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上将来之不易,差点被改为中将,若不是罗荣桓坚持真不好说

 孟玥 2023-09-13
新中国共有57名开国上将,不过在1955年只授予了55个,还有两人是后来补授的。
其中王建安的情况很特殊,本来按照他的资历、职务、贡献等方面,完全是可以被授上将的,但毛主席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看完名单后批示“此人骄傲自满,授予中将为宜”。
这可让负责评衔的工作人员犯了难,综合各个条件来看,如果只授王建安中将是不公平的,因此当年就先将他的名字去掉,等日后定夺。
最终还是罗荣桓坚持,王建安才在1956年补授了上将。
图片
王建安也是一位老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主力红4军的政委,与许世友搭档;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1旅旅长、鲁中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三野第七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期也担任过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红军时就是军级干部,授衔前又是正兵团级干部,只授中将那确实不公平,为何毛主席还要做出那样的批示呢?这主要和他的脾气有很大的关系。
他出自红四方面军,却跟红四方面军一批干部处不来。他后来隶属三野,跟三野司令员也闹过矛盾。
图片
跟老同志们的恩怨,主要是红军时的“拖枪出逃”事件。
三大主力会师于陕北后,由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某曾经做出错误的事,麾下很多将领都受到影响。在抗大里,红四的干部经常挨批,尤其是性格火爆的许世友,他往往会反驳,因此遭来更强力的批判,还有被气得吐血的经历。
由于担心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许世友便决定去巴东找老部下刘子才一起打游击,换个地方继续革命。他将自己的想法跟红四方面军的老人一说,立刻得到了响应。
最终5个军级干部、6个师级干部、20多个团级干部、2个营级干部共30多人决定参与。
他们计划在1937年4月4日晚10点,各自携带好枪械,去抗大第五队的厕所侧面集合,然后由许世友带头,从北城门出逃。如果有队伍来追时,就进行反抗。出城后沿路以红军的名义找饭吃,一到白区,则以抗日的名义向地方派粮捐款作为经费。
图片
当时国共正在商谈合作,这个谋划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在4月3日晚,王建安意识到这种做法太极端,很容易激化矛盾,到时参与者在国共两边都会讨不着好,影响到一辈子的名誉,因此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想要退出。
许世友立马拒绝,直言大家都做好了准备,谁不去就会有泄密的可能,如果不去就别怪自己不客气。
王建安只好先假装答应,但是分开后他越想越感到后怕,于是偷偷去告诉大队党支部书记谢富治,随后这个消息就被层层上报到毛主席处。当晚抗大校长林总率部入校,拉起了紧急集合,随后用王建安交代的名单,点一个绑一个。
最终这准备参与的30多人都“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对王建安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意见,领头的许世友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才与王建安重新有往来。
图片
当然,这件事只是让王建安跟部分人产生了不愉快,真正影响到授衔的,主要还是解放战争前期的事。
抗战胜利后,罗帅带着山东大部分兵力进军东北,陈毅调任为山东军区司令员,王建安的上级也就变为了陈毅。而解放战争爆发之时,陈老总指挥山东部队作战六战五败,这让不少将领产生了看法,其中王建安是非常激进的。
王建安在山东多年,提出过一些更切合实际的建议,但陈老总没有采纳。如果能打赢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接连失败的话,王建安的意见就很大,甚至跟陈老总拍过桌子。
这种“犯上”的做法,给中央领导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不管再怎么说,直接跟上级拍桌子属于违反纪律,军队中此类事件如果出现多了,队伍还怎么带?所以毛主席1955年就认为王建安过于自满,要压一压他的气势。
图片
罗帅是评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觉得如果是因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就把王建安的军衔改为中将,这很不公平。但主席已经批示,必须要参考主席的意见,所以罗帅思前想后,就将王建安的名字暂且划去,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再说情。
1955年,别人都穿上新军装、佩戴好将星,这深深刺激到了王建安。罗帅认为这样的经历已经算是一种惩治,因此就再去找到毛主席反映王建安的军衔问题。
当时王建安很多老战友都联名给主席写信,陈毅、许世友等人也帮王建安说了情,罗帅的态度又是非常的坚持,王建安才于1956年补授为上将,这很不容易啊。
军衔终于有了,可惜王建安的职务却不高,当时大部分上将在军中担任要职,不是大军区司令员、政委,就是在总部的重要岗位,而王建安却被安排担任大军区副司令员,先后在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做副手,这差不多也还是中将的待遇。
图片
1975年,中央把他从军区副司令员改为中央军委顾问,看起来是进入中央,可实际却属于退居二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视察部队,把收集的问题上报给军委领导作参考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就与方毅去云南慰问过参战官兵。
有一些王建安的老部下为他鸣不平,说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不应该只给别人当副手、去做顾问。王建安对此倒是看得很开,直言干革命工作不分高低,不要计较那些细枝末节。
叶剑英元帅后来也称赞过他:建国以来,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病逝,他留下了“五不遗嘱”:一、不开追悼会;二、不送花圈;三、不组织遗体告别仪式;四、不通知生前友好;五、不请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正因为他不想给人添麻烦,好友陈锡联是在9月才知道噩耗,哎......
图片
说起来王建安昔日跟人的矛盾,主要也来源于公事,在私德上,老将军还是挺令人敬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