厂。

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赶在当年10月1日前炼出1公斤纯金属铀,用于国庆时展出。接到命令后,王明健和助手何国发连夜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试验。

Image

在进行纯金属铀的提炼试验时,王明健连续经历了两次巨大爆炸,“死里逃生”。

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爆炸,而是含有核辐射的爆炸,对人身体会有着极大的伤害,王明健因此身体也受到了多处的伤害、辐射,所幸爆炸没有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

王明健曾说:

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爆炸,我是死里逃生。

Image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云淡风轻、毫不在意、面露微笑。

但是伤愈之后仍然没有畏怯,最终炼出了1公斤纯金属铀,被送往北京博物馆展出。

“和王明健在一起,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玩命啊!”助手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由他发明的“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等生产工艺,试验成功后得以在全国推广,可谓彻底解决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原料问题,是“两弹一星”事业的特殊功臣。

而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时二机部部长刘杰说:“有了这一批重铀酸铵,为进一步的生产核燃料,为提前能够准时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

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戈壁滩上空试验爆炸成功时,他正从大山深处的工厂走在去饭堂的路上。他听到了广播里正在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他和技术副厂长老张都愣了一下,之后两个人紧紧的握住双手,激动的说:“老张!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啊,成功了!”紧跟着眼泪就忍不住的从眼眶里流了出来,这是喜悦的泪水。

王明健也获得了“原子弹燃料之父”的称号。

1965年,上级考虑调他回北京。

他说:“炼铀技术还要改进呀!”

不仅自己不回,他还请求把妻儿从北京调去粤北!

从此,他们一家就一直在最隐秘的莽莽深山,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默默无闻30多年,革新炼铀技术70多项!

直到1995年,61岁的的王明健才正式退休。

Image

尽管王明健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民族英雄,在原子弹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也因此忽略了家庭和亲情。

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王明健的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在家与国的艰难抉择之间,王明健毅然选择了后者。

“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

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

这成了王明健多年来的憾事!

这一次教训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亲情,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反思。

王明健回到家中后,第一时间就是去找到奶奶的坟墓,他跪在奶奶墓前,磕了一个晚了三十年的头,希望奶奶可以原谅他当初的不告而别。
“我对不起您,但我不后悔......自古忠孝难两全,希望您能理解我。”
在家中没待几天,王明健交代完一些事情后,又跟父母告别,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继续投身于核武器领域的研究中。

哪怕退休以后,王明健老先生一直默默地在科研前线努力付出,淡泊名利,不求回报,一心为国。

Image

2014年10月,在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之际,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说:“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2019年7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国家记忆》,记录了王明健为我国原子弹的燃料研究工作隐姓埋名30年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家人也才知道王明健这些年到底都在干什么。

Image

2020年7月7日,王明健老人于广东长辞人间,享年87岁!

关于王老,他的这三句话是一定要被后世永世铭记:

我这一生,能为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最辉煌的事业做出贡献,我觉得太有意义了!

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认可我记住我,我无上光荣!

党交给我的任务,是特殊使命,必须完成!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正是有老一辈的无私奉献,才有现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在看
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