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搭便车”的人越多,系统越低效

 花间挹香 2023-09-10
在研究社会群体中,集团理论的提出,无疑是给出了一种宏观但非常简便的观察方式。很多不太能明白的现象,如果进入集团视角,路径就清晰了。
比如,社会群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集团形式:特权集团、中间集团、潜在集团。
特权集团的构成人员数量极少,但是却掌握着决策权和决策机制。因此,特权集团的每个成员,都有可能为了某个集团目标而身先士卒。因为,一旦目标实现,他将获得高出投入成本足够大的收益。
中间集团,人员数量相对较多,也就意味着集团的收益,对于每个成员而言,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有些成员付出的成本有可能会高于这个收益。因此,对于中间集团而言,可能没有一个成员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单独身先士卒,从而为集团获取集体利益。
但是,中间集团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成员之间还是能看到彼此的付出,一旦形成“特殊激励”,那么,就会形成成员的身先士卒。
最后,潜在集团。之所以说是潜在集团,也就是说它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和行动逻辑,因此,它是松散的,是各自为政的,是一盘散沙。
但是,他们之所以都被纳入潜在集团,是他们有着相似的社会属性,只是由于各种因素,成员数量极大,形成行动集团的成本巨大。
而“搭便车”现象,往往出现在规模较大的集团之中。

图片


01

集团越大,个体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小。
即使这个庞大的潜在集团,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组织系统,但是,由于其成员数量的庞大,必然使得集团的公共利益部分,分到个体的份额是非常少的。
这里有两种因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第一、为集团公共利益付出成本的个体,总是希望能获得更多份额的分配。但是,因组织系统的缺陷,付出成本个体的利益,一定会被更多“搭便车”的个体所瓜分。
这一个事实,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因为集团过于庞大,很多时候,其他成员并不认为公共利益的获得,是因为某几个个体的功劳。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彼此不认识。
因此,“搭便车”,吃白食,并没有多少道德层面的负担,反而因认知局限,认为自己是占到了便宜,是小聪明达成了。
同时,“搭便车”分享公共利益的个体,因为几乎完全淹没在潜在集团的庞大阴影之中,因此,他们的“搭便车”,对于那些付出成本的个体而言,是很难有确凿证据,或者说是有这个能力去清晰地拎出谁谁是吃白食的。
说到底,在庞大集团中,那些身先士卒的个体,实际上是经历了一笔糊涂账。而这也是导致集团效率极其低下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身先士卒的个体,看到了自己无力阻止的大规模“搭便车”行动后,唯一的解脱就是也成为在那里等待“搭便车”的个体。
于是,整个集团在公共利益的谋求上,就陷入了根本性的死寂。
因为,那些曾经为公共利益目标付出成本的个体,已经明白,自己的无私,反而助长了那些尸位素餐者的贪婪。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不是英雄,反而成为了笑柄。
就像洪水来临,一个勇士却拿着铅桶在试图抵挡洪水一样,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觉得他是在为大家抵挡洪水,更多的时候,他会被认为是一个怪人。
因此,潜在集团之所以陷入零散,究其根本,仍然是没有一个能够解决公共利益生产和分配的机制。
于是,哪怕有人在其中疯狂生产,因为机制的匮乏,这些人的收益仍然比他们不生产时所获得的多不了多少。

图片


02

集团越大,组织成本越高。而这一困难,实际上在“搭便车”者的拥护中,变得更加困难。
这在那些规模足以掩藏个体的集团中,是非常普遍的。这种个体贡献的被掩藏,事实上成为了生产力拉胯的底层原因。
因为,大量有为集团公共利益服务的优秀个体,被埋没,或者得不到应有的系统认可,他们也一定会进入怠惰状态,从此失去对整个集团的信息。
而那些总是在暗处伺机而动,等待“搭便车”的群体,因为在“搭便车”中,享受到了零成本的收益。因此,他们是一切变革的最大阻力。
尤其当这个系统的变革,是要改变效率,改变分配机制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以同仇敌忾的方式跳出来,反对变革,并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破坏变革的实施。
于是,接下来就是变革者与“搭便车”群体的讨价还价阶段。变革者,如果群体不够大,代表的目标利益不够广泛,那么,就很有可能迅速走向失败。毕竟,“搭便车”的群体一定更大,而且比变革要更容易形成一种利益惯性,会迅速裹挟那些平庸之辈。
因为,但凡上升的变革,其分配机制,一定会更倾向于有利于创造更大价值的系统运作模式。
而创造更大价值,就一定会形成对创造的激励,也就是会形成代表先进创造要素的群体。一旦某个小群体被拉出潜在群体,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价值被系统认可了,他们的价值会在最大程度得到保障。
于是,那些“搭便车”者,便再也没有可能肆无忌惮地去瓜分这些创造价值的个体的利益。
只有这样,潜在集团中,才可能会形成一些价值维度不同的小集团,当它们形成一定的共识和使命时,那么,潜在集团才可能有进入集体行动的可能。

图片


03

最近,很多朋友问,“无相楼”是不是换作者了。虽然内容持续在变,但是作者还是原来的作者,只是,换一种视角观察我们自己罢了。
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一部分是得不到,一部分是得到了,还有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得不到,以及要怎样才能一直得到。
从这个角度讲,人将是永远痛苦的。而解脱的可能,其中一种可能会走向虚无。但终归还有一种,是洞悉了世情之后,站在某个高处,做到了旁观。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内容输出,实际上,都是在为困惑而不安的灵魂,寻找一片净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