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骨子里冷漠、薄情的人,为何更容易做到断舍离?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论薄凉、薄情与骨子里的冷漠,会不由自主想起张爱玲,无论是她的小说还是她对亲人的态度,都彰显着无处不在的冷漠与薄情。

只是大部分人并不像张爱玲一样不仅冷漠和冷血,也可以说像张爱玲这样“冷”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薄凉的性格与骨子里的冷漠是天生的吗?

心理学上则认为这种性格大都跟小时候受了太多委屈,以及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有关。比如说张爱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她几岁时父母就离婚,又续娶了继母,然而父亲以及继母对她并不友善,所以童年和少女时代都过得很委屈。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心灵创伤时,就很容易掩藏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也容易对人很冷淡,尤其是对亲人很冷淡,最后幻化为骨子里的冷漠,甚至冷漠的因子在骨子里会一生挥之不去,而薄情、冷漠之人大都有这疏离感、冷血、更容易断舍离三个特点:

与亲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感

人是高级的动物,所以感情也最细腻,所以才有了七情六欲和悲欢离合,甚至是喜怒哀乐,尤其是在童年时期的感情最为真挚和记忆深刻。

就好比张爱玲一样,她在父母恩爱时,也是一个很调皮和聪明的女孩,只是随着父母感情不合,很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可以说饱受人情冷暖。

在她的童年,可以说不仅没有享受几天母爱的呵护,也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疼爱,不仅如此,还经常遭受白眼和训斥,甚至在继母的指使下被父亲殴打,所以造成了她对于亲情和感情的疏离。

而在她成年之时,又遭遇了渣男有夫之妇胡兰成,而张爱玲为了爱情宁肯放下身段,然而最终还是被爱情所伤,这更加剧了她对人对事的冷漠,最终变得更加薄情。

其实,岂止是张爱玲的冷漠与原生家庭和受委屈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正是因为受了委屈无法述说,也正是因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才令本该温和热情的人变得十分冷血和冷漠,尤其是亲人之间更是冷淡。

之所以出现冷漠与冷淡,无非是受了委屈没人心疼,以及在原生家庭中被过度忽视,而最终形成的“心理创伤”。

对事对人,更加冷血无情

骨子冷漠的人,总是对万事万物都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可以说冷漠的人,根本不关心发生了什么?别人生活有多苦,只在乎自己的心情怎么样,自己的生活能否过好。

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自私,也可以说对人对事的冷血,甚至看到别人落泪,看见别人倒霉也仅仅是无动于衷。

心理学上认为,从出生到离世,每个人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性格形成期,人会加速发生变化,甚至会翻天覆地。

如果在婴儿期或童年期,能得到爱与关心,那么就会与生活建立起亲密感,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异常自恋。但如果总是处于动荡不安或患得患失中,就会想要逃离人际关系,将真实的自己封锁。

这时候展示在外界的除了冷漠还有冷血,在旁人看来会暗暗“这人心怎么这么狠”,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心狠的问题,而是潜意识中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起来,因为只有隐藏自己的时候,才会最安全,才不容易被别人伤。

比如说,越是童年生活不幸福的人,越容易自卑和浮躁,做事越“心狠”,它揭示了胆怯与内心的忐忑,生怕一些痛苦和委屈会再次上演。

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真实的自我,是身份认同的核心。也就是说人会表现出身体和生理自然流露的东西。

所以说,当人们经历挫折、痛苦、悲伤、打击时很大概率会让逼迫自己变得“百毒不侵”甚至“铁石心肠”。

很容易做到断舍离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冷血无情的人,更容易做到断舍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是一段婚姻也好,一段感情也罢,或是友情也好,很少人会说断就断,但薄情的人就能做到“快刀斩乱麻”。

这是因为薄情之人,本身就没有太多热烈的感情,而且过于自私,一旦遇到妨碍自己利益或心死之时,就很容易做出极端的选择。

比如说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不在乎名分,也不在乎胡兰成找其他女人,但是当她知道他已经不够爱她之时,就当机立断做到了断舍离,而且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般的决绝,可谓是爱也匆匆,去也匆匆,一点不拖泥带水。

表面上看是因为个性和特立独行,实际上则是内心受到了重创,也可以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不仅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如此,对自己的亲弟弟、亲姑姑以及父亲也是如此的冷漠与决绝,不仅父母最后一面都不见,而且遗产不留给弟弟一分钱,甚至与姑姑也走向了互不联系。

也可以说越无情的人,越薄情,越冷漠,这一切本质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痕累累,而想要真正缓解童年创伤带来的冷漠和无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爱,用爱去和解一切的伤害。

因为只有爱,才能抚平所有的伤痛,也能重新回到静好、安谧的时光中。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这样冷漠和无情的人吗?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