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边境烽烟四起,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三大策略来应对

 盏茶聊历史 2023-09-13

东汉是一个战火连天不休的时代,展现一幅与匈奴、西羌、鲜卑、乌桓的血腥战争史。东汉政府鉴于日益严重的边患问题,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积极防御快速高效联动出击三种策略。

以夷制夷

光武帝建武24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日逐王比携5万兵马自立为单于,也就是南匈奴。此刻南匈奴夹在北匈奴与东汉之间,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随时都有被包饺子的危险。日逐王比准备效仿祖父呼韩邪单于,愿意做东汉的藩属屏障,防御北匈奴,于是遣使把意图告诉刘秀。

刘秀就此事开了个会,众大臣认为,天下刚平,中原空虚,匈奴的意图真假难辨,不能答应。唯独五官中郎将耿国认为, 应当按照汉宣帝时的先例接受南匈奴,可以达到北拒匈奴,东防鲜卑与乌桓的战略目标,以蛮夷对付蛮夷。

刘秀非常赞同这种以夷制夷的方法,但心里面有些担忧,他必须摸清南匈奴真正的意图,万一匈奴方面是诈降就得不偿失了。想投靠东汉,那就跟北匈奴大干一架,递来投名状才能相信。

南匈奴心领神会,第二年春季,就给东汉递来了以夷制夷大礼包。南匈奴派一万骑兵与北匈奴大干一仗,俘虏北匈奴的左贤王(相当于太子),北匈奴还后撤一千里。投名状送来了,刘秀还有什么顾忌,接纳了南匈奴。把南匈奴部众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7个边郡之中,开始为东汉戍边。

建武26年冬季(公元50年)东汉政府最终在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建立南匈奴王廷。正式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一职,常驻西河郡,下置两名从事(副官)主要职责是护卫与监察南匈奴。中郎将有自己的军营,可以视为一个军事机构,常备2000骑兵作为军事力量。

南匈奴大概范围

接纳南匈奴大约40年后,以夷制夷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89年和91年,在南匈奴的配合下,窦宪两次大破北匈奴,彻底把北匈奴打得一蹶不振,西迁而去不得踪影。

这样一弄,广袤的草原地带就空出来了,鲜卑豪不客气地迁徙到匈奴故地,属于鲜卑的时代来临。东汉最大的边患,转换成鲜卑,延续着南下虏掠抢杀的传统。

此时以夷制夷继续发挥作用,度辽将军可发南匈奴与羌兵,护乌桓校尉可发乌桓一起对付鲜卑。总之边疆的军事机构,可以发动一股少数民族势力对付另一个少数民族势力。是时候讲一下东汉的军事机构了。

积极防御

光靠以夷制夷的战略,力量实在有限,东汉有自己的防御力量,主要是三大军事机构与四个大营。

一 军事机构,东汉边郡的三大军事机构,护羌校尉府、护乌桓校尉府、度辽将军府。

1 护羌校尉府,其实在西汉时已经有此机构,不过在王莽时废弃。之后西羌大量进入塞内居住,这是一种威胁,所以建武9年(公元33年),重新设立护羌校尉。驻地在凉州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驻地后迁往张掖),坐落在陇西通往河西的交通要道上。护羌校尉主西羌事宜,抚绥和监视西羌,战时领兵平叛,保护交通要道,平时还管理当地的屯田事宜。校尉营地的军队组成复杂,有小月氏义从胡,西羌义从胡,内郡发来刑徒等。

2 护乌桓校尉府,东汉复置,建武25年(公元49年),辽西郡的乌桓首领郝旦率众归附东汉。司马彪认为,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有必要设置护乌桓校尉监督他们,于是在上谷郡宁城(今张家口市西北)重新设立乌桓校尉府。名称上护乌桓,实际是监护与防御乌桓与鲜卑作乱。

