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为何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

 笔更时代 2023-09-14

《金瓶梅》开头有四首词,歌颂一种清淡自守、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其意旨在“劝人六根清净”。接着是四首声讨“酒、色、财、气”的词,同样是劝人清心寡欲,不要贪财好色、酗酒使气。

在第一回,作者又添加一段“入话”,大谈了一通“情色”误人的历史教训,诗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然后便开始了本书中西门庆的故事。

作者兰陵笑笑生笔下的西门庆的一生,就是逐财、逐势、逐酒、逐色的一生,其中尤以财色作为根本,无穷的贪欲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最后在纵欲中丧失了生命。

“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班”西门庆作为清河一霸,在清河呼风唤雨,手眼通天,东京巴结着权贵太师,省内结交着地方官吏,身边跟随着帮闲打手,脚下蹂躏这丫头小厮,房里养着几房妻妾,烟花柳巷包占着舞女粉头,妥妥的清河“土皇帝”。

西门庆死后,他的家庭四分五裂,死的死,散的散,亲戚朋友也都一哄而散,甚至落井下石,乘机哄抢。

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当西门庆有财有势的时候,多少人来趋奉逢迎,这种逢迎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他的贪欲;一旦当他死去并失去财势时,当日那些逢迎的人立即背叛他而去,去寻找新的主子去了。这就是那“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的严酷的现实。

从《金瓶梅》的全部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现实关系的理解,对世情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正如鲁迅所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

正因为如此,《金瓶梅》也就是一部“世情书”。作者对明代中晚期社会现实的观察、理解、认识是极其深刻的,对当时社会那种人欲横流的现象、对险恶的人际关系作了毫不掩饰的现实主义描绘,这是《金瓶梅》的主要的精华部分,也是《金瓶梅》的伟大之处。

但是,作者并不能认识和理解这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他只好从佛经里面去找答案,这就是贯穿在《金瓶梅》首尾的万事皆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

作者解决他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消极的。他在具体描写西门庆的一生时,正确地看到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按照西门庆性格的发展,现实主义地描绘了西门庆由发迹变泰到走向灭亡的过程;另一方面,作者又反复进行节制欲望、保持恬淡的说教,最后并用超现实的幻化手法,来表现因果报应的思想。这就是作家创作主旨的矛盾二重性。在尾声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性。

正如张竹坡正确指出的,《金瓶梅》的作者是抱着一种人性的理想来写《金瓶梅》的,这表现在尾声中,西门庆因为孝哥儿出家而得以超生,其他所有的人不论生前是善是恶,善者如武大郎,恶者如潘金莲,也都超生去了。张竹坡于是说作者“以圣贤心发菩萨愿”,要劝勉天下人甚至包括西门庆在内,去行善去恶。

的确如此。从尾声也可看出,《金瓶梅》作者并没有对人生悲观厌世,而是怀着积极的态度,希望人性的改善。在《金瓶梅》中,包括西门庆在内,都不是绝对的恶人。作者在毫不容情地描绘这批人人性中恶的一方面的膨胀和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这些人人性中善的一面。

因此,《金瓶梅》最终谴责的还是那种制造、放纵、促使人性中恶的一面发展的封建制度和人际关系。

最后,也如张竹坡指出的,《金瓶梅》的结尾是作者艺术构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从一开始,就已将目光注视到了结尾,于是隐隐约约描写了月娘信佛敬佛的一系列情节,在岱岳遇普静的情节,正如千里伏脉,使《金瓶梅》在艺术结构上水到渠成,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就从这一点,也可说《金瓶梅》是“妙绝群书”的,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绝不是浪得虚名。

《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被称为《红楼梦》的祖宗,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鲁迅夸赞其“描写世情,尽其情伪,同时说部,无以上之”,意思是同类型的小说没有比《金瓶梅》更出色的。下面推荐这版《金瓶梅》是崇祯绣像本无删减原本,喜欢的读者可以点击查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