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字,来应对青春期所有“叛逆”

 新用户0258buBC 2023-09-13

今天的故事来自于来访者CC是个13岁女生,读7年级,别看她年龄不大,身高都一米六五了,而且说话一套一套的,几次交流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老人家了。 

C是因为做作业拖延,被妈妈送到工作室来做训练的,第一次过来,我还以为她是混血儿,她眼睛很大,眼圈很黑,满头都是小辫子,小辫子又分别用彩色的线扎着,你能想象吗?

一个五颜六色的头,然后又深又黑的大眼睛。当然,走近一看,我发现她画了眼影。 

我感觉自己有点晕,我清理了一下自己,请她坐下,才发现她上面是一件五彩的毛衣,可是下面是一条流苏的裙子,裙子里还有牛仔裤哦,好复杂,我告诉自己“你看不懂也很正常”。

我问C:你知道到这里来是做什么的吗?你有什么期待?

C眼珠子翻了一下,也不看我:谁知道我妈搞的什么鬼。反正你已经是第三个了。

我说:第三个什么?

她说:咨询师。

我好奇地问:已经是第三个了,那你妈妈因为什么原因要带你见咨询师呀?

她说:她说我不守规矩,奇装异服。

其实我听她妈妈说的是:她作业每天写到12点。原来妈妈没说完全。


我问C:那你怎么愿意来呢

C的回答让我惊讶:我也不知道,听说催眠很神奇,我看看是否可以把我变得更漂亮!

我笑了:我说那可真没准呢。

于是让C伸出手来我们开始做训练,这回闪到了我的眼睛,C不仅头发耀眼,手上带了三个手链,两个戒指,五个手指甲还不同颜色呢!

C看出来我的反应:老师,你的反应还可以,原来两个咨询老师建议我去精神科。

我笑了,谢谢她对我的肯定。

接下来我就给她做了暗示感受性测试,她是个典型的躯体型的孩子,性格简单直爽,容易受环境影响,脾气说来就来,去得也快。 

因为是在国际学校读书,那种开放的环境下,同学们都很追求个性,所以一到青春期,就奔放和豪迈得不得了。

做完训练,她问我一个问题:您这个训练挺舒服的,我做多少次,可以让我瘦下来5斤?

我哭笑不得。后来和她妈妈交流,妈妈说这孩子一年前还乖乖留短发,穿校服呢,怎么过了一年,整个变异了一样,不了解的还以为混黑社会去了呢!

不过经了解,这孩子除了奇装异服,并没有其他异常行为。但是老母亲依旧受不了啊,担心一年一变,这样下去,以后就是不良少女了,万一被拐骗了,加入不法组织了怎么办?

这是大部分焦虑型父母的思维模式,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某个行为,就从这个行为不断进行负面推演,直到把自己吓破胆为止!

我告诉这个妈妈:别担心,你的孩子正在认识她自己呢,只是用的方式比较新奇而已!

妈妈半信半疑,继续送孩子每周做一次训练。隔离期间也用了视频训练。

昨天,是孩子第十五次训练,我满心期待她又穿得闪闪亮亮的进来,没想到这回她出奇招了,就穿了一件纯白的T恤进来了,也没有眼影,手伸出来,手指甲干干净净的!

C看出我的惊讶,说道:老师,你别装,我知道你惊讶呢,我呀懒得搞了,我闺蜜说,我还是纯色好看,她妈妈可是模特啊,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C如实说出她的理由,我只是点头,并不作答。其实我知道,这孩子体验够了。 

随之而来的是妈妈报告的喜讯:老师,这孩子真的变了,原来晚上都要在房间折腾几小时才开始做作业,现在网课结束了,就开始写了,我都不知道她是不是换了一身血了呢!

我问妈妈:你这段时间怎么和她相处的呀?

她说:我闭嘴呀,从你告诉我要少关注她开始,我就装聋作哑,咬着钢牙不吭声了。 

果然,当孩子的妈妈沉得住气了,闭得了嘴了,孩子的行为就开始转化了。不仅丢下了奇装异服,还开始把精力回归到学习方面,这神奇不神奇!

那么问题来了,之前孩子为什么要那么作呢?

第一:孩子在重新认识自己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生理开始发育,心理也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尤其是女生们,开始重视体重,肤色,甚至发型和眉毛。

因此,原本傻傻穿校服的他们,会想尽办法穿衣打扮,甚至标新立异。

有很多家长受不了,以为孩子出问题了,叛逆了,早恋了,立即出手干预和纠正,而恰恰是这样的纠正和干预,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引发了亲子关系的对抗。

这个C的妈妈也是如此,为了让孩子穿着打扮回归正常,不惜请了好多亲友劝说,还动用了心理咨询师干预。

最后发现,不干预才是最好的方式,当孩子对奇装异服的热情散去,她自然会回归质朴中。

有些孩子打耳洞,染发都是一样的,只要不伤害身体,不危害社会,其实父母都可以允许,这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第二:挑战父母,引发关注

还有一类的孩子,他们过去在父母的控制下成长,又无力反抗。而到了青春期,他们不仅生理上成长了,心理上也以为自己长大了,开始为自己发声了。

这个发出声音,不是说大喊大叫,而是他们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做自己!

这个做自己的过程,很可能会突破家庭规则和底线,让父母大跌眼镜,甚至大惊失色。

父母们会愤怒,会惊愕,会恐惧。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不乖了,失控了,继而联想到孩子明天会不会前途尽毁,会不会犯罪坐牢?

其实这些联想都太消极了。

曾经有个16岁的男孩到工作室里来,他就打了耳洞,然后说想纹身,我问他怎么会想纹身,他就很直接说:学习那么辛苦,父母又这也不让那也不让,我就想做点不一样的,让自己开心。

越是压抑的孩子,越是渴望自由,而这个对自由的渴望,就会触发父母的底线。

如果父母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一味制止和控制,那亲子关系可能就会破产,孩子原本用在学习方面的精力,都可能会转移到与父母的对抗上,因此呈现厌学,抑郁等状态。 

而反之,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去接纳这一切是孩子青春期正常的表达,允许他们适度的放纵,允许他们不那么正常,允许他们在家里高嗓门说话,允许他们关在房门里不出来。

那么你们就能通过这次孩子给出的考验,以满分的结果,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并赢得孩子的信任,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真正的后盾。

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种种考验,答案就一个字:忍。

不住,就鸡飞狗跳。忍得住,就节节高升。

预约心理咨询和催眠训练请扫以下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