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二十二》,我想到的并非是“勿忘国耻”

 嘎噶珊瑚伐 2023-09-16

我上初中的时候,陪我外婆去吊针,夏天诊室里病人太多了,我就到外面去等着。当时坐了一个三座连排的位置,来了一对老人家,我想起身让出两个连在一起的位置给他们,结果两位老人家一左一右环绕我坐下还聊开了。

他们俩一直在斗嘴,大概是老奶奶在说老爷爷不听医嘱东西乱吃的事,一开始我觉得夹在他们中间很尴尬,可是这两位老人家也不把我当外人,聊着聊着就问我的意见:“小姑娘,你给评评理!”把我拉进去一块聊了。

我因为有常年跟老人家一起生活的经验,我特别能理解他们可能想跟年轻人聊聊天的心态,我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他们聊了很多日常琐事。不知怎么的,老人家就跟我讲起以前打仗的时候了,他们跟我说:“要在那会儿,像你这么大的小姑娘,都得脸上擦上煤灰,躲在家里衣橱后跟墙壁之间的缝隙里,不然被日本人抓了去,可就糟蹋了。”

那是我生活里唯一一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年代的长者,面对面跟我讲关于那段历史的事情,我印象特别深,脑袋里都是画面,躲在墙壁缝隙里脸上脏脏的,抖抖索索的少女。

昨天我去看了纪录片《二十二》,我并不是一个,做事太有各种目的和意义的人,我的意思说,我大概也没有那么怀着支持票房或者学习回顾历史等等的目的,我只是单纯想去看看这部片子。

我曾经一度很想做纪录片,作为参与者,参与到纪录片制作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用我写故事的方式,给很多普通人去记录下些什么,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事情——包括我做过婚礼司仪,还想做葬礼的主持人,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的下午茶征集(你知道我还在等你吗)等等,其实本质都是同样的操作。

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评论,评价这部纪录片谈不上特别精彩出色,整个节奏比较平淡,没有太大高潮,但它恰恰做好了一个非常好的旁观记录的职能,真的有用心在聆听——这是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调性路线,所以我要来看看,仅此而已。

走进影院之前,我有一点点担心,以我泪点这么低的人,万一看这部片就哭得稀里哗啦,会不会有点尴尬,甚至开始忧虑随身只带了一包纸巾会不会不够。连着赶时间一天也没来得及吃午饭的我,也有点纠结,心想如果带着食物进去,万一现场哪一个观众指着我说:“你看这样严肃沉重的影片,居然没有心怀敬畏,还吃东西,太不严肃了。”

我承认我心里会想很多。

就片子本身来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些让人觉得特别煽情的东西,比如常见的一些渲染苦难创伤之类。它确实就像你面前有个老人家,絮絮叨叨跟你讲她的过往,有一些很清晰,有一些很模糊。中间有一小段我甚至睡着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受果戈里对着火炉扔剧本那个故事的影响,觉得受众睡着本身是对作品的不够吸引人的直接评价。我是真的太累,而且长期有睡眠困扰,对我来说,能让我睡着意味着当时当下的状态我非常放松且安心。

这也是我想说的重点,在这部影片里,你并不会看到以往在一些记录苦难历史的影片里所惯有的,让人揪心的东西,反而会有很多让人觉得安心的东西。生命有如此厚重且宽广的承载力,所以让你觉得安心。

我感受最大的,真的不是勿忘国耻的那个部分(不要用各种爱国主义之类的角度来喷我,我不是说勿忘国耻不重要,只是相对来说我更大的感悟不在这个点上)。

我的一个客户妹子有一天在微信里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你一定是内心超级阳光的人。人呢,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有的人成了佛,有的堕了魔,感觉你就是属于历经磨难成了佛,普度众生的那种。我身边有很太多堕落成魔的那种,很少有人这样子乐观又温暖。经常看你朋友圈,感觉遇到你的人都是十分幸运的。”

这评价在我看来高到我承受不起,但我的虚荣心可能会让我把这段牢记一辈子,记得自己曾经被别人这样肯定过。

可毕竟以我的人生,还谈不上经历什么磨难吧。这段话,用在影片里所有老人家的身上,真的是非常合适。看完影片,我在微博上引用了下面这句老人家的话,我说:“遇难成佛,是真的不容易。

不是没有伤心的部分。

乱世离散,老人家回忆起怎么跟妈妈分开的,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家仇国恨,老人家说到自己的母亲是怎么被日军困起手脚扔进河里的,心痛到沉默不语。

