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08年中国历史大事件

 暗香浮动w 2023-09-14

  

  

戊子年 清康熙四十七年

正月

重修南岳庙成,御制碑文。

  

二月

十三日,闽浙总督梁鼐密折奏报“贼党窜聚情形”,就谈到为首者为一念和尚等,以朱三太子名义,安营于大岚山,有众一千余人,现除擒斩五名外,已陆续拿获八十余名。当时李煦也密奏浙江“贼情”说嵊县人张念一、张念二为首,以施尔远为军师,“煽惑民心”,纠众百余在慈溪县羊角殿,官兵五十余人进剿,千总以下十余人被杀,绍兴府官兵再往剿,才把他们击败。已被捕获的施尔远等人供称:在四明大岚山有众千余,张念一、张念二即张君玉、张君锡,已在苏州拿获。

十五日,浙江巡抚王然疏报拿获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康熙帝谕示张念一所供朱三太子及其子等速行追拿。

  

三月

十四日,梁鼐以密折奏报大岚山情形,说派丁役扮作乡民前往察访,“走遍各山,细问土人,并无贼人屯聚处所,现今地方宁谧。”据查,张念一、张念二原系越狱逃犯,初时与叶天祥等六人结党,渐有附合者百余人。先在嵊县、慈溪等处行劫,继至阳觉殿分赃,千总娄汝初等带兵往捕,被伤致死。后因官兵追拿,分散逃匿。张念一与其党十五人逃至苏州被获。据供同伙者九十六人,今已拿获八十五名。不久,梁鼐再次密奏大岚山情形,说张念一等与江苏太仓“奸僧”一念似属两伙,为托名煽惑计,总以朱三为名。据查朱三改名何诚,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因缉拿太紧,妇女六口已自缢,第五、六子及孙一人已被捕获,朱三与其长子朱尧、四子朱壬在逃。

  

闰三月

十二日,曹寅密报浙江审张念一情形:所称朱三太子,不过借端煽惑,恐吓愚民,一时受刑,细问总属不符。一念和尚与张念一等实非同党。

  

四月

十二日,山东巡抚赵世显咨报缉获改名王老先生的朱三太子。据供,此朱三太子年七十五岁,是明朝后裔,名叫慈焕,排行第四。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其余均被拿获。妻、妾、儿媳各一,女三,均已自缢,康熙帝谕示:朱三是明代宗室,解往浙江议处。

  

六月

十三日,纳兰明珠卒。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字端范,建州叶赫(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隶属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起家蓝翎侍卫、治仪正,迁为内务府郎中,历任内务府总管、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支持康熙帝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治理黄河、平定噶尔丹、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恢复议政内大臣、光禄大夫,不再受到重用。病故,葬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西。

  

二十日,清政府审结朱三太子案及大岚山案。将朱三即王士元及其子朱壬等解至京城,问明正法。浙江案犯内张念一、张念二等七凌迟处死,朱兆琦等二十二人立斩,其余二十六人连同妻子发往宁古塔。

廿二日,《清文鉴》告成。《清文鉴》为满文分类辞典,三十六部,二百八十类,二十一卷,共一万二千余条。后几经重修,成满、汉、蒙、藏、维五种语言对照之《五体清文鉴》。

  

《佩文斋书画谱》一书修成。该书是孙岳颁、王原祁等人奉康熙帝敕命编纂。全书一百卷,其中论书十卷,论画八卷,历代帝王书二卷,书家传二十三卷,画家传十四卷,无名氏书六卷,画二卷,御制书画跋一卷,历代帝王书跋一卷,画跋一卷,历代名人书跋一卷,画跋七卷,书辨证一卷,历代鉴藏十卷。该书分门列目,考证精详,所引书共一千八百四十四种,每个条目下均注出处,搜罗极为广博,是关于论书画、书画家小传和书画题跋的巨著。

  

七月

初九日,《平定朔漠方略》成书。该书始编于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当时,康熙帝召议政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等,示以北征噶尔丹机宜。诸臣敬阅毕,上奏:噶尔丹穷荒巨寇,煽惑群心。皇上为中外生民计,亲统六师,远涉绝漠,庙谟神算,百日之内,必奏凯旋。于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常书、张英奏请,将皇上征讨噶尔丹所记言行编成书,即可垂于后世,也是一朝盛事。康熙帝允准,并正式命内阁、翰林院负责编撰。十二年以后,《平定朔漠方略》编成,康熙帝亲写序文,其中说: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赋性凶残,中怀狡诈,戕贼其兄弟,兼并四部,蚕食邻封,其势日张,其志益侈。积寇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平定朔漠方略》总计四十八卷,温达等奉敕编纂。记事起于康熙十六年六月,止于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主要载述清政府与厄鲁特蒙古各部交往中康熙帝的上谕,以及有关材料,有些内容为清圣祖实录所不载,是研究清朝前期清政府与厄鲁特蒙古各部关系的重要史料。

十五日,兴杭、嘉、湖三府水利,拨银建闸,动工疏淤。

  

