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几个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问题

 黄之中 2023-09-11

本文照片来源于网上。

目录

1,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方'是什么意思?
2,新安函谷关在张钫修之前是什么样子?
3,安史之乱中的哥舒翰吃败仗的地方在哪里?
4,金陡关究竟是在哪里?
5,补一组潼关古城的照片。

*分*隔*线*

1,形容函谷关窄的描述: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后一句很好理解:辔(pèi.),马的缰绳。并辔,指代二匹马并排走。马不并辔,就是两匹马不可以并排走。

顺着这个意思,车不方轨,就应是两辆车不可以并排走。“方轨”当作“并排轨”解释了。“方”是“并”的意思。

“方”作为“并”的意思,也用在“血气方刚”中。

现在用“血气方刚”形容骚年的“小公鸡头子”性格,易冲动,易闯祸。但它最初并不是指的毛头小伙子,而是指人的壮年,它的出处在《论语》中。

《论语·季氏》章中,孔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血气方刚,本意指人之壮年,血和气都到了最旺的时候。

“方”作“并”的意思,是它的本意。《说文解字》中对方的解释:并船也。

图片

古代“并”的写法是”,就是二个人并排站立的象形字。说明白这个得绕大一圈。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是利用人的侧面形象造字。有两种写法:上面一撇表示手臂,一捺表示躯干和腿。一种写法头和手臂连在一起,另一种写法头和躯干连在一起。

图片

当表示人站立的时候,就造了一个“大”的象形字,取意人正面站立的形象,人站立是“大”的本意。

图片

”字的早期古文字字形就像一个伸开四肢的人,中间一竖象征躯干,从这一竖中部向左右两边伸出的两组斜向笔画分别代表双臂和双腿。在后来的演变中,代表双臂的两笔逐渐被拉平为一横,代表双腿的两笔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形态。

