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北最美祠堂,洪家疃洪氏祠堂【视频】

 洪氏文化 2023-09-13

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建筑——洪家祠堂,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洪氏祖籍地徽州的建筑风格,为江北罕有的高规格徽式宗祠,被誉为江北最美祠堂!

(洪氏祠堂视频片段)
黄麓镇洪家疃村洪氏家族源自古徽州府歙县的桂林村。元末至正年间,洪姓一位叫做德公的祖先中了进士,可他在上任的途中,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打进了徽州,德公只得携家眷逃亡,他们逃至古巢州府的西黄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的黄麓镇洪家疃村附近,在此繁衍生息。洪家疃原名徐家坝,这里曾经是一座水坝,坝下有看护的村庄,由徐、黄、庄三大姓组成,后庄氏举家迁出,洪氏才得到了迁入的机会,随着洪氏宗族势力的壮大,村庄便改名为洪家疃。据洪氏宗谱记载,村中的洪家祠堂为德公后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13年(1924年)进行了重修,宗谱上有祠堂完整的建筑结构图。

洪家疃祠堂

村庄的宗谱有这样记载:“当思国无史则法戒不昭,家无乘(音胜,史料)则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犹国史攸关匪轻也,吾宗有家于合肥潜溪河,则自我彦三公始,继公徙居莫庄二村。孙承子继,生长于斯,死葬于斯,而聚族亦于斯矣。无何天道有盈亏,人事有得失,族有讳隆公为,因功见妬(音杜,与妒同意),遂致有灭门之祸,而凡属同宗俱被连累。尔时罹祸者敕令(此二字抬头并加红色)难逃遭刑受戮,脱身者图生远遁,改姓更名。于是逃某处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兹我姓之族裔实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难更姓以来,至我祖父辈见族居涣然,家乘未修,不胜感慨,俱殷然有志详考世系,纠其聚而统之不散,合其异而归之使同。
我几番打听找到保存洪氏宗谱的洪氏后人洪有韦,他提供了几张照片,庆幸宗谱保存很完整。

(洪氏宗谱目前有几十本,由洪德山、洪有韦父子保存)

志未酬而云逝,易篑之时口嘱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从族谱上看,使家族遭难的确实是”隆公“。按照族谱记载,时间发生在宋代,可是一个宋代被迫害的家族,为什么整个清朝都不敢修家谱呢?原来在清朝初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珑,因印刷有指责清朝语句的《明史》而遭难,整个家族被波及。庄姓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吧!从这个不幸的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村庄在数百年时间内历经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
洪家祠堂门楼上刻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上有大量的人物图案,文革时被磨平。

洪家疃祠堂

残留的墙壁上仍然清晰可见彩色的壁画。
没完全倒塌的屋梁上长满青草。
主体建筑使用的是老旧的青砖,文革留下的标语也已模糊不清。
房屋的木制结构仍然屹立不倒。
文革留下的标语:农业花朵处处开,幸福生活早早来。从残垣中生长出的野树缠绕着房屋的梁柱。
典型徽州建筑的木雕大梁,彰显着曾经的辉煌。

大梁上的扇形浮雕美观大气、赏心悦目。

最令人不忍直视的是祠堂现已破败不堪,甚至沦为牛棚。该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10日。照片显示目前祠堂内总共栓了4条牛,几年前就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呼吁当地政府行监管之责,他们也确实做过一些努力,无奈监管没能持续,工作力度不够,致使祠堂现状每况愈下,摇摇欲坠,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无论如何,如此神圣、庄严的场所都不能、也不应该用于栓牛、堆草,何况祠堂现已被列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

屋外堆满牛粪,臭气熏天。中间这间段垣本是祠堂第二进房屋,80年代被拆去建设了黄麓高中。

近年来从洪家疃走出去的村民都十分关心家乡发展,但是对洪氏宗祠的衰败痛心不已,洪氏后人洪华呼吁:“ 洪家祠堂是洪家疃古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景点之一,是洪家疃村庄的灵魂,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聚集地,祠堂的修缮是报本敬宗、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特别有利于洪家疃古村的旅游大业!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地方政府能够携手民间和洪氏宗族的力量,尽快制定出妥善的维修、保护方案,并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早日启动洪家祠堂的整体修缮工程,造福乡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