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查俊华的散文《52年专做一个馒头》

 黄石新东西 2023-09-13 发布于湖北


52年专做一个馒头

查俊华

那天,去天新花园访友,本应该从西门进,的士开到了南门。南门左侧一家新开张的店脸把我给吸引住了,门口还摆放着几个花篮,是一家馒头店。小店的招牌像报纸的标题一样排列,眉题是“52年专做一个馒头”,正题是“公社食堂”,还有副题:“伙工石——馒头、包子、手擀面”。看招牌,应该是文化人给起的名儿。可是,门脸儿的制作却不敢恭惟,字太小,站在马路上目测,眉题和副题的字跟馒头一般大,小气。标题的字也只有蒲扇大,是整条街道招牌最小的,一点都不“招人显眼”。
我猜测,招牌的字体小,要么是店主小气,要么是自信,“酒好不怕巷子深”呢。
俗语说得好,“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皮,题好一半文,”这门脸的标题倒是激发了我的兴致,刚好没有吃早餐,便进去了。心想,袁隆平一生只研究一粒稻子,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这“伙工石”52年专攻一个馒头,肯定有他的经文。
店堂更让我纳闷,总共才二张小桌子,贴墙还有一溜桌子,十几条小凳子,好像都是限量版的。不过,店堂虽然狭小,但整洁、干净、亮堂。发酵粉的味道四处弥漫,能唤醒当年吃人民公社大食堂的记忆。
我要了2个馒头一碗稀饭,付费3元。
我问店小二,也不附带卖一点热干面、牛肉面什么的?因为包子馒头是早餐最便宜的品种。店小二说,不做。话像出笼一个小时的馒头,不冷不热。想想也是,门脸上写得清清楚楚:52年只做一个馒头嘛。
正在案台上和面的师傅,停下手,说,艺多不压身,我就这点本事。呵,52年专做一个馒头的人,就是他了。
仔细看墙上的简介,店主姓石,老石。

老石18岁进某人民公社食堂学白案,那个时候的食堂都是“馍饭”食堂,做白案是难得学到的手艺。他一干就是一辈子,52年。60岁办了退休手续,公社食堂早已改名镇政府食堂了,镇政府的同志舍不得他离开,舍不下老酵娘的味道,挽留他继续干,于是,他退而不休,继续干了10年。
年满70岁的老石,离开“公社食堂”,回家休息了两个月,却左右不自在,早晨三四点钟起床的生物钟怎么也调整不过来,那双手离开面团,好像没了着落,于是,在这里开起了馒头铺。这条街有点偏,在这里开店,难说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他却信心满满,说,我在公社食堂的时候,整条街的人都吃我的馒头,闻到味儿就来了。店小二插话,他倒不是为了挣钱,是不想让手艺荒废了,手上没有面团揉捏,老是发痒。
老石说,孩子让我去学打麻将,摸着那家伙硬邦邦、冷冰冰的,还是面疙瘩温和,体贴。
我仔细端详手中的馒头,的确与街面上的馒头有所不同,不是又白又胖的那种,记得在工厂上班那阵子,吃的都是“八五”粉的馒头,过年过节偶尔可以吃到“八一”粉的馒头,还要限量供应,一人只能买2个。眼前这馒头介于八一粉与八五粉之间。馒头两侧的刀切面,都裂开了一道口子,像弥勒佛的嘴,笑口常开。

老石见我只端详,却不吃,主动说,我的馒头只采购两家的面粉。我问哪两家,他却答非所问,面粉太白、太细,做出来的馒头虽然口感滑腻,松软,但吃不出麦芽香。
一语中的,不愧是52年的功夫。我掰一片送入口中,果然不一样,面粉在牙间有韧性,有弹力,称得上是“功夫馒头”。吃这种老面馒头一般不直接送进嘴里咬,而是一层一层地掰,一片一片往嘴里送,慢慢地嚼,品,让发酵面的甜、酸、香味,在口腔中弥漫。这个时候才能感受到馒头的筋韧,感受到揉面人下的功夫有多深,发酵的程度有多精准,老面没有发来,就成了一坨死疙瘩,发过了,酸味重,难进口,那叫“走手了”。老面馒头的皮可以揭下来单独吃,那层厚厚的皮,更香,更有嚼劲。
我一边嚼着馒头,一边观察老石和面。白面粉放入盆中,加水,然后搅、搓、揉、捏、摔、擀、拍,眼看着一盆面粉在他的手中,从生分到团结,到松软、柔和。切的时候,他说,面的筋道全靠双手揉搓出来,老面要揉熟、揉透,直到面粉自然成“团”,滑腻光润,否则,老面是醒的,馒头蒸出来看着没劲,嚼着没筋;功夫不到,骗得了自己,骗不了顾客的嘴巴。在公社食堂的时候,有两次我身体有点不舒服,老面没有揉到点,第二天几个老伙计就来指责我,老石,昨天你偷懒了,馒头没有揉熟。
离开时,再回首,“公社食堂”让我找回了一种记忆。我想,这种老酵娘的馒头,不用吆喝,是有一个群体要闻香下马的。

查俊华,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名退休、好独处的公务员。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散见于《黑龙江青年》《长江文艺》《长江丛刊》《延河》《黄河》《海外文摘》《工人日报》《湖北日报》等,并被多个专集选用。短篇小说《虬川河长》获2018年全国河长制征文比赛(水利部和中国作协创联部联合举办)优秀作品奖。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