3 度辽将军府。度辽将军始设于西汉昭帝时期,是一个不常置的将军,只有爆发边境战争才临时设置,战争结束就撤销,当时因为乌桓作乱,要渡过辽河反击,所以叫度辽将军。而东汉的度辽将军不光是将军名号,还设有驻地与军营,是一个正式的军事机构。

公元65年,汉明帝建立度辽将军府,重置度辽将军,驻地在五原郡的曼柏县(今内蒙达拉特旗东南)。度辽将军营拥有最精锐的骑兵,最善射的弓弩手,常年参与北部边境与东北边境的作战任务。为维护边防与少数民族事宜发挥重要作用,和护乌桓校尉并称二营。组成二营的兵源有南匈奴,有归附的乌桓、鲜卑,这和以夷制夷战略契合。其他有刑徒犯人,这个在两汉很常见,还有最重要的四营。

二、四大营

建武6年(公元31年),刘秀为减少人民的负担,罢除地方都尉官,撤销地方的郡兵。此举只限于内郡,边郡依然照旧。这种结果就造成内郡无兵守卫,无法维护内郡的安定。一旦发生边境战事,短时间内也无法招募内郡的兵力送往前线。这种情况刘秀只能想别的办法来补救,所以黎阳营诞生,汉安帝时又增加虎牙营、雍营,三营都是常驻地方的军营。

1 黎阳营,主要是一个骑兵营。刘秀曾经依靠幽州、并州的骑兵为夺取天下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就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建立了一个以一千骑兵为主的军营,是拱卫洛阳的一道防线,也是魏郡以及周边郡县安定的保障。不仅如此,还担任救火队长,经常被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征调,执行特殊任务,无非就是负责边境紧急军情的防御与作战任务。

2 雍营、虎牙营,这是俩军营。汉安帝时西羌长达10几年的叛变,战火一度烧到长安三辅地区。情况危急,不得不重新在扶风和长安设立都尉官,建立军营。雍营又叫扶风营,扶风都尉统领。虎牙营又叫长安营,京兆虎牙都尉统领,主要负责保护西京长安的宗庙。当然和黎阳营一样,特殊情况也会被征调执行边防任务。

3 京城五校尉营,就是俗称的北军五营(射声,长水,越骑,屯骑,步兵),东汉中央军,驻地在洛阳城北,是捍卫京城安全的一道最主要的力量。若发生大的战争时,随军出征。公元89年,窦宪曾率北军5营共同出征,大破北匈奴。

四支屯驻地方的军营,是帝国安全的中流砥柱,他们积极配合东汉政府的调度。在外部环境恶劣的东汉中后期,服从度辽将军与乌桓校尉的调遣,在边境线上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不限于四营的积极配合,在边境东从辽河流域到河套,再到河西走廊一线(也相当于长城沿线)的郡与属国,都设有常年屯驻的军营。边境有那么完备的防御体系,也展现出灵活调度的一面。

快速高效联动出击

草原上打跑了匈奴,迎来了鲜卑,北部边防的压力一直都不轻松,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发生小规模入侵的话,地方郡守和属国都尉就能自行解决。

规模大一点的入侵,乌桓校尉和度辽将军就要出手,他们带领亲汉派少数民族部落,先以夷制夷战斗,同时调度内陆4营的精锐,速度前往战场。或把内郡临时招募的郡兵,发往边境,听从安排共同战斗。度辽将军与护乌桓校尉,像一对难兄难弟,相互救援,联动出击。

汉桓帝时遭遇最大的危机,鲜卑、西羌、南匈奴等皆反叛,数路大军入侵。朝廷派张奂为匈奴中郎将,让其监督并、幽、冀三州并统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二营,把匈奴中郎将的军权拔高到了极致。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这样就能统一指挥,匈奴中郎将节制二营,实现最高效的联动出击,很短的时间内平定入侵。


东汉,不提外戚宦官轮流坐庄,单说边患问题也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纵然是再强大的军队和高效的联动措施,也无法承受常年的边境反入侵战争。不过,三大军事机构在东汉被灭后,继续设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