这些深刻的记忆从来都抹不去。

但是影片并没有可以去呈现一些,老人家沉浸在痛苦里走不出来的状态。

逃难到中国的韩国老人摇着头说自己老了,没用了,女儿逗她说:“怎么没用,你会唱歌嘛。”她的脸上就闪现出笑容,哼唱起小时候的民谣“阿里郎”,还细细地告诉你,这首歌到底说了什么。还有一个老奶奶,面对家里的猫越来越多的局面,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做好吃的喂给喵星人:“我要是不管它们,它们就活不成了嘛。”海南的老奶奶,面对战争回忆录里的日本老兵照片,只淡淡地笑言说:“他们也老了嘛,没有胡子了。”

炕上的老奶奶给语言不通的韩国摄影师递烟点烟,还跟他聊(摄像器材)好东西贵不贵啊。一个人在家做饭的老奶奶,说着自己的日常,一直讲:“我的孩子一直也会给我钱,他们没钱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钱,我现在挺开心的,挺幸福的。”当过红军战士,住在养老院里的奶奶,说起自己当年怎么带上子弹上战场杀敌,特别淡定地说:“我头上有个洞,要是偏一点我的命就没了,擦着额头打偏了。”

我始终疑惑为什么中文讲的有点怪的那个姑娘,在影片的结尾处被字幕介绍,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她哽咽着讲,自己在家里也是外婆带大的,觉得老人家就跟自己的外婆一样。她以为老人家会对日本人充满恨意和愤怒,但是没想到也对她很友善。有一位老人家的儿媳说:“妈妈受的那些苦,我们是不会知道的,但是现在看到她平平安安的活着,我们就觉得挺知足了。”(儿媳的这段话是画外音,讲到平平安安活着的时候,整个语调已经是情难自已,对婆婆是真的很有感情。)

不是老人家真的忘了过去发生过什么,不然镜头里不会出现几次,几位老人都纷纷捂着自己的眼睛,摇头说:“不说了,说了心里难过。”她们选择在被伤害过后,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对子女对儿孙,对来访者对小动物,她们依然强大到可以给出关怀付出爱。

现在的生活里流行丧文化,可能失恋过两三次的就要看破红尘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真爱这回事了,工作被领导批评过几顿就认为职场努力没意义出人投地靠爹地了,遇到过小偷丢失过钱包很可能会看到被抓的扒手就呼吁“这种人渣就该打死”了……

在今天,历经磨难依然想要求得真经并且坚持相信可以求得真经的人,并不会太多。

假如说要谈什么弱势群体之类的,相比我们,影片里的老人家才真不弱呢,她们是真正的强者。能经历这样,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磨难而活下来,并且热爱生命,这是多大的坚韧。

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像我这样遇到点小事,就要发发段子抒发情绪的家伙,修为实在差太远。

影片在感谢所有被访老人,列出她们名字的时候,英文字幕里用了这样一个词“The ladies”。不是只有衣着优雅满腹学问体型窈窕的女性才能叫lady,这片子里所有的老人家,能满怀着爱来对待生命的,都是真正的lady。

一位做了三十多年的帮助慰安妇工作的教师受访者说:“当年我也是想法比较幼稚,觉得一定要替老人家们讨一个说法。她们把她们的苦难说出来了,其实对她们来讲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得到日本人的任何道歉和赔偿。如果知道会是现在这样一个结果,当初我应该选择对她们不打扰的。”

带Sheldon复习街道三字经知识竞赛的题库,讲到这一题我说:“我觉得这个论点有问题。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孝顺呢,你觉得呢?”Sheldon回答我说:“当然不是啊,最重要的应该是命啊,生命的命,没有命,还怎么孝顺啊?”

更重要的是好好活下去吧。

余华的《在身边 | 活着》大概会是我的一生推,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勇气做一个遇难成佛好好活着的人。

我不知道现在买票去看这部影片的年轻人,最终能从影片里看到什么……

在我跟我儿子Sheldon的对谈里,有过一个部分是讨论,不要去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尤其女孩子。我跟他说:“哪怕你觉得你很爱妈妈,你想亲亲妈妈,抱抱妈妈,也要问一下,妈妈愿意不愿意,如果对方跟你说,我不想,你要懂得停下来。”

很遗憾,很多成年人不懂——尤其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不要说侵略战争了,哪怕只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里,一个政权推翻一个政权,一股势力替代一股势力,女性往往被视为跟金银财宝宫殿土地一样,可以被接手的附属品。放眼在今天,网络时代,暴力偏见更是无所不在,有多少人真的会想一想,问一声对方愿意不愿意呢?这些行为的本质,又有多少差别。

慰安妇老人在世的只有二十二位了,可是被世俗舆论压迫充当慰问品的女性,真的少吗?当你发“传张自拍来看看!”当你问“为什么不生小孩?”当你说“女孩子学历越高越可怕!”当你笑“长这么丑还矫情。”当你批“裙子这么短还不是骚!”……诸如此类的时候,你离暴行也并不远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