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希恕医论医案集萃》中收集了当年胡老诸多的专题辑要,其中“讲血痹”篇中详细叙述了胡老对于治疗血痹中常用的祛瘀药物和方剂的认识,尤其是从药物的寒热,方证的虚实两个方面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得益于胡老的指点,对于临床应用最广的两大祛瘀方证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大家容易建立起这样的认识:桂枝茯苓丸方证针对的患者大多体质偏实,实证得用桃仁、丹皮,桃仁、丹皮,具有攻伐作用,它利于实证,不利于虚证;而当归芍药散则偏虚,当归、川芎这类药,他是强壮性的祛瘀药,它利于虚证,不利于实证。 然而,在最近跟诊冯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两方合用的案例,颇为令人费解,那到底患者是实还是虚,还是虚实夹杂?治法当攻还是守,还是攻守兼备?诸多疑问,故求教于老师答疑解惑如下: 医案一: 郭某某,女,54岁,2023年4月7日就诊。 胸闷已,近尿道滴黄液,脐腹疼,左上腹有硬块,乏力,眠差,无明显心慌,多梦心烦,寒热不明显(上诊寒热往来),乳房胀痛,手肩关节疼,口干不思饮,小便无力,夜尿0-1;苔白舌淡暗,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关节疼痛,疑有表证,寒热不明显,乳房胀痛,当有半表半里证;尿道滴黄液,口干心烦,作里热证考虑;舌淡苔白,多梦眠差,尿道滴液,脉细,应有血虚水饮;脐腹疼,左上腹有硬块,则为血瘀;综合辨六经当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饮并血虚血瘀。老师处方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散。 老师处方:柴胡12 枳实10 白芍10 炙甘草6 当归10 川芎6 生白术30 茯苓12 泽泻18 桂枝10 丹皮10 桃仁10 生薏仁30 白附片15,七剂。 2023年4月25复诊,上药服后大便日2-3行,见少量白带,乳房胀,上腹有条索样硬块,怕风,汗出,头蒙,口干,手关节疼;苔白脉细。 老师处方:柴胡12 黄芩10 天花粉12 生龙牧各15 桂枝10 炮姜10 当归10 白芍10 川芎6 生白术30 泽泻18 茯苓15 炙甘草6 赤小豆15,七剂。 医案二: 王某,女,56岁,2023年3月25日就诊。 胸闷憋气明显,心慌,汗出不多,口中和,不思饮,纳差,大便不畅;苔白,脉细弦。 辨证分析:患者汗出不多,心慌,不思饮,苔白,为外邪里饮;纳差,大便不畅,有里阴证;胸闷憋气,脉细弦,疑是半表半里证,辨六经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并血虚水盛,老师处方为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老师处方:柴胡12 枳实10 白芍10 炙甘草6 桂枝18 生白术60 茯苓15 桃仁10 丹皮10 当归10 川芎6 泽泻18,七剂。 2023年4月3日,心悸减,仍感咽中堵,易生气,嗳气不畅,口中和不思饮,大便畅,纳可;苔白,脉细弦。 老师处方:上方加陈皮30 七剂 医案三: 田某某,女,49岁,2018年1月27日就诊。 患者自2016年以来一直因局部皮肤有硬结,关节疼就诊,现偶有腿酸,纳差,眠晚,二便调,关节痛缓解,仍有硬结,月经如期;苔白根腻,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多年来一直皮肤硬结、关节疼就诊,此诊虽关节痛缓解,但偶有腿酸,表证仍在,现纳差、苔白根腻,为太阴病夹饮,皮肤硬结,脉细,为血虚血瘀,故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夹饮并血虚血瘀。老师处方为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党参陈皮生姜。 老师处方:当归10 川芎6 白芍10 茯苓12 苍术10 泽泻12 桂枝10 桃仁10 丹皮10 党参10 陈皮10 自加生姜三片,七剂。 2018年3月5日 皮肤渐软,近关节疼,经针刺后缓解,眠多梦,口中和,喉中异物感,面及胸皮肤硬减;苔白脉沉细弦。 