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卷》

 家有学子 2023-09-16

“书不学魏晋,终入野道”在古人看来,魏晋笔法就是正宗,而能代表魏晋笔法精髓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从东晋以来直到今天,只要学书法,就肯定不会错过他们,楷书、行书、草书概莫能外。与古人相比,我们的遗憾是见不到“二王”真迹了,直到清初,二王真迹依然还有流传于世的。

从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到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他们能得“二王”笔法精髓,皆是因为曾练过羲献真迹。要说谁学得最像,恐怕非赵孟頫、董其昌莫属了。有书法家曾说,赵孟頫学到了王羲之的实处,董其昌学到了王羲之的虚处,二人结合就是一整个王羲之风格。

这一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但赵、董二人也收获了不少批评,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就认为他们虽然学得像,但是未能突破王羲之,久而久之成了“书奴”,因此他推崇王铎、傅山、黄道周这几位。

现代书法家批评赵、董,而董其昌批评赵孟頫,他并不是不知道要突破“二王”,在点评赵孟頫时,他说赵字“因熟而俗”,就是因为学王学得太过精熟,导致了“泥古”。董其昌自己对此深有体会,力求避免。

从董其昌的传世作品来看,他有一件草书就突破了羲之笔法,他直接叫板赵孟頫:“书家以险绝为奇……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他这件险绝奇宕的草书,直接取法于怀素,名为《临怀素草书卷》。

这件作品并不是一笔一划的对临,而是在领悟怀素用笔、结字诀窍后的意临,正如董其昌临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一样,与原作并不像,但又能得其神髓。此帖横283厘米、纵26厘米,共36行、140个字,单字大小约5厘米。

董其昌草书受王献之、颜真卿、张旭、怀素、米芾影响最大,这件《临怀素草书卷》内容就是怀素最经典的“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董其昌曾说:“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也就是说,在这件作品中他将献之、怀素笔法,各人的淡墨风格融于一体,的确突破了羲之束缚。

此帖起笔凝重,行笔时笔尖渐渐提起,由粗到细变化明显,注意转束绞转,形成空灵之韵。董其昌多取中锋,笔画绵里裹铁,还保留了怀素原作中锥画沙、折钗股等笔法。结字纵长连绵,一气呵成。

这件作品秀逸超绝、兼采众家之法,论笔法丰富甚至可与怀素相比。董其昌的作品备受清代皇家推崇,当年溥仪被赶出皇宫逃亡时,都不忘携带着它,足见其精妙。学草书者认真临摹,可以作为领悟晋唐草书的踏板。

局部放大欣赏

董其昌晚年《临怀素草书<千字文>》,书写之精妙,尺幅之大,皆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翘楚。

图片

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卷》绫本 长卷  24.3x261.6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文: 怀素生于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胷。畧无疑滞。鱼牋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槩通疎。性灵豁畅。临怀素。董其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