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服:比赚钱还难的事 | 成人世界108

 王肖杰 2023-09-15 发布于山东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难事,一是把别人兜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塞进别人的脑袋里。说服就是后者,是很难的事情。
让人“服”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用权力“压服”,或者用恐怖手段“吓服”,这类方法显效快,但对方往往是口服心不服,后遗症比较多。相比之下,说服的效果就要好多了。成人世界多是平等合作,说服对方是基本技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说服的效用也会越来越大。具体怎样做呢?
一要晓之以理。
如果想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凭空重构一个信念,我觉得不太可能,再怎么摆事实讲道理用处也不大,因为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接受支持自己信念的论据,而忽略不利于自己信念的论据。朋友A想做北漂,来找我咨询,但我没有经验,于是就推荐了一个情况跟他类似的北漂B。通过电话之后,A坚定了做北漂的信念。后来我问B跟他说了什么,B说好处坏处都说了,其中坏处说的更多一些。但显然A只听到了他想听的内容,忽略了那些不利于北漂的信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确认偏差”,是人性的特点之一。美国总统林肯就很会利用这个特点,有时他讲的前6个观点都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的,直到第7个观点才真正开始说服,但恰恰是因为顺应了对方,说服的效果也更好了。
二要动之以情。
不得不承认,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年纪越小,情绪化越重,看看你们同学之间的冲突,有多少用理性能解释得通呢?都是一时冲动而已。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情绪产生于理性之前,所以情绪的作用大于理性。这也很容易理解,从理性的角度讲,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又有多少人坚持读书呢?为什么明知是好事却不做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愿意:好累呀!好难呀!好没意思啊!
人的情绪有千万种,哪一种“情”说服效果最好呢?当然是积极正面的情绪。领袖讲话总是让人感觉热血澎湃,恨不得立刻投入行动,这就是积极正面的效果,而沮丧的、悲伤的事情讲得多了,会消解人们做事的动力。争论是另一种负面情绪,说服的过程中要避免争论,因为争论隐含的意思是“我对,你错”,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不愿意接受“我是错的”这个事实。是的,事实是事实,愿意是愿意,很可能你在事实层面赢了,但在情绪方面输了,最终的结果还是说服不了对方。因为说服的主动权不在我方,而在对方,也就是说,同意不同意是他的事,无法强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旦对方进入负面情绪状态,就意味着说服失败了。
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丈夫送妻子进产房,情况比较危险,医生决定做剖腹产,需要丈夫签字,可丈夫就是不同意。医生十分愤怒:“难道你连老婆的命都不要了吗?”可越是如此,丈夫越执拗,就是不签字。最终的结果:妻子难产而死。其实,医生与这位丈夫的关系也是说服,不是命令,主动权在丈夫一方。
三要诱之以利。
对方为什么赞同你?其实所有赞同别人,本质上是赞同自己。换言之,人是不能被说服的,所谓的说服就是让他意识到利益。比如你想说服他跟你一起创业,如果他很需要钱,可以用“赚大钱”来说服他;如果他渴望成长,可以用“创业是最好的成长”来说服他;如果他是一个人情导向的人,可以用“一起做事”来说服他;如果他是一个狂热的爱国者,可以用“实业兴国”来说服他……所以“晓之以理”,本质上是晓之以“利”。
更有效的方法是“给之以利”。比如一个孩子不想上学,怎么说都说不通,如果答应他上学一天给1万元,哪里还需要口舌说服呢?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重金的说服力比口舌要有力量多了。有人说,对某些人给利益也不好使!其实不是不好使,而是利益不够大,比如给亿万富翁送1万元跟没送一样;有时金额虽大,对当事人来讲却不是利益而是负担,比如10万块钱买了辆车送给开顶级奔驰的人,那车就是无用之物,还得占地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是说服的总原则,当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把握。比如耐心倾听对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了解其立场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让事实和数据说话,让对方更相信你;比如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和利益诉求点,从对方能接受的角度入手,寻求最大公约数;比如适时让步和妥协,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等等。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真诚,以及你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人格魅力。人品好的人说话更容易被相信,威信高的人说服别人更容易,你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技巧在其次。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