老师处方:柴胡12 枳实10 白芍10 炙甘草6 当归10 川芎6 茯苓12 苍术10 泽泻15 桂枝10 丹皮10 桃仁10 合欢皮12 七剂 另查得胡老一则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医案如下: 李某,女,32岁,经两家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短期用激素治疗不效,经人介绍来诊。症状有不规则发烧,面及背红肿,皮肤病变如牛皮癣样,兼有颈项腰背痛,血象变化亦明显。给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生石膏45g,药后有效,故连服药30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斑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热、颈项腰背痛消失。 (《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胡希恕柴胡剂应用概述”) 老师答疑解惑 问:当归芍药散是针对虚证的,桂枝茯苓丸是针对实证的,临床如何合方使用? 答:里头因为他口不干,基本上是以太阴为主,有血虚,月经不调嘛,养血利水嘛。一般的血和水是相对的,水盛了血就虚了,一般的当归芍药散是养血利水,你不利水,水多了,血生不了,当归芍药散原来是这样的,它是主治在太阴,是温里的,起温阳利水活血的作用。有瘀血,瘀血厉害的加桂枝茯苓丸,因为它这个血瘀是相对的,虚了以后成瘀了。有热没热不一样,少腹急结,其人如狂,那种热厉害,一般没有那么热的,不是急性的,不用桃核承气,而用桂枝茯苓丸,它久有瘀血,这种瘀血时间长了,不是急性的,是偏于寒的,桂枝茯苓丸基本上是不太凉,就是丹皮凉,所以它起活血作用,配合在当归芍药散里头,还是偏于治太阴的。 体会 桂枝茯苓丸一般认为其病机是瘀阻胞宫(然男性亦有桂枝茯苓丸证),六经归属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的治疗目标是活血化瘀,缓消癥块;当归芍药散则是血虚水盛为主,治在太阴,功效则为温中养血利水。 临床上来看,桂枝茯苓丸证患者多面舌紫暗,少腹压痛,肌肤甲错,脉实有力;当归芍药散证患者则多面色无华,腿肿乏力,腹软绵痛,脉虚沉细;故两方可通过望诊、腹诊和脉诊予以鉴别。 《中庸》之中,有“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告诉人们事物都有两端,不可只执一端,也不能执着于两端而忘了其“中“。笔者不解两方合方的运用就是犯了”执两“的错误,如果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就是血瘀之中存在于虚实的两端,那两者的合方就是其”中间态“。因此临床辨证如果兼容虚寒、血虚、水湿、瘀血这四大要素,且介于虚实之间的患者,均可考虑使用两方证的合方。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温经汤,“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温经汤中既有丹皮和桂枝,又有当归芍药和川芎,也可以说组方思路融入了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两方证的思想,复杂情况之中“执两用中”有所兼顾。 执着于两端的毛病一直伴随着笔者学习中医的过程,以前,不见舌红苔黄脉数不敢辨为热,不见脉沉细微不敢辨为虚,苔不厚不腻不敢断言水饮,故舌不红不敢用黄连阿胶汤,脉不微不敢用当归四逆汤,苔薄不敢用半夏。 这里面伴随着笔者的三个误解:一是孤证不立的问题,经方的辨证是“合参”而不是“独断”,仅依靠某一症状就给出八纲的结论往往误差很大。二是方证的表达方式有典型和不典型,对于临床的不典型案例,不能按图索骥,照搬照抄。三是尤其在当今,病情复杂,诸证杂合的状态下,合方和加减的变化往往使得方证的表达更趋复杂,大量临床之后则发现两端不常见,而居中常见,因此,更需要见习中医之人知常达变,于细微之中见真章。 诸家论述: 欧阳卫权:桂枝茯苓丸治疗的是瘀血证偏实证,瘀血证偏虚证虚寒采用的是当归芍药散,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就可以将两方合用。 赵明锐《经方发挥》:在临床上反复试验的结果,此二方(即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中不论单用哪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