在“大”字下面加一横,表示大地,就成了“”。

战国以前,“立”这个字形同时承担着表示两个词的职能,它不仅表示站立的“立”,而且要表示“”。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位”最初的意思是人站立在庭院中,其基本含义仍是站立,只不过站立的地方是特定的。后来,从“位”的本义中引申出了位置的意思,“位”从此更多地被当成名词使用,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立”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分,于是人们在“立”的旁边加上“人”旁,造出“位”字,专门用来表示位置的“位”这个词。
图片
两个人并肩站立,就是“并”的形象来源。最初这个“并”写成“竝”字。汉代以后,人们倾向于把两个“立”合并起来写,于是就产生了“並”形,“並”这个字形所承担的意义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又被划拨给了“并”字,“並”因此退出了实用领域。
图片
“并”字最初的写法,二个“人”字,在脚/腿上加了两横,两横表示什么意思,暂时还不清楚。
本节关于汉字造字演化部分,参考自《字说中国  汉字里的生活世界》陈文波著。
*分*隔*线*
2,新安的汉函谷关在张钫修之前是什么样子?
现在看到的新安函谷关上部的关楼只有底部,它上面木头在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拆去炼钢了。
图片
1934年的一张报纸----《河南政治月刊·豫西一周记》,上面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由当时中央日报驻豫记者随从河南省主席刘峙巡察新安时拍的。这就是张钫1923年修关后关的样子。《张钫回忆录》的彩页中中引用的照片也是这一张照片。
图片
张钫修关前,新安函谷关是什么样子呢?
网上有一张照片,说是函谷关的照片。对照了魏函谷关和汉函谷关的样子(从券门到顶面的高度可以判断出),这一张应是新安函谷关的照片,且是张钫修关前的照片了。
图片
照片上有函谷关关楼看上去很单薄,在风雨中飘摇。张钫修关后函谷关关楼,看上去比之前更壮实了。
另外,从券门顶到关的墙面的高度变化,可以看出,张钫修关的时候,将关的墙面垫高少许。
*分*隔*线*
3,安史之乱中的哥舒翰吃败仗的地方在哪里?
哥舒翰在函谷关附近的这一仗输掉了,20万大军基本上全军覆没。大唐因为玄宗皇帝自己作死,从盛唐开始走下坡路。
因为参加本次战争的人最后活下来的人很少,写的文字经过后来的战乱能保存下来的机会就更少,所以正史上关于这一仗的经过都惜墨如金,基本只说结果----哥舒翰领导的官军败了,接下来潼关失守后,长安每天晚上看到的“平安火”再也没有了。
唐朝有一位姚汝能的人,留下了一本《安禄山事迹》的书。姚汝能曾经担任过华阴县的县尉,但他的生平在宋时已不可考。
华阴县地处京畿道,靠近潼关,是遭受安史之乱兵灾最为严重的地方。姚汝能耳闻甚至目睹了安史之乱发生的过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应当还下功夫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记录的事情非常翔实,史料价值比较高。
该书是后人研究这一场战争的重要参考资料。
今人对着这一本书,结合现场的地形考察,可以大概复原一下当时的经过了。
这里有一个概念要理一下:
A. 桃林塞,通常指函谷关到潼关一带,南从秦岭北到黄河边这一块区域。也有学者认为其应位于湖县旧址、阌乡县城旧址之间的函谷古道。这一带长了很多的桃树而得名。哥舒翰这一战也叫“桃林之战”、“桃林塞之战”。
B. 因为函谷关在灵宝境内有秦函谷关,魏函谷关,魏函谷关黄河边上,加上魏函谷关一直到民国的时候一直存在,所以桃林之战应是在魏函谷关的这一条道上
对照现在的地形图,如果走秦函谷关的崤函古道,则唐军遭到叛军包围时,唐军无法跳河。
哥舒翰是在黄河的船上指挥战斗的。
另外唐军安排了3万人沿黄河北岸,为南岸的士兵加油鼓气。当他们看到南岸的唐军溃败后,居然不战而溃。
以上都说明,这一战不是在函谷古道里面进行的。好多研究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资料上说是函谷关西面的西原,就想到了秦函谷关古道,比如现在在秦函谷古道上还立了一块碑,说是此道是桃林之战的战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函谷古道遗迹
图片
现代人在秦函谷古道上,立一块桃林之战的碑,错!
*分*隔*线*
4,关于金陡关,
金陡关在历史上有两处,一说就是魏函谷关,又叫“金陡关”,也叫“大崤关”。一说在潼关的东面。
图片图片
现在留下的说明是“金陡关”的照片,是潼关前面的这一座金陡关。它在潼关城东“3里”处。上面地图中右侧边上所示的即是金陡关的位置。
这一张地图上有铁路,铁路在城里走,有段是穿过隧道,应是民国时期的地图了。
图片此关上有关楼,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在看到的都是关楼被毁后的照片,仅留残基。可惜现在残基也没有了。
关门东侧题“第一关”,西侧题“金陡关”,有说是乾隆所题,也有说是康熙所题,备注上白纸黑字,言之凿凿。
从下面这一张照片外墙上的风格来看,它应是49年之后拍的了。
图片
雍州为禹分天下九州之一。图片
在潼关与金陡关之间,叫有一个地方叫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称之为“五里暗门”。它形成了潼关前面的一道天然防线。
金陡关就建在五里暗门东面十米处的谷道中。有说下面一张照片就是从五里暗门处拍的“金陡关”,看它的券顶距关顶面的距离与前面二张照片的距离差得很远。我表示怀疑。

