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过年习俗知多少?

 靳小锋 2023-09-12

十堰市(郧阳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十堰(郧阳)有着很丰富的资源。它有着很多的地方文化。

千百年来,十堰(郧阳)的先祖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很多的民俗,这真的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十堰的春节习俗也有很多。本期为你讲解十堰的春节习俗。

杀年猪
  杀年猪是十堰人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进九开始。十堰民歌《十二月》里唱道:腊月廿十腊,家家把猪杀。砍上肉一吊,拎到姐的家。
  杀猪的当天,猪的主人起早,在房头场地上垒起柴灶,架上大铁锅,支上大门板,劈柴烧水。先给要杀的猪喂好吃的食物,然后请杀猪匠,请帮手,请喝杀猪酒(猪血汤)的亲朋、邻居捧场。杀自家喂养的猪还要对其烧纸钱,保佑来年的猪肥膘壮再丰收。
  猪杀了,肉腌了,杀猪匠、帮忙的、亲朋邻居都围在场院中的大方桌上,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过小年
  十堰地区过小年是农历腊月廿三,也有腊月廿四过的,俗称军三民四霸王廿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灶前灶后的墙壁清洗干净,蒸馒头包子,然后换上新灶神像,烧灶马图,烧纸钱,象征性地朝灶头放已蒸好的馒头包子,让司命爷骑上花马,吃着灶糖、灶饼上天。新灶神像的两边贴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
  吃过晚饭,在灶头上摆上香炉、蜡烛、黄裱纸及八个灶饼、一盘灶糖等供物,燃香、点烛、烧裱,全家祭拜。祭完,全家吃灶饼、灶糖。

赶嫁娶
  腊月廿四后,司命爷上天了,人间便无神管,全是黄道吉日,娶媳妇、嫁姑娘自然就不用再看日子,民俗叫赶乱。于是从小年以后直到腊月廿九,不论城里乡村,也不论江南江北,娶媳妇、嫁姑娘的扎堆。大街小巷,十里八村,四处都可听到锣鼓、喇叭、鞭炮响。

掸扬尘
  十堰俗语云:腊月廿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廿四大清早,全家人早早起床,一起动手。男劳力换套旧衣服、戴上草帽,在长竹竿顶端捆上刷子或鸡毛掸子,依次掸掉房顶、楼顶、墙面的浮尘及蜘蛛网,然后把角角落落、边边沿沿清扫干净。
  除尘后全家人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女主人及长女便开始清洗床上用品和衣服。等到腊月三十夜,趁守岁时,把全家人的新衣服分别放在各自床头。

闹年
  闹年,就是每年除夕前祭祖,表示与祖先一同过年。《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记:腊月廿六日后,具酒脯荐祖,团栾合食,谓之'闹年这是说,农历腊月廿六后,家家户户都要带上酒菜到祖坟祭祖。祭祖时,在坟前大树下选块地方,铺上草席,摆上酒菜、果品、供馍,上坟人代表全家给祖宗拜年、敬酒,以示阴阳团聚,怀念之情。

写对子
  十堰人过年,普遍贴春联、门画。春联又叫对子、对联,起源于桃符。对子和门神是兄弟,十堰城乡、官民均有贴对子和门神的习俗。
  春联、门神是在各家门上的两对迎春树,上面落着吉祥和喜庆,烘托出一派春色和年景。

蒸年菜

十堰民谚云:腊月廿九,蒸肉熬骨头。旧时没超市,市场上无成品蒸菜,于是家家户户备蒸笼。大户用大蒸笼,小户用小蒸笼。平时蒸馍馍、蒸饭、蒸米酒,到了过年便蒸菜,叫做笼沾荤。郧阳人叫合碗,也叫“合八碗”或“郧阳八大碗”,现已被评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蒸菜分荤、素两种。荤蒸菜有条子扣肉、粉蒸肉、蒸排骨等,鸡、鸭、牛、羊、鱼都可做蒸菜。蒸菜用中型土陶碗,因为土陶碗出味。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团年

古时团年饭很讲究,比喜宴还丰盛。团年饭的日子多数在大年三十(除夕)中午,当然人聚齐在晚上团年饭也有。除夕那天家家户户掸尘清扫、浆洗衣物被褥,上午熬面浆贴对子,对子贴完菜上齐了,点燃一大挂鞭炮,炸得门前火花乱飞,年算开始了。全家拜完神,在祝福声和欢笑声中,馋了一年的团年饭才开吃,此时则代表着除夕的开始和结束。除夕当日意味着除旧迎新,除尘、洗衣、理发、洗澡等等凡是陈旧污秽之物今天一扫而光,明天迎接新的开始。团年饭有凉拌菜、炒熟菜、蒸扣菜、炖汤菜,还有花生、瓜子等。凉菜有黄豆芽、猪肝、牛肉、香肠、腊鱼、鸡爪子(又名抓钱手)、腌鸡鸭蛋及小青菜等。炒熟菜有鸡鸭肉块、猪肉块、猪腰花、糖醋溜鱼等,荤素搭配。蒸菜即各种蒸肉、八宝饭、红薯丸子、蒸酥卷等。汤菜以莲藕熬猪蹄、牛羊肉萝卜汤为主,汉江河边还有蒸盆鱼、翘嘴鱼汤、黄桑鱼汤。竹溪县有腊肉、鲜肉混合的竹溪蒸盆等。

  

烟花爆竹

放爆竹从除夕的中午就算过年的开始。正式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百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最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破五节

汉族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在老郧阳也有“五谷丰登”之意,其过年地位可与农历大年初一相媲美。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1-2]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6]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1] 

  农历过年期间禁忌 
   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当然,在十堰(郧阳)有“正月里来都是年”的说法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正月十五六之前更是有过年的气氛和规矩。传统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骂人、打小孩、睡懒觉、催债和说家里没人等等,以下是过年一般人常听到的禁忌。

   大年初一: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初一到初五: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2.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3.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4.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5、无论是除夕晚上的团年饭使你一醉方休,还是除夕夜的“熬百岁”,年初一是不能睡懒觉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