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mengk4fz0yyf5h 2023-09-11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晚清代官员、书画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古字说》、《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权衡度量考》、《毛公鼎释文》、《愙斋诗文集》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深受祖父及外祖父等家风的影响,喜爱金石,平生颇留心古器物之搜集与研讨。在其艺术实践中,又以书法的成就最高。有清一代,吴大澂的大篆独树一帜,是清代书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从学秦代小篆刻石开始,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工稳严谨,平时书札往往亦以篆书为主,创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书风。

泰山及泰山秦刻是吴大澂的书法精神家园。综合《愙斋自订年谱》、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吴大澂尺牍》、吴大澂手拓泰山刻石残字上的题记,可知,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十六日他抵达泰安,开始访碑行程。第二天,登泰山,谒碧霞元君祠,唐、宋元摩崖石刻,并题刻泰山,当天下山回访岱庙,暮色中手拓秦刻石。

一、关于题刻泰山内容

泰山上现有吴大澂题刻六处,《汉镜铭》、临琅琊台刻石摩崖碑, “虎”字、“秦松”、杜甫《望岳诗》、“青玉案”等刻石。全部是篆书体。

秦松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此题刻在泰山五松亭院西侧石壁上,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字面高97厘米,宽122厘米。“秦松”2字横列。字径94厘米,篆书。

汉镜铭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上大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驾蜚龙,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寿万年,贵富昌,乐未央。汉镜铭。光绪丙戌十二月吴大澂书。”
铭文刻在泰山斗母宫北约 50米的自然石上。字面高110厘米,宽65厘米,刻《汉镜铭》文即汉代铜镜后所刻的铭文 4行,满行9字,凡33字,字径9厘米。末行刻年款和名款。计 10字,字径8厘米。

临琅琊台刻石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宫以北约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宽70厘米。刻文12行,满行8字,凡89字,字径6.1厘米。

文曰:五夫=杨樛。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吴大澂临本。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原刻拓片

杜甫《望岳》刻石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工部诗,吴大澂书。

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宫以北约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宽70厘米。刻文12行,满行8字,凡89字,字径6.1厘米。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此题刻在中天门稍北约15米倒盘东侧石壁上,字面高107厘米,宽66厘米,字径105厘米,篆书。

泰山中天门有伏虎庙,庙里有尊伏虎神、庙旁有块伏虎石,可以说“群虎”之地。将“虎”字变形成有脚有尾,翘尾蹲坐,栩栩如生,格外传神,为泰山字刻之精品。摹自金文《师酉簋》,书体属于古籀文,亦即大篆。这个泰山之“虎”与浑春之“龙虎”惟妙惟肖,所不同的是,浑春“龙虎”刻石字系线刻(双勾),未着色,而泰山之“虎”系阴刻,着红色油漆。

青玉案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此题刻在对松亭北约100米盘路西侧石壁上,字面高22厘米,宽48厘米。“青玉案”3字横列1行,字径18厘米,篆书。“青玉案”一般解为词牌名,后世沿用,该词最早出自汉张衡“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吴大澂题刻这三个字,与此处的山石造型有关,刀削斧劈的,倒像是个案几,此处“青玉案”是形容山石象青玉做的几案。

吴书“青玉案”中的“玉”字,如“王”,二者的区别是,三横平分加一竖,就是“玉”;上面两横较近,与下面的横较远时,就是“王”。

二、书写题刻的时间

六处题刻,只有“秦松”“汉镜铭”题款“光绪丙戌十二月”, 可以明确“秦松”、 “汉镜铭”同时题写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十二月十七日。其他无铭文时间难以确定。

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中记载:“十六日,行抵泰安,登泰山,谒碧霞元君祠,访秦九字刻石,及唐玄宗摩崖石刻。手书'秦松’二大字,并临琅琊台秦刻十三行”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即“临琅琊台秦刻”与“秦松”、“汉镜铭”同时题写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十二月十七日。

据浙江图书馆藏光绪十三年(1887) 四月十五日吴大澂致书札张曜:去腊登岱顶时,适有拓工黄文升导游,请题名以纪鸿爪。因与议定刻资,先给银五十一两,途中匆促,不及工书。兹特写齐寄上,乞转交泰安令吴惺初同年代付黄文升,属其从容刻之。

“兹特写齐寄上”也就是说,吴大澂因“途中匆促,不及工书”,当时可能只题写了“临琅琊台秦刻” 、“秦松”与“汉镜铭”;次年四月题写“虎”字、杜甫《望岳诗》、“青玉案”等并镌刻。

三、手拓秦残字题刻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原泰安县令蒋因培等人于岱顶玉女池中寻得秦刻仅存2块残石,存10字,俗称“十字石”,即嵌此二石于东岳庙宝斯亭。道光十二年(1832年)壁墙坍塌,该刻石再次遭到破坏,时任泰安知县徐宗干派人搜得,并移置山下岱庙道院壁间。 、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吴大澂于暮色中亲手摹拓秦残字,并寄赠王懿荣。

吴大澂在自己手拓的泰山刻石残字上的篆书题记,曰:“光绪十二年嘉平月既望,登泰山,归至岱庙,访秦刻石残字,时已薄暮,手拓此纸,寄呈廉生太史鉴定,吴大澂”,并钤印:“愙斋”。嘉平月,即农历十二月;既望之日,即农历十五日望日的下一日,即十六日。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民国八年(1919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吴愙斋尺牍》有吴大澂写给王懿荣的信:“廉生仁弟太史如手:去腊望日,行抵泰安,翌晨登岱顶,归至岱庙,于暮色苍茫中手拓秦石,寄呈一笑。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顾廷龙先生的《吴愙斋先生年谱》也有记载:“望日,行抵泰安,翌日登岱顶,归至岱庙,于暮色苍茫中手拓秦石,寄呈一笑。。。。如兄大澂顿首,二月初五日。”。

七年以后,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刻石又被盗,泰安知县毛蜀云下令封城严加搜查,后在一石桥下发现并重置于岱庙内。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前凿石为屋并新刻题跋,把残石、徐宗干跋及新刻跋一并砌于石屋内。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岱庙改为市场,其中“环咏亭、雨花道院废为旅馆、澡堂,古刻石碣,凿为石料”,俞庆澜所凿“石屋”亦受影响。后有人在岱庙东御座修建了一门楼式碑龛,将残石、徐宗干跋、俞庆澜跋自上而下镶嵌其中,至今仍保存在原地。

吴大澂泰山访碑与拓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