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关城头,烽烟散尽,不见汗血宝马踪,汉家旗帜遮碧空

 北雁寄南书 2023-09-15 发布于湖南

引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段时光,一部史诗;一段旅程,一种情怀。丝绸之路上,只有一个阳关,那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关隘——阳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阳关这塞外雄关也经历了盛衰兴废的演变过程。

阳关地处戈壁滩和沙漠的交界处,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沙漠风光,感受戈壁滩的雄浑与荒凉。阳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传奇故事。君不见“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印记。

感受汉唐雄风,探秘丝路传奇,不到阳关,所见所闻终归是幅残缺的画卷!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江南来到西北,书本上的历史也流淌了起来,一路西行,戈壁,沙漠、草原都悄然走入眼底,文字也因此有了生命。带着对文明的膜拜,对祖先事迹的敬仰,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解开停留在纸上的思想束缚,让精神飞升,让生命充实。

今日阳关,不见汗血宝马踪,汉家旗帜遮碧空!虽无故人,却有故土。

交通要冲

阳关占“两关八达”之要地,为古代西部地区的重要关隘。它与玉门关一样,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汉武帝时,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已经相当有力,“列四郡、据两关”,这“两关”指的就是玉门关和阳关。到隋朝时期,两关在保障丝路畅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时“出酒泉,至西海(今青海),登临燕支山(在张掖)”。在唐前期两关也常为关中对外贸易门户。《资治通鉴》载:“是岁天下大旱,来春民多饥乏,关中益困。上(唐玄宗)思所以救之之术,乃思张说是矣。”当时“关中大饥”,唐玄宗曾考虑因粮于敌,派官员到敌国采购粮食。可见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相当繁荣。

随着军事、贸易作用的减弱,阳关逐渐被废弃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在此置阳关卫,清代裁去此军衔,改为阳关烽堠,仅置巡检司。《西域图志》载:“嘉峪关外之南有故城焉,即今所谓阳关也。其右有池曰葫芦泊,又曰盐湖。”随着清末民初的战乱和解放后的水库建设,阳关遗址被全部淹没。

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然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和贸易集散地,以及我国古代对外的重要关隘,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永远不可磨灭。

西出阳关

阳关虽小,但名气却大。在这个小小关隘留传着许多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要数著名的外交家和旅行家张骞了。在中国历史上,张骞算得上是走出国门的第一人。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陆路交通线,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

在今天的阳关城内,有张骞手持旌节,跃马扬鞭。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被抓到到匈奴王庭军臣单于帐前被扣留和软禁起来。匈奴人的理由很充分,月氏在北,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也不会让匈奴人穿过汉朝,到南方的越国去一个道理。

难能可贵的是,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在匈奴一直待了十年之久,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在前129年,趁匈奴人监视放松,趁机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之后,张骞追随着月氏国的迁徙足迹,从伊犁河流域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辗转抵达大宛。随后又在大宛国的护送下来到了在新的国土上立国的月氏国。然而此时的的大月氏早已安于现状,失去了从匈奴手中夺回故土的勇气。

张骞的首次西域之行从军事上来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并没有达到联合西域诸国共抗匈奴的目的,但从政治上来说,却意义重大。秦时,始皇帝修筑长城来保卫国家,但秦朝的疆域却始终未能越过长城向葱岭以西地区延伸。而张骞的西域之行,则与当地的国家建立联系。首次通过出使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影响力得以扩展到葱岭以西,从而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了解西域地区的信息,同时也为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南欧地区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西出阳关,对于张骞而言,这不仅是他个人旅途上的一大步,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迈出的一大步。

汗血宝马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也为丝绸之路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但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却始于西汉张骞凿空。

但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没有把丝绸之路发展成为一条帝国的经济血脉之路,反而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了另外一次充满冒险的军事行动。

汉武帝太初元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此时,汉武帝的统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十年,西汉王朝的国力也日益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决定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西征大宛。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当时的大宛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汉王朝的命运。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的西征军,面对大宛国的城池,却无法破城而还然而,李广利不甘心失败却又不敢擅自撤回,于次年率领残部退至敦煌郡,稍作休整。太初三年,汉武帝再次组织动员了全国大量的人员物资补充给李广利所部西征军。李广利率部再次西征大宛,并攻破轮台后进行了屠城。

西征胜利了,汉军宣威异域,大涨国威,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没有给大汉带来太多实际利益。

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刘向的评价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余人。”

用今天的话说,李广利攻伐大宛两回,总共经历四年才告结束,但其中最大战果就是从大宛国带回了三千匹汗血宝马,而且据说到达长安之后,这批汗血宝马经过一路折腾,最终也就剩下一千余匹。

西汉的这次远征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原因不外是汉朝军威强盛,威压四方。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不论是战是和,一定是出于某种巨大利益或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像汉武帝的这次西征,若非是带回来一千多匹汗血马给这场战争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可谓是劳师远征,无功而返。西域真正为汉朝所控制已经是到了汉宣帝时期,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汉宣帝之所以能够一统西域,最主要还是因为匈奴内讧,势力大减并退出了西域。所以单就李广利远征这件事来说,李广利本人不仅是军事才能比不上卫霍,其个人功绩甚至连纯粹作为使臣的张骞和班超都远远不如。

汉家旗帜

在古代,阳关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关隘。众多历史事件中,阳关扮演了军事角斗场的角色。汉武帝时期,征伐大宛,阳关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唐太宗平定吐谷浑时,也曾在此屯兵。古代的烽火台、城堡等军事设施,为阳关增添了浓重的军事色彩。

阳关城堡遗址位于阳关南侧的山坡上,呈半圆形,城墙高大而坚固,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古烽火台则位于阳关北侧的高地上,是古代军事通讯的重要设施。这些遗迹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句话中的“阳关道”指的就是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作为丝路要冲,阳关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变迁。在这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贸易通道上,商队,各国使节、游客和探险家们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传奇。

如今,烽烟散尽,阳关,这座矗立在敦煌盆地南缘的古老关隘,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之后,归于祥和。站在阳关的城头,汉家旗帜迎风招展,碧空一片,黄沙万里,极目之处,再无汗血,宝马的归踪。但阳关,这座古老关隘,如今正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它所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征战与扬名,不再是大漠烽烟的壮烈和苍凉,它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新的启示,是人和自然,是历史与现在,是文明和传承。

结语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阳关是万里之遥的边陲,西出阳关,故人难见。而今日的阳关则是旦夕可达的塞外明珠,人们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但如果不到阳关,又如何能知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