图片

潼关虽然很险,但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它都被攻下来了。安史之乱中叛军,黄巢的军队,李自成的军队都攻下了潼关。
近代清末民初时,陕西军人响应武昌起义,在潼关和清军之间的战斗,结果陕西起义军失败,潼关失守。
后来民国的时候,反对袁世凯称帝,陕西地方的军队与北洋军也在潼关交过手,守方也失败了。
张钫参与指挥了这些战斗,都被他记录在《张钫回忆录》里
*分*隔*线*
5,一组潼关古城的照片
潼关古城的城门,最出彩的是它的东门和西门,
下面是不同时间的东门照片。
图片图片图片
这一张上面的关额“潼关”二字距门洞顶的位置和上面一张照片上的位置不一样,且二字的布局也不一样。关额的位置不会轻易变动。我怀疑这一张照片不是东门。
有没有可能这个照片是在城内拍的呢?不可能。
理由是看门洞后面的太阳光。如果是东门且在城内拍的,没有机会有这个方向的太阳光。
如果是东门,阳光显示拍照的时候是下午,且站在城外拍的。但潼关二字的位置又与东门不符。
图片
图片
另外,这一照片上的潼关很靠近券门洞顶部,与上面的二张照片又不同。这应是另一个城门的照片了。
图片图片图片
这一张是张恨水1935年游西北的时候拍的照片,注意看门外沿河边上的围墙有倒塌。在墙面上,应抹过石灰,且剥落了部分。
图片
这一张署名“石觉摄”的照片,上面的石灰看上去已经剥落,但还有残留。对照石觉和张恨水的照片,石觉照片门洞两侧增加两块白灰,还画了二个“符”。石觉照片应是在张恨水照片的后面拍的了。
下面这一张没有石灰,应是在张恨水照片前面拍的。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立这个文保碑是在打那些决定拆城的人脸,啪啪响。
潼关古城的西门也很漂亮。西门有瓮城,瓮城门上也有关楼。
图片
图片
这一张关楼照片是1941年拍的。
图片
侧面看西门及它的瓮城。左边是瓮城的关楼,右边是西门的关楼。瓮城的关楼只有城内一侧有檐,后面解释为什么。
图片图片图片
从城内拍的西门及瓮城关楼。图片图片图片
从瓮城外拍的西门及瓮城
城门的关楼也叫“箭楼”。瓮城的关楼朝外的一侧与城墙平齐,所以它只在城里一侧有“屋檐”,檐下是走廊,上面可以走人。
图片
图片图片
有言上面两张照片也是西门的。仔细看门洞券顶到关墙顶面的距离,与有“中流砥柱”的那一张比起来,差得太远。我认为这两照片上的城门肯定不是潼关西门
它上面有石灰写的“X”,说明它要被拆了。
潼关古城南水关门
南水关门因为建在一条河上,这条河就是“潼水”,穿潼关古城到北面流入黄河。所以北边河上也有一个“北水关门”。
看样子河水很浅,门洞也不宽,应不可以走船。为什么要在上面加一个关楼呢?
图片图片
陇海铁路建成后,从城内贴着南水关门而过。上面是陇海铁路建成后在南水关门处的照片。
图片
侧面看南水关门,可以看出它也是一边有檐。结合瓮城的关楼照片,可以判断出照片左边是城外,右边是城内。这一张照片应是从它的东面拍的了。
图片
后来南水关门城楼拆了,陇海铁路也迁了。但保留了水关门下部的门洞。
图片图片
再后来,它就湮没在居民区了。
北水关门
关楼外面没有檐,说明从城外向城内拍的
图片
北水关门旧址现在的样子。图片
南门 南水关门的边上,是南门,供人出入古城。
图片
图片
图片
边上还有一个南门是走人的,后来城关拆了,只留下了这个门洞,估计把门后面的路封死了,所以这个门洞才可以变成了居民的储物间。这里变成了居民区后,它就杂处在民居中了。
潼关古城墙面,很是开阔。
图片图片
城内民居,拍于1941年
图片
图片
城内街景 
街上等人雇用的苦力,独轮车是他们的工具,另一种“骆驼祥子”。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城而过的隧道。
图片
国军守城,据城迎敌。因为潼关,日军未能进入关中。
图片
城外战壕里的国军。照片拍于1941年。
图片
1941年抗战时期的潼关城内。图片
潼关的城墙一角。
图片
旅人后面就是潼关的城墙了。
图片
潼关城南边的效区,还有一些“烽火台”的土墩,保存完好的计17座。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每天晚上在这些烽火台上点火,依次传递到长安,向朝廷报平安,名曰“平安火”。潼关失守后,当天晚上,长安的人看不到平安火,玄宗就着手开溜了。
图片
有“刘亦农收藏”水印的照片,应是翻拍的一本画册。
*分*隔*线*
现在为了搞旅游,搞了一些假古董出来忽悠人。看着让人无语到愤怒。
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实景,怎么也没有看老照片的感觉。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上面这一张是现代的“北水关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