八月

廿八日,熊赐履病死于金陵(今南京),终年七十五岁。熊赐履,字敬修,号素九,湖广孝昌(今湖北孝感)人。他二十四岁成进士,三十七岁升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四十一岁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提倡程、朱理学,被称为清初的“理学大臣”。熊赐履任秘书院侍读时,曾应诏上万言书,对民情吏、朝政得失等侃侃而论,直陈己见,因而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为康熙帝所重视。在充任经筵讲官期间,康熙帝虚心学习,有疑必问,努力探求治国安民之道,熊赐履则是有问必答,耐心讲解,还经常结合国计民生、用人行政等问题,以问答奏对形式,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灌输给康熙帝。熊赐履还就国家大势向康熙帝提出自己见解,认为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务使家给人足,安居乐业;而河工为国家大役,溃决频繁,长此不治,最为可虑。康熙帝对此深表赞许,平定三藩之后,立即着手治河。熊赐履还就用人行政向康熙帝提出: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从来没有无弊之法。得其人,变化因心,自足以治;不得其人,虽有典谟官礼,也难尽善。此外,在修身明德,格物致知、人性善恶、知行关系、经权文义等方面,熊赐履也经常和康熙帝研究讨论,对康熙帝治理国家有极大启发。熊赐履生平酷爱藏书。他在金陵居住期间,利用金陵书籍甲天下的有利条件,竭力购求,总计得书十万余卷。特意筑屋五间,用来藏书,名为“下学堂”。

  

九月

初四日,康熙帝巡视塞外返京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地方,把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召集到行宫前,流泪宣布废除允礽太子位。当时,皇太子允礽跪在地上,康熙帝垂泪宣布他的罪状,主要内容是: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大臣随意捶挞;穷奢极欲,衣食所用已经超过皇帝标准,仍不满足;恣取国库钱财,遣人拦截蒙古等部入贡使者,抢夺进贡皇帝的物品;对亲兄弟无情无意,对诸皇子不闻不问;结党营私,窥伺皇位,探听皇帝起居动向,企图害死皇帝。康熙帝最后谕示大臣们说:不能让这样不孝不仁之人为国君,否则,国家必被败坏,人民必遭涂炭。说毕,康熙帝痛哭倒地。在大臣们规劝下,他恢复常态,命文武官员发表意见。众王公大臣都表现出非常难过,不敢多说一句话,只是连说皇上所见,非常英明。同日,康熙帝为了打击允礽的政治势力,下令将格尔芬、阿尔吉善、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将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等人充发盛京(今沈阳),将允礽即行拘执。

  

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太子允礽事情。

十八日,康熙帝亲自撰写祭文,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还把允礽转移到咸安宫幽禁。

廿四日,把此事颁告全国百姓知晓。

张英卒。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市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卒,谥号文端。

  

十月

初五日,朱三即王士元父子六人解至京城。朱三供认他真是明朝崇祯帝第四子,九卿等以为明崇祯帝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传唤明代老年太监均不认识,便以明系假冒,将朱三即王士元凌迟处死,其子五人俱处斩。

十六日,以江南、浙江受旱灾,命康熙四十八年除漕粮外,将江南地丁银四百七十五万余两,浙江地丁银二百五十七万余两全行蠲免。

  

十一月

初一日,命幽禁皇长子允禔。皇太子允礽被废幽之后,谕“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允禔奏称允禩(皇八子)好。以允禩希冀为皇太子,命将其锁拿。皇十四子允禵愿保允禩,康熙帝震怒,出所佩刀欲诛允禵,众子跪抱劝止。因命诸皇子齐挞允禵。又以允提希冀皇太子位,革去王爵,幽其府内。

  

十四日,谕廷臣举奏皇太子。康熙帝废皇太子后,无一日不流涕。满汉文武诸臣齐集畅春园,命举奏皇太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私相计议,与诸大臣暗通消息,书“八阿哥(允禩)”三字于纸,交内侍转奏。内侍又传旨称,“尔等其各出所见,各书一纸,尾署姓名,奏呈朕览,将裁定之。”寻释废太子允祁,复允禩贝勒。

  

是岁

《广群芳谱》成书。汪灏受敕以明王象晋《群芳谱》为基础改编而成,共一百卷。对所载每种植物,详述其形态特征及栽培方法,并引用典故艺文。    孙岳颁逝世,孙岳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善书,受知圣祖,每有御制碑版必命书之。卒年70。    王鸿绪上奏康熙帝,谈及江、浙等地农民开展了夺粮斗争。奏疏中说:江浙去年旱灾,蒙皇上蠲田租,发仓谷,截漕米,又全蠲四十七年地丁钱粮。但是,今年因米价稍贵,穷民未免艰难;又因近年官法废弛,不轨之徒在内煽惑,遂有市井“奸民”但是率饥民吵闹官府,打抢富家,一呼而集遂致数百人,官府一时无法。近日督抚俱在浙江审事,江宁省下崇官米不得法,遂致“奸民”聚众抢夺米铺三四十家,其余江、浙各府州县此类事件也屡有发生。至于各府州县村镇“奸民”聚众,以米贵为名抄抢富家者更是不可胜数,而官府对此竟不过问,这是变乱发生的重要原因。王鸿绪在奏疏中还建议,待今年收成过后,民情安定之时,再访拿惩治各府州县带头闹事者,以警众安民,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百姓害怕国家法律的惩治,消灭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变乱。    潘耒卒。潘耒,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潘柽章弟。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终以浮躁降职。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